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玺改宝 历代沿用
沙孟海在《印学史》中谈及“宝”时写道:“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收录‘中山王宝’四字白文小玉印(图3-57),未知何代物。印章称宝,始见于此。”
◎图3-57 中山王宝
隋代官印、私印,一般称“印”。唐代皇帝玺印沿袭隋制称玺。武则天执政后,因厌恶“玺”字音近“死”,遂改称为“宝”。中宗即位又改雕成“玺”字,玄宗即位,再改雕成“宝”字。《旧唐书·职官志二》:“天后恶玺字,改为宝,其受命、传国等八玺文,并改雕‘宝’字。”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中,对武则天为什么厌恶“玺”字也做了说明:“唐武后长寿二年(693年)改‘玺’为‘宝’,以‘玺’音近‘死’,故易之。”自此之后,历代帝王所用的玺,或称宝,或仍称玺。
唐代的宝制和用法,在《唐六典》和《旧唐书·职官志二》中也有记载:“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二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祇;三曰皇帝行宝,答于王公则用之;四曰皇帝之宝,劳来勋贤利用之;五曰皇帝信宝,征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任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番国兵则用之。凡大朝会,则捧宝以进于御座。车驾行幸,则奉宝以从于黄钺之内。”由此可见,上述八宝除了各自不同用途之外,还可作为用于大朝会、出行仪仗的“显宝”。自唐代将皇帝用印由“玺”改称为“宝”后,历代朝廷因袭沿用亦多以“宝”称。王廷洽于《中国古代印章史》中,汇集了诸多关于这方面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