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专题的安排

历史考察总可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重在描述社会演进轨迹;横向则以事为经,以时为纬,重在层面剖析,揭示社会诸方方面面的演进。一、二、三、八四个专题先以时间为经,对帝制结束前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纵向作一轮廓式的概述。其余则多属于横断面的分析。

以中国传统社会大历史的主题而论,起点当以农业的初始发明为标志。若再往前,关于人种的起源以及体质的进化,以及采集兼狩猎混合经济时期,姑且当作“婴儿”时期,在这里都略去不讨论。

依据目前考古发现,在距今9000年前后我国的农业文明遗址业已在个别地区星星点点稀疏地出现了。据李根蟠《起源于中国的栽培植物及其原始农业文明》称:从考古材料说明,中国农业栽培与选种历史,从旧石器晚期至中石器时期已经发端。在中国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农业植物炭化子实中,保存了古文献所记载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五谷果蔬,即距今4000年到9000年前的植物。文载《亚洲文明》第3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同期所载石兴邦《中国文化与文明形成和发展史的考古学探讨》则称:高级采猎文化向农业文化的过渡,大约是从距今15000—10000年期间实现的;中国农业文化的产生,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目前发现的最早农业聚落文化遗存当推湖南澧县彭头山,距今9000年左右;在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汤家岗文化水稻田(100余平方米),距今6500年前,见《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载《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8日。在黄河流域迄今仍然以裴李岗、磁山两遗址为最早,距今约8000—7000年前;关中、辽河流域、山东都有相应文化遗址发现,南方长江中游的城背溪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罗家角文化大致也在这一时期(考古学上称新石器时代早期)。详参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它的始点大约不会太晚于“肥沃新月地带”(今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等两河流域)。我们的讨论也就从这段“童年”的早期历史开始。

在这大约近万年的大历史里,如何划分段落,是个难题。我想既以“大历史”为由,自不必落入太细的“历史分期”陷阱。这时候,“宜粗不宜细”的说法倒极有用。

目前在“传统社会”的框架内,我采取的是三段分法:(1)部族时代;(2)封建时代;(3)大一统帝国时代。帝制结束前后则以“现代化进程”统而括之,或可曰:“走出中世纪”。读者或许会注意到,这与目前通行的说法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对头两段会多费一点时间,以申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