1.3 成因与养殖
1.3.1 成因
关于珍珠的成因,在古时往往与神话等相联系。晋朝的《搜神记》中写道:“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于是珍珠在中国也称为“鲛珠”。在波斯神话中,珍珠是神的眼泪,满月时的眼泪会变成浑圆的珍珠,月亏时珍珠形状也会变得奇异。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由海中诞生,溅起的水花成了珍珠。
我国古代就已对珍珠的成因有了很多认识。如《淮南子》中有“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史记·龟策传》中有“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文心雕龙》中有“蚌病成珠”;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人们也将珍珠的颜色归结于天气条件:由露水凝成的珍珠如果是在晴天孕育,那么就是亮色;如在阴天孕育,则是暗色。也有人认为白色或浅色珍珠在深水里生长,躲过了强烈的太阳光;而暗色或深色的珍珠在浅水中生长。以后人们推测黑珍珠的母贝生活在黑泥中,黑泥对深颜色有重要影响;而淡黄色的珍珠产于肌肉已严重腐烂的珍珠贝中。
珍珠的成因一直是珍珠研究中的争论话题之一,近代关于珍珠的成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观点:
(1)异物成因说
此理论是基于“部分海水与淡水珍珠贝所产天然珍珠的核心是吸虫或绦虫的幼虫、头部或卵”而提出的。当海水或淡水中的各种双壳类软体动物遇到某些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其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就会不断地分泌出珍珠质,并将异物层层包裹起来,长时间后便形成了珍珠。但即使人为在产珠贝体内放置沙砾或以寄生虫感染产珠贝也达不到产出珍珠的目的,因而异物成因学只适用于解释部分天然珍珠的成因。
(2)珍珠囊成因说
当外套膜上皮细胞受到外来刺激时,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寄生虫的残体为核,可局部陷入外套膜内部的结缔组织或其他部位组织中,并在其周围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由生理和组织上都与形成贝壳的外套膜上皮细胞相似的细胞组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附在对外套膜产生刺激的异物或自身分泌的介壳质物质上,逐渐形成珍珠。其中以寄生虫为核形成于外套膜结缔组织中为囊珍珠,而肌肉珍珠则形成于闭壳肌肌肉组织中。当珍珠囊完全陷入贝体组织内部时所形成的珍珠为游离珍珠,当珍珠囊部分陷入时只能形成贝附珍珠。
养殖珍珠就是人为地将由淡水贝壳磨制的珠核或同类贝的外套膜小片植入产珠贝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以刺激产珠贝,使其形成珍珠囊。囊内包裹的外套膜小片围绕中心继续增殖并分泌珍珠质层形成珍珠。
珍珠囊成因说可解释天然珍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养殖珍珠技术的理论基础。
(3)表皮细胞变性成因说
此理论在20世纪初提出,认为珍珠囊表皮细胞只是由一单层细胞构成,它分泌壳角蛋白、棱柱质和珍珠质等三种物质。后来,研究者发现在珍珠囊壁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时其分泌珍珠质的机能亦发生变化,以此来解释珍珠成层变化。20世纪中叶,日本科学家滨口文二、松井佳一等认为贝体不仅在外套膜,位于闭壳肌的表皮细胞也可以因形态和机能的改变而异常增殖,产生凹陷并形成许多珍珠囊,生成细小的客旭(Keshi)珍珠。
这种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客旭珍珠的成因。
(4)生物成因学说
此理论在20世纪初提出,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是由于沙粒进入贝体而形成了天然珍珠。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刺激上皮细胞增生的另一种可能原因是赘生物。外表皮上皮细胞从一种称为“G蛋白”的蛋白链中获取信息,进行传递和复制,迅速增殖的上皮细胞并非以团块状富集,而仍以单细胞层存在,由此形成凹陷,从而得以增生形成单层瘤。由于外套膜组织与上覆表皮细胞间化学变化和相互竞争使增生的细胞形成单层而不是包块。赘生物不断增生,在外套膜中形成锯齿层,然后加深加宽成为珍珠囊,进而形成珍珠。
