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评保罗·萨菲尔公爵夫人的《波兰介绍》[377]

我们已经在悬崖边上生活了七年,但直到不久前大部分人才注意到这一点;因此,这本书所体现的幻灭感,那种坐在一个阴风阵阵的地方等候着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事后的感觉。即使在1933年的波兰,社会秩序应该还比较稳定。作者提供了许多证据表明直到最后的灾难发生前不久,“体面”的波兰舆论仍然视希特勒为友人。

虽然萨菲尔公爵夫人的故事是一部自传,她并没有讲述很多关于自己的事情,也没有解释她嫁给一个比她矮几寸而且语言完全不通的波兰公爵的动机。她只是写到他们俩曾一同在巴黎求学,经过十年后,两人都结过婚离过婚,再度相逢,突然间不顾家人的反对就结婚了。之后的内容就成了一个从小到大相信个人自由和人性本善的现代美国女性要让自己适应一个天主教和封建主义环境的斗争。当然,有许多内容让人想起沙皇时代的俄国小说。在庞大的贵族阶层里,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关系,无休止的晚宴、攀比、乘雪橇、捕狼——戈林元帅曾到萨菲尔公爵的庄园打猎,但一无所获,不过知道他的来意的农民们乖觉地献上了一头死狼——还有那些封建式的家人般的老仆人。与这些夹杂在一起的是波兰生活的另一面,自1918年后蓬勃发展的大规模工业和反动资本主义体制下失业的惨状。但是,直到1939年一切都还很好。然后,萨菲尔公爵突然匆忙回到家里,找出他的军装,那套军装自从抗击布尔什维克党的战争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穿过。“俄国和德国已经签署了和约。一切都完了。”果然,一切都完了。几个星期后,公爵夫人和她的孩子们混在难民里,越过罗马尼亚边境,城堡被罗马尼亚农民洗劫一空,公爵不知所踪,或许是死于战斗中。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的书籍有很多,但关于波兰的书则不是很多,这本书再一次勾起了小国的存亡这个痛苦的问题。事实上,我看到一份左翼报纸对它的评论有这么一则标题:《法西斯波兰不配存在下去》,隐含的意思是独立的波兰的情况如此糟糕,希特勒建立的赤裸裸的奴隶制倒还好一些。像这样的想法在战争爆发后到1940年6月之间无疑很普遍。在人民阵线时期,左翼思想一心想要推翻凡尔赛条约的体系,但苏德条约颠覆了过去几年来的“反法西斯”正统思想。而且认为波兰和纳粹德国“同样卑劣”成为一种时尚。事实上,如果萨菲尔公爵夫人的描写是真实的,波兰并不是那么卑劣。过去几个星期来的事件已经澄清了几个错误的观念。首先,希特勒自称是穷苦百姓的朋友,在和“西方寡头垄断政权”进行斗争,但当你看到在法国是什么样的人和他合作时,这番话就不足为信了。而且,在战争的僵持时期,有人说波兰的崩溃如此之快证明它已经腐朽透顶。但事实上,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波兰军队抵抗的时间并不比法国军队短,而且波兰在战争中没有改变立场。事实上,这个有三千万人口的国家有着抗击帝国和沙皇的悠久传统,在独立主权国家的世界里值得有一席之地。和捷克人一样,波兰人将会再度屹立,但古老的封建生活、城堡领地里的私人教堂和由男爵的义弟担任猎场看守都会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