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力量……”
“给我力量,使我可以轻轻地荷负我的快乐和忧闷(Give me the strength lightly to bear my joys and sorrows)。”太戈尔 的这一句话,何等意深而寓远呵!
太戈尔是诗人,哲学家,文学家,兼教育家。当七年前章太炎先生和我们发起亚洲古学会之先,我已经得知太戈尔煊赫的大名,并且也曾读过他著作中的好几本书了。不过对于他的行事,还没有十分明了,后来在那个会里遇见几个印度朋友,他们告诉我他的为人,因此而愈益增加我钦佩的信仰。
及读到Roy的《太戈尔及其诗》(R.Tagore, The Man and His Poetry)和太戈尔的《我的回忆》(My Reminiscence)我更加明白他的为人了。
现在我且把所知道的关于太戈尔的事,约略地写在下边:
太戈尔是一九一三年诺贝尔学奖金的得者,他的文章看起来很浅近,实在含意甚多,都有他的哲学思想包孕着。
在一千八百六十一年的五月六日,我们这位大诗人诞生在印度的彭加尔。他的父亲是印度最大的“精神指导者”(Spiritual leader)中的一个,民众因为他努力于社会和宗教的改革,都呼他为“大圣人”。他的祖父是一个地主,地主协社(Landholders’Society)的创设者,慈善家,而且还是个社会改革家。他叔祖是一个政治的领袖和著作家。他其余的祖先,有绘画家,音乐家,法律和教育的著作家,以及许多别的有用而卓越的人材。总之太戈尔的家庭,是一个望族,对于印度的政治和工业的建设,艺术和音乐的恢复,社会和宗教的改革上,都有绝大的贡献。
太戈尔是他家里八个男孩、三个女儿里头的最幼的一个。他起始受教育的确实日期,不能查考。不过我们可以知道一定极早的;在六岁以前,已受一个家庭教师的管理。到六岁这一年,他看见他的哥哥和外甥,都入学校,他也要求同去,然而他们是拒绝而不应许。他立刻放声大哭,那家庭的教师,便发怒而掴他的颊,说道:“你现在哭着想进学校,将来更要哭着出来呢。”
这个预言现在实现了。到了可以入学的一年他立刻投入东方学院(Oriental Seminary)内,在那边他找不到趣味和愉快。于是他转学到师范学校去,或者该处更能适合于他。然而结果是失败。许多同学,都因举动和习惯的异趋,不悦于他;而他也嫌恶一个教师,那个教师,常惯用一种越乎礼节之外辱骂的语调;所以他坚决地静坐了一年,从来不答复他的问题。后来他的家人再转送他到彭加尔学校,而他的不愿意也仍旧。在他的《自传》内说:“小孩子在这里,都很会淘气,不过不致惹人厌恶罢了……”又说:“屋舍用墙壁来围护,好像巡警,残忍而幽惨。房间与其说是人类的居室,无宁说是鸽棚。没有装饰,没有图画,没有色彩的接触,更没有童心的引起。”
太戈尔天生来就是个大诗人。不过没有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人,施以适当的训练。他的父亲也觉到这一层,于是决心送他到自然的学校里去;问他愿畅游喜马拉雅山不要,太戈尔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欣然高声应了一声“是”。离弃他那监狱般的学校,趋向富有真美的高山。在这山上,他找得他所喜悦和愉快的。“层层的山坡……都被满开着花的美丽春色所点缀。”他遍山漫游,在岩石,树木,泉水,和广阔的天空里,都寻着许多伴侣。
次年,他十二岁了,又回到家里来。自从旅行以后,他对于学校生活,愈觉不能忍受,乃住在家里,从事艺术的修养。把彭加尔文的最重要的书籍统统都读完。在这年他开始出版他所做的诗集。然而那个家庭的教师,却极不满意太戈尔的努力于此,再送他到英国去学习律师。他住了一年,仍旧返他可爱的家乡来。
在英国,太戈尔做了一首诗,名《碎了的心》(The Broken Heart),得着许多的读者,而诗人自己也极喜欢它。那时他正十八岁。从十五六岁到二十二三岁,他写了许多爱情的诗。他早年用一种新的风格,所做描写情欲的诗,当初颇受旧式学校的道德和新人物所攻击——其实他的思想里并没有什么不道德,他的表述里并没有什么鄙俚,不过道德家和新人物,不懂得这位能引进一种新式的诗新式的风格到世界的文坛上的将来的大诗人的初期作品罢了。
太戈尔的侄儿乾耶底(Jyoti)曾教导他诗学。有一天下午,当时他只有八岁,乾耶底叫他尝试做一首诗。他一试便成功了。
他的原著,凡是会讲彭加尔语的地方,没有不读的。翻译做英文和别国文的,读者更其多了。
他的重要的英译作品,诗集有:《吉檀迦利》(Gitanjali)《采思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戏曲有《齐德拉》《暗室之王》《邮局》《春之循环》和《牺牲》等;小说有《饿石》《姨母》《家庭与世界》等;此外更有《生之实现》《人格国家主义》等论文集;《我的回忆》是一部自传,描写他内心生活的唯一杰作。
太戈尔快要到中国来了,我有几个小小的意见,敬告我将来的欢迎者:
(一)他的著作,应细细地看,慢慢地读;别只看书上的字,当看字内所含的义。否则,万不能得着他的意思的。
(二)他的英语讲得很好,我们和他谈话,须十分小心,不可讲错了英语,使他觉得不快。上次他在日本的时候,他说他受了许多苦,因为日本人讲的英语,十分之九八不能了解。我们切莫再像日本人啊!
(三)印度人不喜我们称他们为Indian,喜欢我们称他Hindu,讲话时应留意。
原载一九二三年九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