这种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天然珍珠的形成。
(5)生物矿化静电理论
此理论是基于对双壳类有机质的研究,提出生物矿化的“离子移变说”,即带负电荷的SM螯合Ca2+,诱导出局部的晶体阴离子(CO32-)浓度增大,从而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Ca2+,直到晶体前驱物浓度增大到利于核化。研究对有机-无机界面的这种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在带负电荷的有机单层膜界面处,Ca2+浓度一般比溶液体相中的要高,且与体相中的Ca2+浓度无关,但界面处晶体阴离子的浓度比体相中的要低,从而使界面处的阴、阳离子之比偏离晶体的化学计量,这种偏离有利于晶体成核生长;此外,界面处的pH值比体相中的要低,这同样有利于CaCO3的形成。带负电荷的单层膜最有利于晶体成核生长。
1.3.2 养殖历史
自然形成的珍珠非常贵重,出产量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人们就利用自然成珠的原理,开发了人工养殖珍珠事业。
(1)珍珠养殖的探索史
中国应该是世界上可考证的人工养殖珍珠最早的国家。在13世纪时,中国人的珍珠养殖技术已经成熟,甚至从一般珍珠养殖发展到佛像形珠养殖。养珠人一般将铅或锡制的菩萨形核体植入珠母贝体内,放进水中养殖,1~2年之后,养珠人将贝从水中捞出,再从贝体内取出佛像珠。
在宋人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中,可以看到如下记载:“礼部侍郎谢公曰,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两秋,即成真珠矣。”
但中国古代的养珠法并没有流传下来,近代对珍珠养殖业做出巨大推动作用的是日本的御木本幸吉(Kokichi Mikimoto)。由于在19世纪天然珍珠稀缺,日本人御木本幸吉利用并改进了一项古代中国技术,开始人工养殖珠母,成功地培育出人工养殖珍珠,从而将珍珠业由天然采珠推向可以批量生产的现代养殖珍珠。
御木本幸吉不断尝试将不同物质放入蚌体中形成不同的刺激,最终果真产出了不同种类的珍珠。1883年,御木本幸吉克服水质污染和红潮的干扰,成功地培养出半圆形的纽扣珠;1905年,他意外地在珠母贝的外套膜里培育出半圆形珍珠。御木本幸吉的珍珠养殖技术,不但令日本养珠业迅速兴旺起来,同时也开启了世界现代珍珠养殖的序幕。之后,珍珠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养殖珍珠迅速在数量、大小、形状等方面不断取代天然野生珍珠。
(2)我国近代珍珠的养殖史
我国虽然在宋朝就能生产有核珍珠,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珍珠生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重新开始珍珠的养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我国开始大量商业化生产。
我国养殖珍珠的数量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是近代最重要的珍珠养殖国家之一。我国珍珠养殖的大事记见表1-3-1。
表1-3-1 我国珍珠养殖大事记
图1-3-1 1963年合浦海水养殖珍珠的马氏贝
图1-3-2 1963年广西合浦收获的海水养殖珍珠
图1-3-3 1964年广东澳头养殖场的马氏贝
图1-3-4 1964年广东澳头收获的海水养殖珍珠
图1-3-5 1968年广东流沙养殖场的马氏贝
图1-3-6 1968年广东流沙收获的海水养殖珍珠
图1-3-7 江苏渭塘市场(2017年)
图1-3-8 渭塘珍珠市场一角(2017年)
图1-3-9 位于山下湖的老诸暨珍珠市场(摄于2005年,已拆除)
图1-3-10 山下湖镇中心(2005年)
图1-3-11 老诸暨珍珠市场一角(2005年)
图1-3-12 老诸暨珍珠市场中的商铺(2005年)
图1-3-13 老诸暨珍珠市场中的原珠(2005年)
