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力:帮你解决90%人生难题的思维能力
- 刘Sir
- 3417字
- 2020-06-25 09:35:03
第二节 组织头脑风暴:让创意从不期而遇,到如约而至
在内容行业工作,我们有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份确切的资料,也不是突破某个难点的具体方案,而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一个能让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点子。
能适用于商业生产的创意,往往会照顾到受众的需要,因此不会是完全生造的,而是要用让受众感到陌生的方式,把他们熟悉的东西表达出来。比如江小白的这句文案:“成长就是将哭声调成静音,约酒就是将情绪调成震动。”很多人都经历过成长,也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可能长大以后,人会渐渐变得沉默,不再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了,只有在喝酒的时候,才会相互进行一定的情感沟通。江小白把这种每个人都熟悉的感情,用一种让大家感到陌生的比喻说出来,就是一种创意。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更熟悉,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就比较难。而很多人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不同的立场、感受和观点相互碰撞,就比较容易对熟悉的东西产生陌生的感觉,进而发现创意。所以,为了发现一个新点子,我们可以把同事们召集起来,把别人的头脑当作搜索引擎,找到这个创意。
这样做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执行上的困难。比如以前我们开会的时候,大家会把相关产品的内容创意、目录和部分文章,拿到会议上来讨论。一个人的选题摆在大家面前了,其他人会纷纷发言:
“我觉得这个选题不错。”
“如果标题能再有吸引力一点儿就更好了。”
“可能结构还可以再调整一下。”
这样的选题会开了半天,好像也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在做判断。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谁也没有说服谁。还有的时候,的确有些同事提供了一些新点子,但由于缺乏筛选鉴别的机制,有些很好的创意,也白白地流失了。
后来我发现,为了让我们的头脑风暴更有效率,更快地找到我们需要的创意,应该明确告诉大家,参加头脑风暴需要准备些什么。我认为,头脑风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提前让大家知道我们要讨论什么,讨论的范围有多大。
还是拿选题会来说吧。如果我们要讨论一个产品的命名,那么就把讨论范围限定在对产品名称的讨论之内,不要向其他地方过多地发散。每个人都积极地贡献自己对这个名称的想法,在思考和讨论中达到一种集体心流的状态,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而我们对头脑风暴能得到些什么,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样与会者就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白自己应该怎样改进。一场好的头脑风暴,通常能给与会者提供三样东西:
1、确认。当你有了一个想法,但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还是不能确定这个想法到底好不好,就可以把它拿到头脑风暴会议上面来。参加会议的每个人可能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他们可以代表不同的用户,从不同角度去确认你的想法是否到位。
2、建议。来参加选题会的其他人,想法有可能不同,他们会从他们的立场给你一些建议。如果你心态不够开放,一听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就接受不了,动不动就要为自己辩解,或者是评价别人,那什么成果也出不来,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费力不讨好。如果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让大家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空间自由发挥、畅所欲言,那产生好的参考建议的概率就会大得多。
3、灵感。灵感也就是随机创意,这些随机创意可能是大家临时想出来的,是突然间蹦出来的一句话,也不见得表达得非常完美,但创意本身却非常可取,比如对受众内心需求的把握特别到位。我们只要捕捉到这样一个瞬间,再把对方表达的意思加以优化,就可能会产生下一个好产品。
提供灵感的头脑风暴会议,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别人只是发表了一个很普通的意见,但是这种普通的观点却启发了你,让你产生了新的看法。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帕甘·肯尼迪在《想象思维》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创意都是在大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产生的。作者以《宋飞正传》这部美剧的产生过程为例,说明了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场景对话,也能成为让很多人喜欢的喜剧。别人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把你的注意力焦点,转移到那些平时由于过度熟悉而不加注意的事情上来。
