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结核病内科诊疗学

第八章 结核病诊疗总论

第一节 结核病概述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入侵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慢性过程为主,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其中肺结核占85%~90%。肺既是结核病最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也是其他各种结核病的发源地。肺结核是各种结核病中最具传染性的,其病理改变以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为特征。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如下。

1.传染源 菌阳患者和少数牛、猫等哺乳类动物。据估算,每个患者可以传染15人次。其中痰涂片阳性、空洞性肺结核等菌量大的患者首当其冲。一旦给予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则传染性会在1~2周速减弱甚至消失。排菌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细菌接触药物,其毒力也明显减弱,传染力下降。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据测算,每次咳嗽、喷嚏可产生约10万个气溶胶颗粒,飞沫时速可达145km,射程最远达6m。颗粒所携结核杆菌可直接被吸入受者呼吸道内。颗粒沉降后,结核杆菌还可随灰尘飘浮到空中,造成远距离播散。除饮用未经消毒的不洁牛奶等可能导致单纯的肠结核外,母婴垂直传播或经皮肤黏膜伤口传播等都十分罕见。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老人免疫系统功能退化,均属于结核病易感人群。感染结核菌后,90%的人长期或终身处于携带状态,只有5%~10%的人因抵抗力降低、体内仍有活菌而发病。糖尿病患者、胃切除者、精神患者、HIV/AIDS患者和免疫抑制药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者等均属于结核病高发人群。有结核病家族史者易感结核病。吸烟者发生结核病概率增加肺结核患者男性多见,气管、支气管结核和淋巴结结核女性多见。

4.流行情况 19世纪,结核病曾在全球肆虐,被称为“白色瘟疫”。1945年以后,随着抗结核药物的问世,人类进入了结核病化疗时代,结核病疫情开始下降。20世纪70年代,随着利福平的发明,短程化疗问世,结核病疫情大幅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发达国家宣称将于20世纪末彻底控制结核病。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移民和难民人口的增加,毒品泛滥、HIV感染、器官移植术的开展等,加之耐药结核病攀升以及政府对结核病控制力度降低等,结核病疫情大幅回升。WHO于1993年发布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呼吁各国采取迅速行动,与结核病危机进行斗争;随后又发表了《阿姆斯特丹宣言》,各国政府承诺采取积极措施控制结核病;2000年11月18日又召开了开罗会议,提出大力推广和扩大DOTS覆盖面,促进各国对结核病的控制。

目前,全球有20亿以上人口受到结核菌感染;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000万,每年新患肺结核患者800万~1000万,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死亡人数超过AIDS、疟疾、腹泻、热带病的总和,成为传染病第一杀手。

我国结核病疫情也相当严重。患者总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列全球第3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调显示,我国年结核杆菌感染率为0.72%;有5.5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占总人口的45%;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涂阳患病率为122/10万;目前每年新发肺结核90余万,结核病死亡数万人,超过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