图1-3-14 老诸暨珍珠市场中的半成品(2005年)
图1-3-15 位于诸暨山下湖的珍珠养殖场(2005年)
图1-3-16 位于诸暨的珍珠养殖场(2005年)
图1-3-17 北海中国珍珠市场一角(2006年)
图1-3-18 北海珍珠市场的半成品(2006年)
图1-3-19 北海珍珠市场(2017年)
图1-3-20 北海珍珠市场局部(2017年)
图1-3-21 山下湖新珍珠市场
图1-3-22 山下湖新珍珠市场一隅
图1-3-23 淡水有核养殖珍珠
图1-3-24 “爱迪生”圆形淡水有核养殖珍珠
图1-3-25 山下湖之前的养殖场(2007年)
图1-3-26 夏季依然繁忙的山下湖开蚌场(2017年)
图1-3-27 山下湖镇中心的旧景观(摄于2017年,现已拆除)
图1-3-28 山下湖镇中心的新景观(2018年)
1.3.3 养殖的原理与方法
(1)珍珠养殖的原理
“珍珠囊成因说”是珍珠养殖的理论基础。蚌体内侧具有珍珠层的双壳类蚌体,其外套膜外表皮受到外来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形成珍珠。
现在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与育珠蚌种类相同的牺牲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胞小片(简称细胞小片)和蚌壳制备的人工核,或者只是细胞小片,植入到育珠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或育珠腔中。植入的细胞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养殖珍珠。育珠蚌种的养殖珍珠见图1-3-29~图1-3-32。
图1-3-29 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中的养殖珍珠(一)
图1-3-30 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中的养殖珍珠(二)
图1-3-31 海水育珠蚌(白蝶贝)中的养殖珍珠
图1-3-32 海水育珠蚌(金唇贝)中的养殖珍珠
珍珠的养殖主要分为珠母贝的培育、插核、养殖和收获几个步骤,见图1-3-33。
图1-3-33 珍珠养殖的步骤
(2)珠母贝的种类和培育
具有珍珠层的珍珠主要产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珠母贝马氏贝和三角帆蚌的贝壳见图1-3-34和图1-3-35。
图1-3-34 马氏贝贝壳
图1-3-35 三角帆蚌贝壳
双壳类软体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世界上能养殖珍珠的母贝只有30多种,我国近海的珍珠贝也有17种之多。
海产珍珠贝类主要有马氏贝、黑蝶贝、白蝶贝、银唇贝、企鹅贝等,另外牡蛎也可产珍珠。淡水珍珠贝类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珠母珍珠蚌、背瘤丽蚌和池蝶蚌等。
珠母贝一般有两个来源,由潜水员采集天然野生珠贝作母贝和将母贝放在合适水温下授精、培育。
人工育苗分为三个阶段:人工授精阶段,幼虫饲养阶段,培育阶段。养殖水域最好选适宜珠母贝生态习性的水域。
(3)人工插核
选择经过养殖的成年健康贝,实施外科手术植入珠核。
插核,也称植核,将壳撬开1cm,用消过毒的手术刀在外套膜上割一个小口,插入现场制作的外套膜小片,就可养殖无核珍珠。
如果养殖有核珍珠,则在插入膜片的同时插入珠核,而且膜片必须紧贴在珠核上,并插到预定位置,才能产出优质珍珠,当植入珠核时撑起的空隙和创口较大时,极易使污物进入,重则可使蚌死亡,轻则易形成尾巴珠或不规则珍珠。所植入的珍珠核决定了所产出珍珠的形状,所以欲得到圆度较好的珍珠必须保证珠核的圆度。
(4)育珠母贝的养殖
植核后的母贝装入笼内并标记,及时送回环境条件较好的水域中去养殖。养殖时间一般为半年至四年左右。
(5)收获
植核后的母贝经过8个月至4年的精心养殖就可以收获,收获季节选择在冬季的11~12月份,这时的珍珠光泽好。收获前也可先用X射线透视,确定收获对象。收获的珍珠必须及时处理,以保证珍珠的质量。
1.3.4 养殖珍珠的主要种类
养殖的珍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核养殖珍珠
有核人工养殖是将一颗完整的珠核核外套膜小片置入软体动物的外套膜中,最终这个珠核可以覆盖上约几毫米厚的珍珠层,形成一个完整的球形或其他形状的珍珠,见图1-3-36和图1-3-37。
