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古典时期的石材建筑

古典时期是石建筑日升月恒,声势显赫的时期。由于石材加工技术和营造技术的提高,由设计大师和能工巧匠修造。这一时期出类拔萃的石建筑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3.1 石建筑的发展历程

古埃及人源自陵墓建筑的神庙是最早使用石头梁柱体系的建筑。埃及神庙内石柱粗壮林立,建筑空间昏暗压抑,映衬着王权社会的神秘气息。不少建筑史专家认为埃及神庙建筑是以后发扬光大的古希腊石建筑体系的源头,至少也给后者重大启迪和影响。典型的古希腊石梁柱体系建筑源于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成熟,逐步形成了建筑的型制、石质梁柱结构构件和艺术形象的整体系统。古希腊的神庙呈现出一种开朗、纯净的风格。以雅典卫城为代表的古典建筑,通过对在神庙造型中起关键作用的石柱不断进行推敲,发展出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3种古典柱式,在构图和比例上都达到极高水平。早期的古希腊石构建筑柱子是用整块石材做成,后来发展到分段砌筑,各段中心制有销子。大型石构庙宇的型制多数是围绕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廊的艺术处理,基本就奠定庙宇面貌。

就如蓝色大海上冉冉升起了美丽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一样,古希腊也诞孕了世界上最纯净、典雅、动人心魄的建筑。将建筑和诗歌、绘画并列为艺术的古希腊人,其建筑对欧洲、后对整个世界影响深远,延绵至今。

古罗马的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古典柱式,在结构上创造出梁柱与拱券相结合的体系,从而推进石建筑技术。希腊罗马的石建筑雄伟壮丽,震撼人心,石建筑技术向有石块的广大地区传播。如今许多石建筑都可看到那个几近神话时代的身影。使石建筑再次攀向辉煌的是中世纪源自法国的哥特建筑,它在结构技术和施工水平上,创出许多崭新纪录,如使用骨架券、飞券、尖拱、尖券等。这有利减轻结构,充分发挥石材抗压性能,由结构构件转化而来的大小尖塔挺拔向上,仿佛由地面冲向云霄,体现人们对天国向往,达到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高度统一。最能体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首推教堂建筑,其中最著名者就是我们在著名建筑章节中介绍的巴黎圣母院。到文艺复兴时期,形体的匀称、光影的对比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在形式上借鉴古典的柱式和构图,在穹顶上又借鉴了哥特建筑的肋架拱顶和飞抉壁的原理,同时建筑的室内设计获得与外立面同等重要的地位,石头非凡的表现能力延伸到室内空间的塑造,取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

石建筑的另一发展就是自阿拉伯诸国外传的伊斯兰式石建筑,西班牙、印度、叙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地的伊斯兰石建筑都达到高超的艺术成就,其独具特色的是尖穹隆顶和尖拱券以及“帕提”和“钟乳饰”主要装饰。作为一种富有特征的形式,洋葱头式的尖穹隆顶和如花瓣的尖拱形已成伊斯兰建筑的典型特征。和浪漫爱情故事相连的印度泰姬陵代表伊斯兰石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4.3.2 罗马道路——通天下

道路是古罗马人保持最为长久的纪念建筑,当时它将广袤的罗马帝国各个行省编织在一起,为帝国的强盛和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古罗马人崇尚法制,追求有序和规则,帝国又繁荣富强,因此,交通运输都规模宏伟,交通大道一般以罗马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面八方延伸。

罗马帝国用道路将意大利各地、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巴尔干诸国、小亚细亚各部、阿拉伯各处和非洲北部联成整体,并把这些地区分为12个行省,以29条干道为主体,共有320条联络道路总长度达7.8万公里。

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便于通行程度极高,远远高于今日许多国家的交通干线,历史学家认为:道路工程是罗马“最有特色的文化纪念物”。

