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病中草药验方与针刺疗法
- 李典友 高本刚编著
- 1435字
- 2020-08-28 03:19:00
二、沙门菌病(副伤寒)
羊的沙门菌病是由鼠伤寒沙门菌、羊流产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引起的,临床上是以血性下痢和妊娠母羊流产为特征的一种羊的急性传染病。
1.症状
(1)最急性症状 体温升高到40~41.5℃,脉搏增加达90~100次/分钟,呼吸加快,黏膜呈黄色,尿呈红色,有下痢。经12~14小时死亡。
(2)急性症状 体温高达40.5~41℃,由于胃肠道弛缓而发生便秘,尿呈暗红色,眼发生结膜炎,流泪,鼻腔流出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的皮肤破裂。病期持续5~10日,死亡率达50%~70%。
(3)亚急性症状 症状与急性症状大体相同,惟发展比较缓慢。体温升高后,可迅速降到常温,也可能下降后又重复升高。黄疸及血色素尿很显著,耳部、躯干及乳头部的皮肤发生坏死,胃肠道显著弛缓,因而发生严重的便秘,虽然可能痊愈,但极为缓慢。死亡率为24%~25%。
(4)慢性症状 临床症状不显著,只是呈现发热及血尿。病羊食欲减退,精神委顿,由于胃肠道动作弛缓而发生便秘。时间较长,表现十分消瘦。某些病羊可能获得痊愈,病期长达3~5个月。
(5)非典型性症状 非典型性症状所特有的症状不明显,甚至缺乏,疫群内有些羊往往仅表现短暂的体温升高。
2.剖检
羔羊副伤寒尸体真胃与小肠黏膜充血,肠道有稀薄液状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脾脏充血,肾脏皮质部与心外膜有出血点,流产、死产胎儿或生后1周内死亡的羔羊呈败血症病变,流产和死产者子宫肿胀,组织坏死,肝、脾肿胀,有灰色病灶。
3.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症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本病仅凭症状和病变不易确诊,需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从下痢羔羊的肠系膜淋巴结、脾、心血管和粪便或母羊的粪便、阴道分泌物、血液及胎儿组织中分离培养沙门菌。检查沙门菌,用荧光显微镜检查,能快速得出初步结果。临床上需与李斯特菌病、羔羊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布氏菌病及衣原体病相区别。
4.防治方法
(1)预防 平时要加强对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做好夏秋抓膘和冬春保膘工作,保证所产羔羊健壮,母羊乳汁充足,增强羔羊的抵抗力。产羔和接产时应做好消毒和防护工作,并注重保暖,保证羔羊吃足初乳。每年秋季就预防接种,可给母羊注射单一或羊厌氧菌五联苗,产前2~3周再接种1次,也可接种羔羊痢疾灭活菌苗。羊群中发现病羊应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栏与用具要彻底消毒,对疫区羊群中未发病的羊需要用药物及早预防。
(2)治疗
① 中草药疗法 病初用新鲜马齿苋适量,切碎,让病羊自食。中药方用增减乌梅散:乌梅(去核)、炒黄连、黄芩、炙甘草、郁金、猪苓各6克,诃子肉、焦山楂各9克,神曲12克,泽泻75克捣碎,加水400毫升,煎汤150毫升,红糖500克为引,1次灌服30毫升,1日1剂,连服2次。疫毒痢宜用加减白头翁汤:白头翁10克、黄连5克、黄柏3克、秦皮3克、金银花3克、连翘3克,共研末,或加水煎服。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枳壳、槟榔;便血严重者加丹皮、郁金。
② 西药疗法 发病较慢、排稀粪的羔羊可灌服6%硫酸镁溶液(内含0.5%福尔马林液)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次1%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用磺胺胍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碳酸氢钠0.2克,水调,1次灌服,每日2次。病后初期较大剂量青霉素加链霉素各2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后期用土霉素按羔羊每千克体重0.15毫克,成年羊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连用3日有一定疗效。严重脱水羔羊,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30毫升,心脏衰弱的可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
③ 针刺穴位 带脉穴、后三里穴、交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