图1-3-36 海水有核养殖珍珠 (破损处可见珠核)
图1-3-37 淡水有核养殖珍珠(破损处可见珠核)
目前海水珍珠的养殖和部分淡水珍珠的养殖使用此方法。
(2)无核养殖珍珠
无核养殖珍珠是只用外套膜的微块植入软体动物的外套膜中,一个珠蚌可以植入多达50个外套膜小片。经过半年至四年就可以收获珍珠。无核养殖的产量大,养殖的珍珠从里到外都是珍珠层,见图1-3-38和图1-3-39。不过,无核珍珠的形态差异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植入的外套膜的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形状较难控制。无核养殖在淡水养殖的珍珠中曾占有绝对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有核养殖的技术不断完善,无核养殖比例逐渐开始降低。
图1-3-38 淡水无核养殖珍珠
图1-3-39 淡水无核养殖珍珠的剖开面
(3)贝附珍珠
将珠核置于软体动物的壳与外套膜之间,将置核后的该软体动物放水中生活数年,珠核上面就会覆盖一层天然钙质膜。贝附珍珠见图1-3-40和图1-3-41。
图1-3-40 贝附珍珠(淡水)
图1-3-41 贝附珍珠(海水)
养殖后的珍珠加工方法各异,有时直接使用,有时将后部切掉,然后在半形珠上粘上一层珠母质,经车、磨、抛光后形成一个拼合珍珠。
1.3.5 海水有核珍珠的养殖方法
珍珠养殖技术最早是用马氏贝进行海水珍珠养殖,后期不断扩展到其他贝种。
(1)珠母贝的种类和培育
海水珍珠贝类主要有马氏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Pinctada martensi)、黑蝶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 black-lip pearl oyster)、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企鹅贝(Pteria Penguin),另外牡蛎也可产珍珠。海水育珠贝见图1-3-42~图1-3-45。
图1-3-42 黑蝶贝与养殖珍珠
图1-3-43 大珠母贝与养殖珍珠
图1-3-44 企鹅贝与养殖贝附珍珠
图1-3-45 马氏贝与养殖珍珠
以下以我国海水珍珠的养殖为例。
我国和日本海水养殖珍珠的主要养珠贝是马氏贝。马氏贝的个体较小,方形,背缘略平直,腹缘弧形,前、后缘弓状。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坚硬,有光泽。角质层灰黄褐色,间有黑褐色带,见图1-3-46和图1-3-47。
图1-3-46 马氏贝外部
图1-3-47 马氏贝内部
马氏珠母贝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自然栖息于水温10℃以上的内湾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m以内,分布范围较窄。成体终生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上生活。适宜水温范围为10~35℃。摄食时主要通过贝壳的开闭、外套膜触手的摆动、鳃的过滤和输送、唇瓣的选择而将食物由口摄进。以摄食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为主,同时夹杂一些有机碎屑和杂质。一般寿命为11~12年。
母贝的来源有两个:野生采集和养殖。野生软体动物,由采集获得。以前在采集季节,人们潜入1~10m的海水底采集,继而送到珍珠养殖场,将它们分散在未被其他软体动物占用的浅基底上。在早秋时完成,至次年春天挑选之前,它们不会被打扰。
现在主要是养殖得到。养殖马氏贝的水域环境必须是阴暗、干净、温度适宜、无杂物、无有害生物。人工育苗时,在取得亲贝的卵和精液后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经清洗后静置,到胚体进入转动期搬迁至育苗池。游泳期幼虫用清洁海水和充足的饵料饲养。到附着期投以采苗器即可获得人工贝苗。此外,繁殖季节在优良的采苗场所吊挂各种采苗器,也可采到大量幼苗。幼苗自采苗器上收集起来后分装在苗笼中下海吊养。苗笼的网目应小于各时期的幼苗,网衣需经常洗刷和定时更换。幼苗从小苗、中苗长到大苗约需半年。大苗开始性成熟时即进入养成期。母贝养成期的贝笼也需勤加清洗和更换,防治病虫害并避免台风、淡水、低温的侵袭。
