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产业链 :理念·模式·设计·案例
- 杨敬增
- 1762字
- 2020-08-28 08:20:19
4.2 “无为而治”
4.2.1 何为“无为而治”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他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老子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
“无为而治”用于社会管理,应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尽量依靠民众的自觉自治,管理部门在完善规章下,做好必要积极的服务工作即可,要充分信任和依靠群众,识人善任。
“无为而治”用于企业管理,则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必兴,君劳臣逸必衰”的管理目的。对于进行循环产业链建设的企业,管理者多做些顶层设计工作,员工和下属依据环保法规和清洁生产规范,而不是单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运行企业,对于企业的良性运行很有益处。
4.2.2 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为与不为之道也!”(《孟子》)。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生活工作中我们往往强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知道,如果题目有误,即使每一步骤都解得正确,答案一定还是错的。队列行走山野,如果方向走错了,回到正确道路时,原来走在前头的人可能成了队尾。这就要求设计循环产业链的人或部门,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选择明确的事情去做。对于产业链中的各环节都先问一下必要性,即使有前人经验可循的环节,也要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判断。要知道,在涉及经济活动的产业链中,如何“为”,还牵扯到成本和效益,尤其要小心。
我国中部某企业的工程实践值得深思。一般而言,废弃工业产品拆解和资源化过程中,破碎是一个传统环节,企业将预处理后的汽车部件或是废弃家电产品送到功率不小的破碎机,打碎成尺寸相对均匀但材料混合的碎块,再经过磁选、电涡流选和静电振动等工序,将各种物料选出,这几乎是业内惯例。但由于重量、材质和物理特性的原因,这种工艺安排很难高精度地将各类物料完全选出,有色金属和塑料等物料的纯度有70%~80%就不错了,再利用时还需要添加后续环节处理,能耗大,利用率较低,分选之后有不少废渣需要处理。其实仔细一想,原来的物料分类是清楚的,譬如一只变压器,漆包线是铜,矽钢片是钢,虽然外形怪异,不必粉碎,小心分离出来是可能的,然而由于惯性思维和耐心不够,最终不少人还是选择了粉碎。从本质上讲,是把分类清楚的东西又人为地混合起来,再去重新分离,这当然分不清楚。分析了这些因素,该企业干脆大胆去除了破碎环节(“不为”),工作重点放在研发兼有选择拆解和提高效率功能的自适应分离设备(“有所为”),既提高了分离效率,减少了大量能耗,还将各类物料分离纯度轻松地提高到了95%以上。
4.2.3 还要突出“治”
“无为而治”,“为”是手段,“治”是效果。
“不为”省力省钱,成本降低,何乐而不为?然而盲目的“不为”造成误工怠工,甚至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这里面关键还要“治”,达到效果。也就是要以系统工程角度分析各相关环节,巧妙地“不为”,配以必要的“有所为”,达到“治”的目的。
以污水处理为例,城市污水处理中,通过处理工艺,要去除COD、BOD、氮、磷等污染物,以使水质达标排放,这是必须要做到全工序运行的。但工程师注意到氮、磷其实也是肥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农村污水处理中,是否可以有意减少氮、磷处理环节(“不为”),加入氮、磷配比的调整(“有所为”),减少了处理的成本,还得到了有用的肥源,达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目的(达到“治”的目的)。这里边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场合和需求,采取的不同手段。
去除“不为”部分,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需要对于各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研究,只有知道各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功能、作用和上下连接的地位,才能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大胆取舍,做到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