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香油里检出苯并芘,还能吃吗?

前两年曾有媒体报道,几种食用油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当中查出苯并芘超标。有朋友问:到底是添加了什么有害物质啊?那国产烹调油还能吃吗?

我也看到了相关信息,说这次抽检当中检查出苯并芘超标的主要是棉籽油、小磨香油、小榨菜籽油和小榨大豆油。首先大品牌的油脂没有超标情况,其次日常炒菜主要用的精炼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稻米油、茶籽油、橄榄油等均未有超标情况。

所以我安慰她说:不影响我们日常使用炒菜油。我们不能因为全国千万个产品当中有几个超标的,就以少概全,认为所有油都不能吃了。

朋友接着追问:为什么油脂容易出现苯并芘超标的事情呢?好像听到过好几次了。

我说:这些样品之所以超标,推测是因为加工中的温度过高。油籽本身是不含有苯并芘的,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添加这类成分。但是,油脂在200℃以上时就有可能产生致癌物,300℃时必然会产生苯并芘之类的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因为榨香油也好,榨菜籽油也好,都要先把油籽加热炒香,炒制的过程中如果温度控制得不均匀,很容易局部过热,从而产生致癌物。这可不是添加什么物质造成的。

另外,如果粮食、油籽之类收获之后在大马路上晾晒,有可能沾染上沥青里面的致癌物;如果用装了工业物质的桶来装油,也有可能被有害物质污染。欧洲曾经在2000年和2008年发生了饲料的二英污染,就是因为装在了工业桶里。

另一位朋友困惑地说:不明白啊,为什么是小磨香油和小榨油超标呢?我一直觉得这些都是传统工艺,应当是比较安全的啊。我妈妈就爱买那种农家小作坊里面手工炒制压榨的油呢。

我说:你还真是说着了。所谓传统工艺,都是在没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年代里发展起来的,是否产生致癌物,它们本身是难以控制的,需要用现代科学来帮助它们提升安全性。

比如说,传统的小磨香油使用水代法,它先把芝麻炒香,然后磨成芝麻浆,再利用水和芝麻中蛋白质的亲和性,把油取代出来。油浮在表面上,分离出来就是香油了。这种方法的确不用任何化学溶剂,也不用添加剂,是古老而智慧的方法。

但是,人工炒芝麻或烤芝麻的时候,温度不一定能够保证均匀,偶尔局部过热也是在所难免的。由于苯并芘的检测十分复杂,需要高精尖的分析仪器,在古代完全不可能测定。所以,很多传统工艺如果不加以改进,反而可能是相当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的。这不是生产者的主观故意,而是客观上存在安全隐患。

有很多人迷信“家庭手工操作”,认为只要是小规模手工操作就万无一失,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工厂现代化生产当中,设备先进,对温度的控制比较严格,即便如此,偶尔也有疏忽的时候,在油脂的精炼过程中温度超标,产生致癌物。而家庭手工操作根本就很难控制加工过程中温度的均匀性,所以产生致癌物的机会更大。

相比于制度规范、工艺参数固定的现代食品加工厂,人工操作时,产品的品质还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有极大关系。如果油脂原料本身品质不够好,或者小作坊储藏条件较差,存放过程中容易出现轻微的霉变或脂肪氧化,油脂的品质会更令人担心。

还有朋友问:这么说,小磨香油就不能吃了?我家吃了多少年了啊!芝麻和油菜籽不炒香,直接榨油不可以吗?这样就没有致癌物了?

我说:这样当然不行,因为如果不炒香,就没有香气。香油和菜籽油如果没有香气,很多人也就没兴趣吃了。昂贵的冷轧坚果油就是没有炒香的,比较健康,不过香味确实差得远。

不过,也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因为即便含有致癌物,也要含量足够多才能致癌。相比于炒菜油,人们放香油的数量是比较少的。但是,香油的致癌物标准和其他油一样。那么,在同样多的苯并芘含量前提下,靠香油所吃进去的致癌物数量也比较少,到不了实际引起癌症的剂量。所以,并没听说因为吃香油而导致癌症的事情。

香油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那就是它基本上是用来凉拌,直接加到食品里,并不会再次受到高热。而其他油脂是用来炒菜的,特别是爆炒、锅里过火和反复油炸的时候,因为加热程度过高,很难避免产生苯并芘之类的致癌物。换句话说,虽然厂家出厂的时候指标全部合格,但是在你自己家的锅里,却未必能够保证不产生致癌物啊!

实际上,香油的营养价值还是不错的,它含有芝麻酚类抗氧化物质,所以在没有精炼的情况下保存期还比较长。同时,它因为没有经过精炼,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E,还有微量的矿物质。从脂肪酸的角度来说,芝麻油中以亚油酸略占优势,占将近50%,但也有40%左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比例比玉米油、葵花籽油之类更好一些。

大家都说:太好了,可以继续吃香油了。不过自己家里能生产致癌物这件事还真没想到!还以为除了地沟油和超标油,在家里烹调就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