为了获得和培育马氏珠母贝,应采用笼养。用金属丝制作的笼子,每个笼子里还有几个用丝网制成的隔板。然后,用煤膏、水泥与沙子的混合物涂于其上,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再用小黑板固定在笼子的四周和底面,使之变成暗区。这样,即可引诱软体动物的幼虫前来定居。
将笼子悬挂在水面以下约6m的深处,其产卵期是7~9月。至11月即可将笼子从水里提取出来。将马氏贝从收集笼转移到饲养笼。待软体动物长到约一岁、壳的直径长到约2.5cm时,可将它们分布在基底粗糙的水域里进行养殖。
马氏贝的养殖过程见图1-3-48~图1-3-55。
图1-3-48 马氏贝幼苗(显微镜下)
图1-3-49 马氏贝育苗池
图1-3-50 马氏贝育苗池局部
图1-3-51 饵料池
图1-3-52 马氏贝苗采苗装置
图1-3-53 长大的马氏贝一般使用网笼吊养
图1-3-54 吊笼中的马氏贝(一)
图1-3-55 吊笼中的马氏贝(二)
(2)人工插核
约两年以后,即第三年的夏天,即可将马氏贝收集上来。经过挑选,符合质量要求的就用于插入珠核。如果贝壳外面附生有其他生物体,就必须立即除去,尺寸不足者可以送回去再生长一年。变形厉害或已老化的则只能抛弃。
人工插核,或人工植核,简称“插核”,即把种核植入珠母贝内,以便形成珍珠。这是人工养珠的关键步骤。种核一般由淡水贝壳制成,具有良好的磨圆度,直径约5~7mm,也可以更大,它决定着养殖珍珠的大小。
此外,还需要使用现场制作的其他马氏贝(牺牲贝)的外套膜小片,与贝壳核一起植入,以刺激育珠贝形成珍珠囊。制作外套膜,需要先将牺牲贝的外套膜撕下,此过程也称撕膜;然后切成细小的长条;再切成小方片。
在准备核的同时,还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如插进竹簯等,使珠母贝的贝壳微微张开双瓣;然后使用手术工具将种植核植入母贝体内相应的育珠部位,快速完成后放入笼中让其休养。给贝做插核手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艺活,一般生手需要实践一年左右才能成为熟手,而且以中青年女性为宜。
插核手术的过程,见图1-3-56~图1-3-67。
图1-3-56 待插核的马氏贝
图1-3-57 用于提供外套膜的牺牲贝和外套膜小片
图1-3-58 撕膜与制膜(一)
图1-3-59 撕膜与制膜(二)
图1-3-60 待植入的外套膜小片
图1-3-61 贝壳核
图1-3-62 工人为待插核的马氏贝开口
图1-3-63 已开口的待插核马氏贝
图1-3-64 插核(一)
图1-3-65 插核(二)
图1-3-66 插核(三)
图1-3-67 撕膜与插核现场
(3)育珠母贝的养殖
植核后,经过2~3年的养殖,珍珠长成,约5~7mm。
珠母贝在插核手术后,转入育珠贝管养阶段。育珠贝在插核手术后要选定水流清静的场地进行休养约20天至1个月,过了休养期通常需1年左右的育珠期即可收珠。养殖场多分布在亚热带海区,一般具有风浪小、水质清洁、水深适宜、食料丰富的环境条件。
已被植入种核的珠母贝需要放入悬在笼子上的特殊筏子里,筏子则锚固在加防的环境变化小的平静水域中。时间最好选在每年三四月,因为这时水温最适于珠母贝的外套膜伤口愈合。
2~3周之后,种核开始接受珠母贝分泌的珍珠质,进而形成珍珠。再过一段时间(累计4~6周)需要检查珍珠层的发育情况,清除那些未能经受住考验的珠母贝和附生在贝壳上的一些小生物,以确保其健康。然后将其装入新笼子和转移到固定的珍珠养殖场,从筏子上悬至水深2~3m处。海水珍珠养殖场见图1-3-68和图1-3-69。
图1-3-68 养殖场(一)
图1-3-69 养殖场(二)
养殖的时间,因贝、区域、技术等不同,而不同。以马氏贝为育珠蚌的海水珍珠养殖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养殖期间,让育珠贝始终保持不受干扰和正常生长的状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养殖者仍要及时地检查是否有海藻、杂物等附于外壳上,并适时地进行处理。
养殖珍珠除必须防珠母贝天敌、注意清除水中杂物等之外,还最怕水温突变和“赤潮”所造成的宿主软体动物死亡。
珍珠囊及其分泌的物质,在珍珠形成过程中,有很大变化。初插细胞小片原有较多的腺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腺细胞逐步消失,细胞形态由高圆柱形转为扁平形。分泌的物质也随着细胞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初期珍珠囊内,pH值为酸性,分泌壳角蛋白;随后pH值转为碱性,分泌碳酸钙,形成棱柱层;最后pH值变为中性,分泌珍珠质。其中,珍珠质每天分泌2~5次,每次分泌覆盖的厚度仅不到1μm。
