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晚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溘然长逝。30日,远在千里之外的巴黎,一份名为《救国时报》的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史平”的纪念文章《一个深晚》,作者回忆了1932年11月的一个深夜,代表党组织前去鲁迅家,秘密转移在此避难的瞿秋白夫妇的经过,深沉地表达了对鲁迅的悼念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鲁迅与党的领导同志之间深挚的革命情谊。“史平”正是陈云当时使用的名字。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曾主持过党中央工作。此时,瞿秋白和鲁迅在上海合作从事革命文化活动。为逃避国民党的搜捕,瞿秋白曾多次到鲁迅家里避难。随着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卢福坦等被捕叛变,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形势极为严峻。瞿秋白夫妇在鲁迅处住了半个多月后,中央特科获得情报:瞿秋白夫妇住在鲁迅家已被敌人发现,随时面临被捕的危险,必须立即转移。任务交到了刚刚从中央特科负责人转任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陈云手中。

陈云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戴过的帽子

陈云在《一个深晚》里详细地回忆起这次同鲁迅的会面。他写道:

一九三二年阴历十一月的某一天,大约是深晚十一时许了,我坐着一辆黄包车,把戴在头上的铜盆帽挪低到眉毛以下,把吴淞路买来的一件旧的西装大衣的领头翻起盖满两颊,由曲曲弯弯的小路到了北四川路底一路电车掉头的地方就停下了黄包车。付了车钱,往四边一看,没有人“盯梢”,我就迅速地走进了沿街的一座三层楼住宅房子的大门。

就是在这个深晚,陈云敲响了鲁迅的家门,见到了鲁迅。他特别记下了与鲁迅告别的那一刻:

当我们下半只楼梯的时候,我回头去望望,鲁迅和女主人还在门口目送我们,看他那副庄严而带着忧愁的脸色上,表现出非常担心我们安全的神气。秋白同志也回头望了他们一眼,说:“你们进去吧。”他们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当我们走下到了二层楼梯口,才听到三层楼上拍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1933年,鲁迅在上海

从鲁迅家中出来,陈云将瞿秋白夫妇安全护送到地下党一处秘密机关后,才放心地返回自己的住处,而此时已是黎明时分了。

多年过去,鲁迅的形象一直深深地烙在陈云脑海中。鲁迅的去世,使陈云深感悲痛,他饱含深情地写下这篇回忆文章,纪念鲁迅。

瞿秋白像

虽然这是陈云和鲁迅的唯一一次会面,但两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心是相通的。1932年夏秋之间,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在战斗中负伤,在上海治疗期间,曾两次秘密受邀到鲁迅家中做客。鲁迅深深地为苏区和红军的战斗与生活感动,很想以此作为题材写一篇名为《红军西征记》的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鲁迅最终未能执笔。巧合的是,陈云在1935年秋去莫斯科汇报工作期间,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写作了《随军西行见闻录》,文笔细腻生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鲁迅的遗憾。

同毛泽东等许多中国共产党人一样,陈云对鲁迅十分敬重。到延安后,他利用病中休息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鲁迅著作。他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一读起来就不忍释手。“文化大革命”中在江西“蹲点”期间,除了阅读理论书籍外,陈云还阅读了《鲁迅全集》中的大量演讲、书信和文章。1957年11月,陈云为鲁迅纪念馆题词:“鲁迅先生是新文化的旗手,是伟大的革命家。”晚年陈云经常书写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赠送友人,并且时常教育孩子们要多读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熟读。

1980年5月3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了《一个深晚》这篇文章。1984年2月,《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出版时,陈云特意将这篇文章收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