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汪曾祺(1920~1997)是江苏高邮人,曾就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四年,师从沈从文等。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在北京做编辑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写过剧本,后来有十多年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曾参与《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1947年、1963年分别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和《羊舍一夕》;大量作品是1979年以后写作的,出版有小说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逝水》,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其他版本不计其数。

汪曾祺的作品多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倾心晚明张岱的文章,坚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实践。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作品中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总是从小的视角进入,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好像是即兴偶感,随口道来,却从这些日常琐事中揭示出真正的美。他的文章似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呼吁: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和自己身边啊!

汪曾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他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文如其人。他的为人特点是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洒脱,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平心对之。在被打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每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本书主要选入了汪曾祺的一些散文,写自然界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汪曾祺还是一位美食家),写故人往事为一部,另外还选了他的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谈语言和谈作文的文章。汪曾祺的语言平实而又美丽,他对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堪称当代文坛一绝。

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