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校尉 银印青绶

朱象贤在《印典·玺、章、印》中引用《汉官仪》:“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引用《文献通考》:“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

刘珍等撰《东观汉记·百官表》:“建武元年(25年)……九卿、执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直秩皆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这里就其中一部分官职结合印例,说明如下。

所谓“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秩级为中二千石。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大司空、大司徒、太尉等职的属官,则是二千石,当佩银印。校尉的名目也较多,如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等。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等。都尉,则有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等都尉等。

太常,西汉初名“奉常”,汉景帝时改为“太常”。《封泥汇编》中著录的“奉常之印”(图4-4)。《封泥考略》中,著录了奉常的属官“奉常丞”所用“奉常丞印”(图4-5),当为奉常改名前用印的遗存。当然,奉常丞品秩较低,其所佩用的,当非银印。

◎图4-4 奉常之印(封泥)

◎图4-5 奉常丞印(封泥)

光禄勋,系汉武帝改“郎中令”而名。《封泥考略》中著录有“光禄勋印章”(图4-6),并注曰:“右封泥五字,印文曰‘光禄勋印章’。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此其印也。”由此说明,这枚封泥正是其时遗物。

◎图4-6 光禄勋印章(封泥)

中郎将,是汉平帝元始元年所置官职。《封泥考略》中著录一枚“中郎将印章”(图4-7),并注曰:“右封泥五字,印文曰‘中郎将印章’。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平帝元始元年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此其印也。” 当时中郎将所用印章,也有加冠和不加冠的区别。加冠的诸如《十钟山房印举》中著录的、现藏故宫博物院之“巧工中郎将印”(图4-8)和“武猛中郎将”(图4-9)等。另外,中郎将还有加冠“五官”“左”“右”“虎贲”等名目者。

◎图4-7 中郎将印章(封泥)

◎图4-8 巧工中郎将印

◎图4-9 武猛中郎将

大司农,汉初称“治粟内史”,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武帝时改定为是名。王莽时又改为“羲和”“纳言”等。

廷尉,在《封泥考略》中亦有著录,如“廷尉之印章”(图4-10)。并注曰:“右封泥五字印文曰‘廷尉之印章’。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掌刑辟。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此武帝时之印也。”

◎图4-10 廷尉之印章(封泥)

大鸿胪,汉初称“典客”,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武帝时改定为是名。

执金吾,原名“中尉”,武帝始改定是名,东汉则两职兼存。如《封泥考略》中著录之“齐中尉印”(图4-11)、“城阳中尉”(图4-12)等。

◎图4-11 齐中尉印(封泥)

◎图4-12 城阳中尉(封泥)

将作大匠,原名“将作少府”,景帝始改定是名。《封泥考略》中著录有“将作少府”属官“大匠丞”之“大匠丞印”(图4-13)封泥。

◎图4-13 大匠丞印(封泥)

大长秋,原名“将行”,景帝改定是名。

秦时,郡的长官称“守”,汉景帝时改定为“太守”。《封泥考略》中,著录了不少郡守封泥,如“河内守印”(图4-14)、“南阳守印”(图4-15)等。郡太守的封泥就更多了。四字者如“颍川太守”(图4-16)、“沛郡太守”(图4-17)。五字者如“河东太守章”(图4-18)、“济南太守章”(图4-19)等,不胜枚举。浙江博物馆藏有“巨鹿太守章”(图4-20)。

◎图4-14 河内守印(封泥)

◎图4-15 南阳守印(封泥)

◎图4-16 颍川太守(封泥)

◎图4-17 沛郡太守(封泥)

◎图4-18 河东太守章(封泥)

◎图4-19 济南太守章(封泥)

◎图4-20 巨鹿太守章

王廷洽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中认为:“郡太守的印章尚有一种式样,即如‘河间太守’‘即墨太守’等,郡名加太守,而无印章字样,说明初名郡守,后改郡太守,武帝时印章尚五字之风,都是符合历史记载的。”

校尉印的形制,也有多种。例如,《十钟山房印举》著录“校尉之印”(图4-21)、“校尉之印章”(图4-22)等。

◎图4-21 校尉之印

◎图4-22 校尉之印章

都尉印因为官名繁多而富有变化。传世的都尉印数量较多,既有铸造的,也有錾凿的,字体也各不相同。上海博物馆有多枚都尉印,如“陷阵都尉”(图4-23)、“强弩都尉章”等(图4-24)。

◎图4-23 陷阵都尉

◎图4-24 强弩都尉章

西汉时,诸如詹事(成帝时并属大长秋)、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主爵中尉、水衡都尉等,也是持佩银质印章的官员。这些官员不见于东汉。

需要说明的是,两汉时比二千石职官所用之印,并不完全为银质,而是银铜并用。如上举今存的“校尉之印”及传世的“奉车都尉”(图4-25),均为二千石职官的用印,都为铜质。秩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遗存较多,印制为铜质,鼻钮(瓦钮),称“印”。其中千石至六百石的印绶为黑绶,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黄绶。存世的西汉“都水丞印”“渭成令印”(图4-26)均为这类官印。

◎图4-25 奉车都尉

◎图4-26 渭成令印

当然读者也应该明白,以上所称“金印”“银印”,大多数系铜质涂金、涂银而成。诚如马衡在《谈刻印》中所说:“大抵铜质涂金涂银,即称金印银印,其以金银铸成者,千百中之一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