(4)收获
收获时间一般在11月至第二年的2月。高温季节一般不收珠,因为在气温高的时候珍珠质沉淀快、质地松,珍珠表面往往蒙上一层白色的物质,光泽暗淡,质量不好。而在冬季或低温条件下,珍珠贝分泌珍珠质速度缓慢,珍珠质表层比较细致、光滑,光泽较好,因此是采收珍珠的最好时间。
收珠方法是按工作人员前后顺序排列进行的,收完一个再收下一个,顺序类推。从海里取出珠贝后,用开贝刀从腹缘开口处插入贝体内,用力割断闭壳肌,露出软体部分,用镊子或刀子轻轻地插入育珠囊,小心地从囊中取出珍珠。
刚收获的珍珠,因为表面附有海水、体液和污物等,如果放置过久,珍珠表面的胶质状碳酸钙和有机质就会发生凝结,珍珠质会变暗,被氧化变质,影响质量。因此,采收之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可先用过滤的温暖海水洗净,再用清水漂洗,然后用软毛巾擦干。还可用饱和盐水浸泡5~10min,然后用2∶1比例的食盐和珍珠混合一同揉擦,再用温水溶解食盐分离出珍珠,最后用清水把珍珠洗涤干净。或是将采出后的珍珠浸于肥皂水中,用软毛刷蘸肥皂水轻轻刷洗,后用清水洗净,再用新的软毛巾擦干。收获的珍珠见图1-3-70和图1-3-71。
图1-3-70 收获的珍珠(一)
图1-3-71 收获的珍珠(二)
1.3.6 淡水无核珍珠的养殖方法
(1)珠母贝的种类和培育
淡水产的蚌类主要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或triangle shell mussel )、皱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或cockscomb pearl mussel)、池碟蚌(Hyriopsis schlegeli或Biwa pearly mussel)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等,见图1-3-72~图1-3-75。由于背瘤丽蚌贝壳层厚,产出珍珠的质量较差,所以目前主要用其贝壳磨制珠核,而非用其养殖珍珠。我国多使用三角帆蚌和皱纹冠蚌育珠,日本的淡水珍珠养殖多使用池碟蚌育珠。
图1-3-72 三角帆蚌
图1-3-73 皱纹冠蚌
图1-3-74 池碟蚌
图1-3-75 背瘤丽蚌
淡水贝类中以三角帆蚌产珠质量最佳,珠质光滑细腻,形状较圆,色泽好,但生长速度慢。褶纹冠蚌产珠质量次之,珠质多皱纹,呈白色或粉红色,一般为长圆形,生长速度快。池蝶蚌又称许氏帆蚌,与三角帆蚌相似,产珠质量好,生长速度快。
以下以我国使用最多的三角帆蚌为例。
三角帆蚌具向上突起的三角帆状后翼,外形略呈三角形,贝壳可达24cm,见图1-3-72。繁殖用的种蚌最好是采自自然水域中的野生蚌,雌、雄蚌最好选自不同的水域,以保证种质的质量,提高后代的育珠性能。
养殖水域可为池塘、河流和大面积水域。池塘的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1亩=666.7m2),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m,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梭鱼、螂鱼,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杂食性鱼类如鲮鱼等,不可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鲤等。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湖泊、水库等,由于水域面积较大,一般选择岸边或其他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蚌养殖。大水面的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但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生产上一般采用泥池流水培育法和小网箱浅吊法进行培育,使4~5月人工繁殖的幼蚌,在6月中、下旬开始放养。再经80多天时间培育,小蚌的生长速度可达1mm/d,9月初蚌可长到7~9cm,达到珍珠插核的规格要求(图1-3-76、图1-3-77)。
图1-3-76 待插核的幼蚌(一)