以公元前312年修建的“阿庇乌斯路”为例,它工程品质可靠,坚固牢实,“全天候”使用,无论雨雪风暴、翻山过桥都可保证畅通。道路宽度划一,足容数队军骑或来往车辆通行,还有保持路线基本平直,上下坡度力求低缓,桥涵设施配套齐全。道路使用的建筑材料经过严格挑选,路面铺筑四层,最下一层是基础层,铺以泥灰或黄沙,并夯实作为路基。第二层是石块与灰土铺筑,石块全都破碎如拳头大小,用以充实路面,保证一定高度。第三层是混凝土(或石灰)与下面一层粘牢,为路面提供牢实的基底,有时铺设碎石、粗砂掺以泥灰,再用滚压装置压平压实。最上一层表面,用平整的石块铺成,接缝处十分严密,石块整齐划一,每块长1~1.5m,中部稍稍隆起,便于排水。

路边再有石砌保护,有排水沟。主要军用大道宽12m左右。战时中间供步兵通行,两侧为骑兵奔驰,和平时期,路上商买货物来往不断。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恺撒、图拉真等皇帝亲自监督下建造的大道,建筑规范、管理有序,连接成千上万座城市,促进了帝国繁荣强盛,使罗马文明传播四海,普照蛮荒。罗马这套伟大建筑工程成为欧洲的交通命脉,为欧洲陆地旅行在方便快捷方面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时至今日在欧洲各处仍能随处看见罗马古道的遗迹,它们仍在诉说昨日帝国的辉煌。

今日欧洲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仍然沿着罗马大道开辟的网络延伸、拓宽。应该承认,自古以来,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建筑不是所谓“世界七大奇迹”,而是古罗马人留下的宝贵赠礼——罗马大道。

4.3.3 大理石建筑

大理石又称云石,在中国是由云南大理地区点苍山所产,具有绚丽色泽和花纹的石材得名,英文名Marble,这并非岩石学的定义。现在人们将大理石泛指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碳酸盐岩不同蚀度形成的矽卡岩和大理岩。人们根据产地和色彩,又给予其各种美好名称,分别称之为丹东绿、铁岭红、雪花白、艾叶青、汉白玉、白云石、镁橄榄石、晶墨玉等,与花岗岩相比,大理石相对较软,易于加工呈现荣华富贵、仪态万千之美,将众多著名建筑装饰得壮丽辉煌。帕提侬神庙(The Pathenon,万神庙)是古代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是雅典卫城最著名建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希腊国宝”。神庙建筑以及表示雅典娜诞生和她与海神波塞冬争战的92块浮雕,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此外宏伟的多立克山门和气势盛大的胜利神庙等都极有创意,并各具妙处,它们与帕台农和伊瑞克提翁神庙共同构成了雅典卫城这一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多少年来,它那超凡的魅力使难以数计的人为之倾倒。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写道:“伯里克利时代的建筑……都是如此的美丽,使人觉得它们从太古时代就屹立在这里,而它们却充满了生命的欢欣,直到今天,仍散发着动人的朝气”。一些名声显赫的石材建筑和雕像,如阿耳忒弥斯神庙,建于公元前550~前325年,是古希腊时代最大神庙之一,是最早完全用大理石兴建的建筑,为搬运这些巨石,人们精心设计了拖滚石的工艺。

摩索拉斯陵墓(Tomb of Mausoleum)是建筑与雕刻呈现和谐之美的成功范例,其规模和气势在当时没有任何类似的建筑可以与之媲美。

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并达到巅峰始于帝国初期,奥古斯都在其执政末年就骄傲宣称:“我接管的罗马是石砖之城,而离开时,它已是大理石之城。”其实罗马那时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用石砖和灰泥建成。大理石只是用于像卡拉卡拉大浴场这样的豪华建筑中。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其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尤其是穹顶,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穹顶外墙以黑、绿、粉色条纹大理石砌成,上有精美雕刻,由“现代绘画之父”乔托始于1334年建造,高85m的乔托钟塔,外观调和了粉红、浓绿和奶油3种颜色大理石,底部有精致的浮雕,细致典雅。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它的建筑工期长达5个世纪(始于1388年)教堂最高处达108m,教堂大厅宽达59m,长130m,中间拱顶最高45m,屋顶由12根高24m、直径3.5m的大理石石柱支撑教堂广场地面为大理石铺就的马赛克图案。

