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恐惧:无处安放的“玻璃心”

恐惧是指人们对于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恐惧以及由于创伤经历所产生的心因性恐惧。通常,两方面因素会滋生并放大这种恐惧。首先,当人们感知事情超出自身控制范围,紧张和恐惧情绪会被放大。面对日益增加的确诊数据和死亡人数,以及不确定自己是否接触过病毒携带者等情况,人们都会滋生出恐惧情绪。其次,替代性的创伤体验也会加剧并放大恐惧情绪。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被各种信息包围,很容易陷入情境中难以抽身。同理心强、共情力强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替代性创伤,进而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应激状态,出现紧张和恐惧等情绪。

相信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每天一睁眼就开始看手机,从点开疫情的实时更新数据,再到每一个微信群的相关信息和微博的“热搜”都看个遍,越看越着急,越看越害怕,感觉我们被一股神秘的黑暗力量操控着,心也跟着七上八下、起伏不定。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演化出了对潜在危险的敏锐性,往往对危险更加敏感。因此人们很容易对负性新闻加以关注,只看到问题和危险,看不到解决的办法,看不到积极解决问题的可能,这样就产生了紧张的情绪状态,继而陷入“越关注越紧张,越紧张越关注”的恶性循环中。

转换思考,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如同焦虑的进化意义一样,从人类发展来看,恐惧对于保护个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恐惧情绪能使有机体避免接触某些危险事物或情境。一个完全没有恐惧情绪和无所畏惧的人,相对而言可能更容易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有恐惧情绪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恐惧能让我们对环境保持一种敬畏和谨慎的态度,避免自己走入危险的境地。同时,恐惧能让精神适度紧张,这种适度的紧张能帮助我们提高做事的效率。因此,在疫情面前,适度的恐惧是正常的,也是有必要的。

但如果某种恐惧情绪发展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是异常心理了,如同罗斯福所说:“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正如对于会游泳的人而言,游泳可以如一般人在陆地上行走一样自如,而对于尚未掌握游泳技能的人来说,总觉得学会游泳困难,甚至很多人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学会游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恐惧。恐惧体现在不敢放手,不敢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水中。当他们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例如游泳圈、教练的手等。但事实上,你越是害怕就越不敢丢掉那些保护你的东西,而那些保护你的东西往往会阻碍你成长。其实,游泳是人的本能,婴儿天生就会游泳,这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保留的动物本能。当你意识到恐惧时,恐惧就会被放大,于是忽略了自己其实拥有漂浮在水面上的本能。因此,很多人由于恐惧,无法享受漂浮的感觉,也就无法真正学会游泳。由此可见,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不是恐惧本身,而是当恐惧情绪产生时,自己“吓”自己而导致很多事情无法做到。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这次疫情面前,我们存在恐惧情绪是无可厚非的,了解了恐惧产生的心理机制,我们就可以知而不畏。不要让恐惧放大了恐惧,面对恐惧,平常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