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时,对民艺的关注在迅速地升温,但其中的真正意义也许是难以准确理解的。无论是攻击还是辩护,都很容易在误解的层面纠缠。要对正确的意义予以说明,或许是此书问世的新理由。

我的信念是:未来造型之美的问题必定是以工艺为中心来进行思考的。其中,民众与工艺之关系——或者说生活与美的交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吧。此时,民艺被赋予了某种重大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以日常的生活为美之途径是唯一的答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高和普及才能通往美之国度。最近,随着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民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固有的民艺维持着地方最为根本的传统。由于表现了日本独有的国民性,民艺的繁荣才会是必然的。

 

这本小书是民艺论的入门书,同时也可以看作工艺美论的全部概说。此前,我曾考虑过要对工艺美的意义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然而这样类型的书却无法全面地表述迄今为止对工艺美的认识,因为还有许多方面要进行修正。

我也希望这样的书早日成为不再需要的书,但并不意味着在此记录的真理是临时的,这是任何人都熟知的常识。希望如今极为奇特的真理,能够早日升华成为平凡的常识。这本小册子的使命之一,也是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因为工艺美的相关问题被闲置了,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般民众都支持天动说天动说,即地心说。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的1300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地心说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然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时,地动说地动说,也称日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是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实际上在公元前300多年,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斯就已经提到过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则遭到冷嘲热讽,因此需要努力地去辩明。后来所幸迎来了完全不需要辨明的时日,到处都有为地动说辩护者,他们很快就转变为天动说的质疑者。也许这就是真理升华为常识了吧。

关于工艺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美的问题,人们也许还在哥白尼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牧师。生于波兰畔的托伦市(city of Toruń)。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Kraków 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Bologn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adua)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曾跟随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de Novara,1454 —1540)学习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40岁时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著作《天体运行论》,临近古稀之年才决定将其出版。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之前的时代彷徨,对此有必要予以强烈的抗议。我的这本小册子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才付印的。我的极为平凡的想法,在最初并没有被人们看作常识。因为我所阐述的趣旨,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价值观的颠倒。我并不认为我的平凡的思想,在现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不幸的是,在这个不正常的时代,所有的真理都要通过辩论才能存在。特别是在启蒙时期,尤其需要这样的辩论。我的这些文章也许会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牺牲品,虽然是非难中的著述,但我感到了满足和安慰。这也许是所有新的真理的作者之光荣的宿命。

 

人们或许会疑惑地质问:“就是杂器上有美之存在,那也不过是粗陋的美吧?”而有的人对此则视而不见,或许是认为我偏好奇谈怪论吧。在谈民艺时,基本上还没有受到明显的指责。然而当我力图去说明其美时,曾经受到多次愚蠢的质问。“民艺品必然存在着美”,对此我是有过缜密的思考,而非随意确定的。从民艺的字义谈起是有必要的。

说起民间器具就会必然地联想到“杂物”。当人们都在这样想的时候,我却是例外,就如同太阳是否围绕地球旋转的问题一样。为了使这样的惰性回到正常的状态,我在此依照一定的顺序,尽量试着去平易地进行阐述。这篇小文章,我曾经耐着性子,数次修订,几易其稿,方才写成。

我的思考并非是单一的突发之想,而是经过了十多年的经验与观察的成熟想法,是我的观点,也是我所喜欢的;我是在收集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考虑的。在此,日复一日的亲密的生活,是不能被忽视或省略的。我相信,我的立言虽然有时会被误解,但从根本上来讲是直观的、友爱的,因而应该是好理解的。我的立论是清晰的,“我信故我在”,若是出现了不逊之语,在最后我也会改过来。

 

这也可以看作我一个人的民艺之问题,但需要开拓视野。有人认为民艺品那样的事项,只不过是非常有限的特殊问题而已。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反复思量,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工艺问题,而是可以解决其本质问题的途径之一。最终这不仅是美的问题,而且还与生活、经济、社会以及道德、宗教等多个问题有直接的关联。我在民间器具上看到的是各种文化问题的缩影。这样的探讨或许是解释自然与人类之奥义的关键吧,所以我感觉到对这样的问题有必要深入进行下去。

我确信,对这问题的解答是我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经过思考提出正确答案,一些老朋友也有这样的要求。这也许是对一个可信的良好世界的思考吧。

我这样说恐怕是失礼的,然而这也是迫于对所有事物进行大胆的发言之要求吧。我发现能够将我个人的确信隐蔽起来,这是何等积极的理由。这大概就是本文要说的吧。

 

这本书最初的标题是《工艺美论》,于昭和四年(1929)由万里阁书房出版。此后在昭和九年(1934)经过补充而改为《美与工艺》由建设社出版。第三次补充后更名为《何谓民艺》,作为“民艺丛书”的第一卷出版,做了新版。但无论怎样改版,或是改变版式的趣味,我想也不过就是添加了两三句话而已。

我曾经反复借用“下手物(粗货)”一词,来说明民间器物所固有的美的价值。由于这个词的发音有着奇怪的语调,知道的人很多,如今任何人都能够脱口而出。以“下手物展”为名的广告也经常能够见到。可以预见,这一词已经有了成为流行语的趋势。但遗憾的是,这一俗语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联想到新奇挺拔,其用途多是一些不可思议的场合。被叫作“下手物趣味”的,可能被认为是一些怪异的物品,似乎是有点荒唐。因此,要对被叫作“下手物”的物品进行有力的解释。

我们正在努力纠正这些观念,使之回到本来的意义。由于这一词汇应用广泛,因而容易流于种种杂乱。毋庸讳言,我们也正在寻找合适的替代词,从而使之能够方便地表达其真实的意义。因此在这本书中,对“下手物”这样的俗语基本上没有弃用。只是感觉到作为用来表述民艺与民间器具的词汇,应该赋予其新的意义。虽然“民艺”这样的词语容易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所幸现在可以对其进行正解,可谓时来运转。因而在此时可以将其原本的意义进行深入的阐述,故写成此文。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这本书中要将对民艺的种种误解和不准确的解释予以清理。同时还要将把民艺视为已经退出生活的古董或是逃避现实的趣味品的观念予以清理。要明确:民艺品是指一般民众日常使用的健全的实用品,进而对这一领域的价值予以再认识,再进一步主张民艺品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美即生活的意义上,除民艺之外无他。在民艺的世界,美被用来表现最具体的国民性。无论如何,民艺的兴盛能够提高和充实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这本小册子将会发挥民艺学概论那样的作用。特别是其丰富的内容,将会对工艺美学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对已经接近沉淀的真理进行重新思考。这本小册子,是我的所有关于民艺的书籍中在论述方面最有秩序的,我本人也比较满意。

书中增加了篇名为《美之国度与民艺》的文章。这篇文章曾在昭和十二年(1937)作为私版书印行,此次收入书中又作了补充。《关于日本民艺馆》一文曾经在《画说》杂志昭和十三年(1938)九月号上刊载,因为民艺馆就是将我们的趣旨具体化的美术馆。《民艺的性质》是在去年年末于德国东亚细亚协会为德国人所作的演讲之原稿,翻译是借助于山崎文子大姐的好意,在此表示一如既往的谢意。

柳宗悦

昭和十六年即1941年。新春于东京驹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