位于土耳其依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被誉为世界最美建筑之一,为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的宗教博物馆,先后建筑超600年光阴。大教堂内饰华丽,内部墙身贴有来自罗马、雅典、以弗等地运来的白、绿、蓝、黑、红色大理石,华美无比。卢浮宫,法国近千年历史的见证,历经700年不断扩建重修才达到今日规模,馆藏40万件人类艺术的无价瑰宝。凡尔赛宫,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欧洲皇家园林几乎全都遵循了凡尔赛宫设计理念,如圣彼得堡的夏宫、维也纳的美泉宫、德国的无忧宫和海伦希姆湖宫等。大理石都使这些宫殿极尽奢华。

最著名者如凡尔赛宫镜厅,墙壁使用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柱子使用绿色大理石为这恍若灿烂仙境的宫殿增色。摩尔人(13世纪在西班牙生活的阿拉伯人)建立的阿尔汗布拉宫是摩尔建筑精华,宫殿由光洁大理石筑成,正如“名曲中的名典”《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诉说,透射圣洁光芒,尤其中庭回廊华丽耀眼,人们别出心裁用珍珠、大理石磨成粉末,再混入泥土,再堆砌雕琢而成。又有12只白色大理石狮子雕像,是古代波斯艺术的优秀代表。

泰姬陵(Taj Mahal)是公元17世纪著名沙杰汗王为泰姬王后所建的,沙杰汗王被誉为那个时代伟大建筑师,他将建于1000年前泥土筑成的军事要塞改为白色大理石城墙,为满足泰姬拥有一座神奇寝宫、睁眼看见满天星斗的愿望,又建造了这座大理石镜宫。宫殿内墙用白色软玉,90万片各色玻璃、珍宝、金线银丝构成星河,地面灰色大理石磨得光滑透亮,令人行走其上,恍如云间漫步。

圣马可大教堂位于水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一座由5个穹顶组成的拜占庭式建筑,教堂内空间幽深,拱券及穹顶上到处是金光闪闪的马赛克壁画装饰,色彩艳丽耀眼,墙面上贴有大理石,在引入阳光的照耀下,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

大理石建筑还有建于1556年的胡马雍陵。这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它巧妙融合了伊斯兰教建筑的简朴和印度教建筑的繁华。陵墓主体取自印度特产的红砂石,陵顶是圆形白色大理石在圆顶中央竖立金色尖塔。

西班牙科尔多瓦(Cordoba)清真寺始建于公元785年,几乎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宫建设同步。当时主宰比利牛斯半岛的阿拉伯人踌躇满志,试图建造世上最宏伟的清真寺,为此进行长达202年的翻修和扩建。在清真寺中,有双重连环拱门和马蹄形构成的石柱迷宫,每根柱子风格各异,由斑岩、碧玉或各种大理石构成。这些石柱都各有来历,有的由法国尼姆、西班牙和塞维利亚掠夺而来,有的从古址太基的遗址废墟上精选而来。寺内壁龛的装饰由雕花大理石制成,被认为是清真寺内最珍贵之物。

由德国建筑大师密斯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也是大理石材料的杰作。密斯·凡·德罗是石匠之子,自幼熟悉石材,参军后当过工兵,他擅长钢架与玻璃幕墙建筑,创造驰名的“国际式”或“密斯风格”建筑。德国馆是密斯“少就是多”建筑理念的体现。因为建筑体形简单,没有附加装饰,所以更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色彩、纹理和质感。密斯对材料使用非常讲究,其中地面用灰色的大理石,墙面用绿色的大理石,主厅内部的一片独立隔墙则选用红玛瑙大理石,还有玻璃和镀克罗米柱,使建筑具有一种高贵、雅致和鲜亮的气氛。

今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府爱丽舍宫,也是一幢典雅庄重的大理石建筑。宫殿外形朴素,内部华丽,有一条秘密通道连接到丘比特地下室,由特制钢板和厚达3m的混凝土墙构成,在那里金色雕花门后是法国核导弹和空军战略部队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