图1-3-77 待插核的幼蚌(二)
(2)人工插核
人工插核就是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将细胞小片和珠核植入到育珠母贝体内,然后将育珠贝放回水中休养。插核手术是珍珠生产的关键,做好此环节可提高高手术蚌的成活率,避免病害,增加优质珍珠的比例。
皱纹冠蚌的一个蚌壳可插50个外套膜,每边25个,即产50颗珍珠;三角帆蚌的一个蚌壳可插24~32个外套膜,每边12~16个,即产24~32颗珍珠。但插核数量并无一定之规。
插核手术的季节育珠手术以3~5月和9~10月进行较为适宜,此时水温为15~25℃,育珠蚌的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小片的存活率高,育珠蚌手术伤口愈合快,珍珠囊的形成迅速,珍珠质分泌快,珍珠质量好。
当水温超过30℃,尽管手术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迅速,但细胞小片存活时间较短,成活率低,且伤口易溃烂而感染疾病,引起育珠蚌的死亡。如果在高温季节进行育珠手术,必须选择阴凉通风遮阳处进行,且施手术者必须有熟练的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当水温低于5℃,三角帆蚌进入冬眠状态,此时进行手术尽管减少了感染疾病的机会,但伤口不易愈合,细胞小片容易冻死。
插核需选择健康、无病害、无损伤的育珠蚌进行插核。手术过程中,所有工具都应严格进行消毒、清洁,避免带菌操作。用70%的酒精浸泡或擦洗所有操作工具,或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手术。操作人员作业前须清洁双手。
制片操作应在遮阳无风的环境中进行,以免风力引起小片干死,避免细胞小片因受紫外线直接照射而降低活力。另外,使用混合营养液处理细胞小片,可以提高小片的成活率和抗病力,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
插核时,操作人员的技术必须熟练,动作迅速,手术时间越短越好,整个手术过程最好不超过8min,以保证细胞小片的成活率和育珠蚌的成活率。开壳宽度不宜超过0.8cm,以免拉伤或拉断闭壳肌,引起手术蚌手术后的死亡。插核植片的伤口面积不能超过外套膜总面积的5%,以免引起手术蚌组织器官严重积水而死亡。为了进行插核的质量监控,部分养殖场还会在每个育珠蚌上刻有插核师傅的序号。
插核手术后,育珠蚌先休养、观察后,再放入到养殖场。
制核、插核手术等过程见图1-3-78~图1-3-89。
图1-3-78 提供外套膜的牺牲蚌(一)
图1-3-79 提供外套膜的牺牲蚌(二)
图1-3-80 制膜
图1-3-81 已制好的外套膜小片
图1-3-82 准备插核
图1-3-83 插核(一)
图1-3-84 插核(二)
图1-3-85 插核的部位
图1-3-86 插核现场(一)
图1-3-87 插核现场(二)
图1-3-88 蚌壳上插核师傅的序号
图1-3-89 手术后的育珠蚌
(3)育珠母贝的养殖
插核后的育珠蚌约修养一周后,将育珠贝装在网笼里,然后用绳索吊在水中进行养殖。养殖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到4年。养殖时间越长,珍珠越大。但如果超过4年,由于育珠蚌老化等原因,珍珠的光泽受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加。
育珠蚌养殖的水域,与培育母蚌的水域类似,一般也为池塘、河流和湖泊。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是一定速度的流水,保持育珠水域的pH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营养盐类:钙盐是蚌最需要的盐类,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可促进蚌的生长。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镁、硅、锰等蚌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另外添加稀土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可加快珍珠的形成。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映,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cm左右为宜。
