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莓栽培利用历史

蓝莓驯化研究始于美国,1906年,F.V.Coville首先开始了野生选种工作,1937年将选出的15个品种进行商业性栽培。20世纪30年代美国蓝莓开始进入商业性大面积栽培阶段,并已选育出了上百个优良品种。据统计,目前世界蓝莓产量的90%集中在北美,北美蓝莓研究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蓝莓分五大栽培区域:东北/大西洋地区、中西部、西北部、南部和东南部。

欧洲有丰富的野生蓝莓资源,1923年在荷兰建立了第一个高丛蓝莓种植园,荷兰的蓝莓生产发展很快,集中在南方各省。德国主产区集中在北部。法国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意大利、奥地利也有蓝莓的商业性栽培。北欧的芬兰和瑞典是野生种Bilberry的主产地,其色素含量相当高,是提取天然色素的重要原料。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主要栽培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两国利用南北两半球的气候季节差异,发展蓝莓出口到北半球,供应冬季市场。两国蓝莓产量发展很快,已经选育出了一些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

日本是亚洲栽培蓝莓较多的国家,大约经历了20年的时间,蓝莓作为一种新型水果才被消费者接受。日本自1951年引进蓝莓后,至今已有60余年,前30年发展很慢,到1980年时共计10hm2。1980年当蓝莓的保健功能被确认后,加快了发展步伐,尤其是在过去的10年中发展更为迅速,到2011年共有1000hm2,产量达3000t,主要产区为长野、岩手、群马、枥木等地。日本消费者主要偏爱大果、味甜、口感上乘的品种,而且由于蓝莓的叶片秋季变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有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蓝莓种植园,同时具有观光农园和生产园的性质。

中国有着丰富的蓝莓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东北等地。其中笃斯越橘和红豆越橘的面积最大,产量最多,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据专家估计,大兴安岭的产量可占全国的90%,丰产年可达数十吨,甚至可突破百万吨,但是对其研究开发工作进行不多。20世纪50年代,大兴安岭地区的牙克石酒厂曾以当地主产的红豆越橘和笃斯越橘为原料酿造蓝莓酒,长白山区的漫江酒厂也曾酿造过蓝莓酒。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安图县山珍酒厂酿造的蓝莓酒,曾获轻工业部银质奖。在此期间,吉林省的长白县、浑江市、汪清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根河市,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加工利用野生资源,一度形成热潮。但均由于产量不稳定,并受其他因素干扰,未能形成稳定的商品生产。近年来,由于蓝莓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我国各进出口公司纷纷到大兴安岭收购蓝莓,制成速冻果销往海外,年收购量达到几千吨。

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开始对蓝莓品种选育、快速繁殖、栽培技术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1990年从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等国,引进在栽培品种21种,包括矮丛蓝莓、半高丛蓝莓、高丛蓝莓和红豆越橘四大类。到1997年,引入的品种已达70余种。1989年,解决了蓝莓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扩繁后,在长白山的安图、松江河、浑江、蛟河等不同生态区建立了5个蓝莓引种栽培基地。1995年,初步选出适宜长白山区栽培的蓝莓优良品种4个,并开始生产推广。对一些基本的栽培技术和育苗、土壤管理等也做了研究,并对我国的蓝莓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提出了蓝莓栽培的区域化,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是我国发展蓝莓产业的宝贵财富。1999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日本环球贸易公司合作,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蓝莓的产业化生产栽培工作。2000年开始,相继在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引种试栽。2004年,在吉林、辽宁和山东省发展300hm2,总产量300t,产品80%出口日本,露地鲜果价格为8~10美元/kg,设施栽培蓝莓鲜果价格为15~20美元/kg。到2014年为止,国内种植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总面积已超过2万公顷,产量近3万吨(图1-1,图1-2)。

图1-1 我国历年蓝莓栽培面积

(引自:李亚东,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2015年年会报告)

图1-2 我国历年蓝莓产量

(引自:李亚东,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2015年年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