此外,头脑风暴虽然是一场搜刮创意的讨论,但创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至少你得知道什么东西是旧的,才能看得出什么东西是新的。有时候灵感就是从旧的东西里面产生的,把不同的旧的要素拼贴在一起,加以重新组合就能产生好的创意。
比如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有两个给过往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贩。一个叫哈姆维,是个卖炸薄饼的,还有一个叫福纳雄,是个卖冰激凌的。当时已经是4月底,太阳火辣辣的,大部分游客都在场馆之间跋涉,天气显得格外炎热。福纳雄的冰激凌卖得特别好,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了,甚至连装冰激凌的碟子都用完了。而哈姆维的炸薄饼却滞销了。哈姆维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的炸薄饼卷成一个圆锥形,交给了福纳雄。福纳雄会意地把冰激凌盛放在这个圆锥形的容器内,一个个卖给摊位前的顾客。
冰激凌和炸薄饼两种东西都是旧的、已经存在于世界上的,两者的组合为它们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样,把大炮和轮子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坦克,而可乐和汉堡的创造性组合则成就了麦当劳,把冰激凌球放在吐司上,是港式茶餐厅里一道常见的菜品。
所以说,在触发灵感方面,头脑风暴可以随机产生直接能使用的灵感,也可以是启发与会者产生灵感的一个契机,还可以是把旧的想法拼贴成新创意的机会。
会后,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创意,还需要判断它是否符合我们的需要,以便留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判断一个创意是否有效,有以下四个标准:
这个创意能否给公司带来利润,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想象力是人类的本能,要知道人与人都是差不多的,当你想出一个创意的时候,地球上很可能有一万个人有了同样的想法,所以别太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另外,相信没有一个做领导或者做老板的会接受一个让他赔钱的想法,你的想法有没有意义、能不能让他接受,就看你是不是能证明这个想法能给他带来利润。所以,在工作上提交一个创意之前,你有必要在大脑里多做几次把创意变成利润的逻辑推演。
这个创意是否简洁有力,直击人心。每个创意被受众阅读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创意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受众领会,那很可能它就是无效的。就拿图书来说,健康类图书产品的市场最早火起来,靠的是《求医不如求己》,之后又出现了《不生病的智慧》。这些火爆之后,又有了《从头到脚说健康》《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持续畅销的图书。细细品味下这些书名,你会发现这几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感觉书上的内容好像拿起来就能用,健康原来这么简单!
可控性。有一座加拿大的公厕,在一扇门外面画了三片枫叶,在另一扇门外面画了一片枫叶。这种设计固然新颖,但也饱受争议,因为三片枫叶和一片枫叶,到底哪个代表了男性,哪个代表了女性,并不是那么直观。这个创意过于发散,因此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时候,就失去了可控性。
可操作性。我们有足够的经费去执行这个创意吗?设计这个创意需要多久的时间?这些都是掌控创意的人需要去考虑的。比如如果我们想用24K的金箔去打造一本书,这固然很有创意,但是也要考虑到,这样做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都会非常大。
想要找到一个新点子的人,不妨自己试试看,去组织一场头脑风暴。在平级关系中,组织头脑风暴需要别人的配合,那么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和参与人员的筛选力;为了不让头脑风暴跑偏,头脑风暴的组织者还需要有很强的目标意识;想要让整个头脑风暴有序进行,还要培养自己的项目计划编制的能力;同时,头脑风暴的组织者还要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要管理好在场每个与会者的情绪波幅;当有用的信息产生的时候,要把它迅速地捉住;这种信息的产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所以需要组织者必须要有能力抓住对方想表达的重点。
组织头脑风暴对提升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确能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想要在工作生活中让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意、好想法层出不穷的人,你可以多跟同事、朋友们一起,做这样的头脑风暴的组织练习。
最后总结一下,想要找到一个好想法,可以线下组织一场头脑风暴,让每位与会者向内搜索,找到确认、建议或者灵感。等到灵感产生之后,则可以从利润、简洁、可控、可操作四个维度对其进行检验,筛选出最佳的创意。
头脑风暴的步骤
1.定义问题
尽量不要问“为什么”,而是尽量问“如何”。
2.发散思维,并做记录
鼓励每个人围绕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不做评价。
3.把所有创意列在一张清单中进行筛选
当最好的点子来临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筛选,所有人都会立刻明白,就是它!
4.最好的思路已经出现
此时可以把所有人的表述加以重排、组合,找到最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