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推着童车叽里咕噜去旅行

很多父母在纠结,要不要带着孩子去旅行?他们问我:“旅行,真有那么重要吗?”我的回答是:“很重要!”

有些父母会说:

“孩子太小不懂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纯粹是浪费金钱和精力,等大点再说吧。”

“人生地不熟的,多不安全啊,万一磕了碰了连医院都不知道在哪儿。小孩儿体质本来就弱,万一水土不服拉肚子怎么办?吃不惯睡不好的,遭罪啊!”

“你不知道带着‘小祖宗’要准备多少东西!奶瓶带着,水杯带着,玩具带着,小毯子带着,童车带着,等大点了作业还得带着,时刻得操心……”

还有些妈妈说,从计划出游开始,她就失眠、焦虑:怕漏带孩子的东西,怕入住的酒店不安全,怕孩子不适应旅程,怕孩子哭闹,怕突然生病……

这种焦虑,我也有过,但最后都克服了。我发现,第一次带着孩子去旅行会觉得困难重重,但多出行几次就完全不是事儿了。旅行是倒逼着我们学习成长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旅行几次后,都强大得很!

好的旅行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滋养他们的好奇心。有些孩子,能利用一切时间废寝忘食地学习,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值得敬佩,但我略有点担心,一直埋头学习的孩子,视野会不会早早就局限在了书本构成的世界里,以及家和学校两点之间?旅行中的孩子则不一样,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歌舞,饱含当地特色的食物,还有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让他们打开每一个毛孔,用嗅觉、听觉、味觉、视觉、触觉,吸收着旅途中的各种信息。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可不是在家看电视、看书能比拟的。

旅行能以全新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帮他们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单元,形成一种全方位、快速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这可比学多少知识、记住多少景点重要多了。

好的旅行也是父母和孩子亲密关系养成的最好方式。有什么比带着孩子去探险更有意思的呢?哪怕他们再小,记不住、说不清,但这种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感、充实感是能感受到的。我的朋友Judy说,孩子小的时候,她陪着看动画片,孩子话都说不清楚,一直哈哈笑,看完就记得可乐和爆米花了。但是,每次看完动画片,孩子都能开心很多天,连做梦都是笑的。

旅行更是这样,从计划开始,到回来之后和小伙伴分享,孩子会不断地期望、体会、回味这种幸福和快乐。而且,在旅行中,父母往往可以从工作以及生活的琐事中摆脱出来,全心全意感受旅行的美好,全心全意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最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旅行越多,见识越广,独立性越强,越有主见。很多教育界有识之士呼吁,未来的竞争需要孩子有思辨性。什么是思辨性?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这个主见是有逻辑支撑的,不是任性的选择。两个孩子从小跟我们旅行,现在他们对旅行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要去哪里,为什么去,去那里看什么,预算和时间有限的时候怎么取舍,怎么安排出行计划……他们会努力说服我。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他们喜欢书,在德国的时候我们买了很多书,超出预算了,最后我们商量要把超支费用从打车费里省出来。我们带着超出我们体重一倍的行李,坐地铁去慕尼黑机场,到广州后自己托运行李、装小推车,两个孩子毫不含糊。而且,习惯了这样赶路的日子,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战斗力颇为强大。他们乘国际航班回国后,可以直接去学校上课,一点都不用倒时差,因为在飞机上就睡够了。

要想带孩子“深度游”,全身心浸泡在“斯地斯人斯景”中,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我们得先叽里呱啦地学会当地的话,看得懂当地的文字。我戏称,学外语就像爱丽丝掉进了兔子窝,然后才能进入仙境,所有孩子都喜欢的仙境。除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我还曾教其他孩子“习得”英语,包括后来做《英语遛世界》那档节目,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进入“兔子窝”。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习得法”,像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学习;还有一种是“学习法”,像在学校里学外语一样。后者显然比前者痛苦很多。但语言习得是有时限的,专家建议最好是在12岁前,考虑到小升初的实际情况,我建议是在10岁前完成。两个孩子就是我的语言学习法的“试验品”,我亲自上阵,用自己的改良版“欧洲王室语言学习法”,在8岁前教他们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几门外语,让他们能毫无障碍地在全球旅行。

10岁前的孩子如一块璞玉,他们后来变成什么样子,就在于父母是怎样的雕刻工人。在孩子10岁前,我和恩爸给他们准备了两个大礼包——旅行和学外语——这两个大礼包,能够明亮他们的双眸、充盈他们的精神,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滋养人生。每个孩子都是一支离弦的箭,他们来自父母,在父母这里积攒飞行的力量。而他们到后来能飞多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10岁前父母给了他们多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就是无比珍贵、无与伦比的礼物!

Gl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