育珠蚌采用吊养的方式,把育珠蚌放在水体浮游生物量较高的水层中养殖,这样可以使珠蚌有充足的饵料和溶氧。放养前,必须在水域中选择两岸相对较近的岸边,用毛竹或树桩做成固定的撑架或直接在两岸边打桩。然后每间隔1~2m沿水面拉上绳子,在每条聚乙烯绳上间隔一定距离系上浮子。浮子是为了吊养的育珠蚌能均衡悬浮于水层之中,有一定浮力的塑料空瓶等均可用作浮子,见图1-3-90和图1-3-91。
图1-3-90 珍珠养殖水域与浮子(一)
图1-3-91 珍珠养殖水域与浮子(二)
将育珠蚌放入网袋内吊养,每袋一般放1~3个育珠蚌,这样育珠蚌距离水面约30~70cm,见图1-3-92和图1-3-93。
图1-3-92 吊养(一)
图1-3-93 吊养(二)
养殖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蚌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疫,见图1-3-94。当育珠蚌发生病变或死亡,将极大影响珍珠的质量和产出,见图1-3-95~图1-3-99。
图1-3-94 检查育珠蚌
图1-3-95 育珠蚌发生病变的水域
图1-3-96 育珠蚌死亡的水域
图1-3-97 蚌体病变死亡后留下的空蚌壳(一)
图1-3-98 蚌体病变死亡后留下的空蚌壳(二)
图1-3-99 死亡蚌中的珍珠
(4)收获
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为采收季节,此时的珍珠生长缓慢,光泽度和瑕疵度都较好。由于天气等原因,大规模的收珠一般集中在11月和3月。
家庭珍珠养殖场小规模的收获过程见图1-3-100~图1-3-105。开蚌场大规模开蚌、取珠等过程见图1-3-106~图1-3-113。
图1-3-100 打开的育珠蚌
图1-3-101 育珠蚌中的珍珠
图1-3-102 收获的光泽较好的无核珍珠
图1-3-103 收获的病珠
图1-3-104 单个育珠蚌中收获的无核珍珠
图1-3-105 刚收获的无核珍珠
图1-3-106 大规模收珠:开蚌(一)
图1-3-107 大规模收珠:开蚌(二)
图1-3-108 大规模收珠:取无核珠
图1-3-109 大规模收珠:取出无核珠
图1-3-110 大规模收珠:已取出珍珠的蚌
图1-3-111 大规模收珠:去除蚌肉的贝壳
图1-3-112 大规模收珠:收获的珍珠
图1-3-113 大规模收珠:开蚌场一角
珍珠取出后,珠母贝可用作有核珍珠的珠核、工艺品等,蚌中的软体部分则可用作食材、动物饲料等,见图1-3-114。
图1-3-114 取出珍珠后的蚌肉
也有部分收珠时,并不完全打开蚌壳,只是开一口取珠,然后帮已取出珍珠的育珠蚌继续放入养殖水域饲养,在原珍珠囊处可生长出再生珍珠(second crop keshi pearl),再生珍珠见图1-3-115。
图1-3-115 再生珍珠
1.3.7 淡水有核珍珠的养殖方法
淡水有核养殖珍珠的育珠蚌也主要为三角帆蚌,见图1-3-116。养殖过程和收获等都与无核珍珠基本相同。但有核珍珠的插核的个数一般是1个,而非多个;大尺寸圆形淡水有核珍珠的插核部位也与无核养殖珍珠的外套膜不同,见图1-3-117。
图1-3-116 培育有核珍珠的三角帆蚌
图1-3-117 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部位
此外,淡水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最大的区别是:插核手术时除了外套膜小片,还有淡水贝壳核。贝壳核的制作见图1-3-118~图1-3-121。
图1-3-118 贝壳核的制作(一)
图1-3-119 贝壳核的制作(二)
图1-3-120 贝壳核的制作(三)
图1-3-121 贝壳核的制作(四)
要提高淡水有核珍珠的圆度,所植入的小片要干净且形状整齐,大小应在4~5mm,方形。植入的伤口大小与深度要适宜,过程需一次性,不可重复。在养殖过程中,外套膜小片上皮紧贴珠核有可能形成正圆形的珍珠,外套膜小片和珠核有距离时易形成葫芦形珍珠,外套膜小片与珍珠贝外套膜相连时常会形成“尾巴珠”等异形珠。
有核珍珠收获过程与无核珍珠完全相同,可与无核珍珠分区域同时进行,见图1-3-122~图1-3-124。
图1-3-122 大规模收珠:取有核珠
图1-3-123 收获的圆形淡水有核珍珠(一)
图1-3-124 收获的圆形淡水有核珍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