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习惯的由来

人类为什么要饮茶呢?又是怎样养成饮茶习惯的呢?对此,有五种说法。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其他的植物最早都是作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发现其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一种饮品。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早是作为食物存在的。“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这一说法认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将其作为口嚼的食料或烤煮的食物,与此同时,也逐渐将其作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范畴,开“交际说”之端。

造型各异的精致茶具

笔者认为,茶成为饮品经历了以下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春秋以前,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物而受到关注的。古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来汲取茶汁,感到芬芳、清口。久而久之,含嚼茶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成为饮品的前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生嚼茶叶转为煎服,即将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但是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人们自然养成先煎煮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被加工成饮品的开端。

然后,茶由药发展为日常饮品,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将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二是解食物之毒。《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将茶、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可以看出,此时茶叶的利用方法又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且当时的人们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功能。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茶叶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茶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普及,大致是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朝廷曾派使者出使中南半岛,使者所带的物品中不仅有黄金、锦帛,还有茶叶。南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而后,茶叶不断从中国传往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