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纪元

自从70000年前原始人的意识被唤醒以来,人类一直挣扎在生存和繁衍的生命主题下。在5000~10000年前,人类驯化了不少动植物,有了牛、羊、马、猪和小麦、大豆、葡萄、水稻,让人类不再因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恐慌。人类由此放弃狩猎转为农耕,有了固定的居所,有了家,有了社会文明。

18世纪及以前,人类主要依赖人力、牛马的力量从事耕种、畜牧来获取生存之必需。农产品的加工和生产工具的制造都还是手工作坊式的规模,生产力和效率虽然低下,却可以个性化制造出各自独特的手工艺术品。人类也依赖这样的力量来治水,建造长城、金字塔。那还是冷兵器时代,战争依赖的主要是刀枪棍棒、战马弓弩。人们的信息往来依赖书信、飞鸽传书、战马传令。大量的人际关系局限在有限的地域内。基于这样短距离的联络协调能力,人类的战争规模有限。经济活动的主导者是西方的农场主、庄园主和东方的地主。他们拥有主要的土地,雇用廉价劳动力来耕种,再把收获的产品拿去交换。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样的日子延续了数千年。秦始皇时代的将军骑着马,挥着刀剑指挥士兵冲锋陷阵;到了郑成功、戚继光那个时代,他们依然骑马挥剑。西方的古代将领也是如此。

漫长的农耕纪元延续了几千年。朝代更替,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等大师,艺术领域诞生了达·芬奇、莎士比亚、贝多芬、曹雪芹。然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多不同。“关公战秦琼”,二人虽然隔着三四百年,但是还真无法确定谁胜过谁。

那条代表着人类生产力的世界人均GDP曲线,一直趴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