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骼肌肉康复学治疗方法
- 舒彬
- 22699字
- 2020-08-29 02:12:32
第三节 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physical agents)治疗简称理疗,是物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骨骼肌肉康复的物理因子治疗有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压力疗法、磁疗法、传导热疗法、冷疗法、冲击波疗法、水疗等。
物理因子治疗属于无创伤治疗,易被患者所接受,不良反应少,既可用于对症治疗,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病因治疗,若能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一、电疗法
(一)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目前,虽然单纯应用直流电疗法较少,但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
1.直流电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
(1)促进局部小血管扩张和加强组织营养:
直流电治疗后,局部小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加强组织的营养,提高细胞的生活能力,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因而直流电有促进炎症消散,提高组织功能,促进再生过程等作用。直流电引起局部组织内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通过轴索反射和节段反射而引起小血管扩张。
(2)对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影响
1)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调整作用,即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情况下,直流电有使之正常化的作用。
2)直流电可改变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并且有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和消除炎症等作用,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和神经损伤。
3)对自主神经的作用:直流电刺激皮肤或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能反射性地影响自主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内脏器官和血管的舒缩功能。
4)断续直流电刺激神经干或骨骼肌时,在直流电通断瞬间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出现肌肉收缩反应。断续直流电可用以治疗神经传导功能失常和防治肌肉萎缩。
(3)微弱直流电阴极促进骨再生修复:
临床实践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对骨折不连接有促进愈合作用。这种治疗需要将阴极电极(不锈钢丝或克氏针,外套硅胶管,露出金属顶端0.5~1cm)直接插入骨不连接处,阳极铅片置于附近皮肤上。伤肢用木夹板固定,微电流发生器绷附在小夹板外,连续通电1~4个月。
2.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术后瘢痕粘连、神经衰弱、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自主神经失调、神经性头痛、关节炎、肌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等。
(2)禁忌证:
对直流电敏感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传染病、急性湿疹、急性化脓性炎症、高热、出血倾向、局部有广泛或严重皮损者。
3.设备与用具
直流电疗仪(电压在100V以下,输出50~100m A直流电,电极为铅片电极或导电橡胶电极),电水浴法可采用陶瓷或塑料盆(盆壁插以碳棒电极或铅电极)。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暴露治疗部位。治疗部位皮肤如有破损,用绝缘胶布遮盖。①电极放置方法。可以选择使用绒布衬垫金属板电极、橡胶电极等,将主电极(作用极)放在治疗局部,将辅助电极(非作用电极)与主电极对置或者对置于适当的部位。②对置法。一个电极置于病灶一侧,另一电极置于对侧,适合局部和较深的疾病。③并置法。两个电极均放置在身体同侧,适合面积较大,或周围神经、肌肉的病患。检查电极导线与治疗输出口的极性是否与治疗要求相符。
(2)治疗操作:
①缓慢旋转电位器,调节电流,使电流表指针平稳上升。②电水浴法。根据治疗需要将手、足浸入治疗盆中,保持稳定不动;另一个辅极置于肢体近端或颈背、腰骶部,然后调节电流输出。③成人治疗的电流密度为0.03~0.1m A/cm2,儿童为0.02~0.08m A/cm2。④单个肢体采用10~15m A电流,两个肢体采用15~20m A电流,四个肢体采用25~40m A电流。
(3)治疗结束:
治疗结束时缓慢将电位器旋回到零位,取下电极,检查皮肤,关闭电源。
5.注意事项
(1)治疗前:
保护正常组织,治疗前除去治疗部位的金属物。检查电极,放置平整,保证安全,避免造成电极下电解产物所致的灼伤。
(2)治疗中:
皮肤感觉障碍与血液循环障碍区使用小电流强度。电极下电解产物刺激皮肤,可外用甘油酒精液保护皮肤。阴极下的电灼伤多为碱性灼伤,阳极下多为酸性灼伤。电极在皮肤上敷贴不均匀或电极、导线的裸露直接接触皮肤会引起皮肤烫伤。
(3)治疗后:
电极衬垫使用后应按阴、阳极性分别充分清洗、煮沸消毒,以清除残留的寄生离子。
(二)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electrophoresis)是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1.治疗作用
(1)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性作用: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除药物作用外,同时有直流电的作用,二者互相加强,其疗效比单纯的药物或直流电的疗效好。目前很少单用直流电疗法,多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2)神经反射治疗作用: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时,将一定面积的电极放置在身体某些部位,由于直流电引起组织内理化性质变化和药物在表层组织内存留,构成了对内外感受器的特殊刺激因子,通过反射途径引起机体的一定反应。特别是电极放置在某些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部位,通过感觉-自主神经节段反射机制而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器官和血管的功能。
2.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周围神经炎、神经痛、骨折、术后瘢痕粘连、周围神经损伤等。
(2)禁忌证:
同直流电疗法,此外不能用过敏性药物作离子导入。
3.设备与用具
直流电疗仪(电极的衬垫以多层吸水的柔软绒布制成,厚1cm,衬垫的周边应比电极大1cm,衬垫上应有阴极、阳极的标志;药物衬布与电极尺寸一致)。
选择离子导入用药的原则:
(1)易溶于水,易于电离、电解。
(2)明确需导入的药物有效成分及其极性。
(3)成分纯,不得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或单味、多味中草药煎制导入,或阴阳极交替导入。
(4)局部用药有效。
(5)一般不选用贵重药。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常规法:
①采用衬垫法或电水浴法;②将浸有药液的滤纸或纱布放在衬垫下,或将药液倒入水浴盆中;③电水浴时的盆内药物浓度为衬垫法的十分之一;④操作方法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2)非极化电极:
药物导入较少应用抗生素。需要使用抗生素时,部分药物需要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能做离子导入治疗,需采用特殊的非极化电极。
5.注意事项
(1)因药物极易被电极下产生的电解产物破坏,因此需要采用非极化电极。
(2)电水浴时注意避免手、足、肢体接触盆壁的电极发生电灼伤。
(3)其余与直流电治疗注意事项相同。
(三)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是应用频率1000Hz以下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1.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是这种电流的重要特征。因为电刺激可以破坏细胞膜极化状态,因而有可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哺乳动物运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多在1ms左右,因此频率在1000 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的每个脉冲都可能引起一次运动反应。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是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生理和治疗作用之一。
(3)镇痛:是低频脉冲电流的重要作用之一。
(4)镇静作用。
(5)对非特异性炎症具有消炎作用。
2.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n 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又称电体操疗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以刺激失神经肌、痉挛肌和平滑肌,亦可用于治疗失用性肌萎缩。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用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和重塑周围神经功能的治疗技术。
(1)电刺激对失神经肌肉的治疗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后,肌肉即失去神经的支配而萎缩变性。为了减缓这种变化,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脉冲电流,刺激肌肉或肌群,使之发生被动的节律性收缩,通过锻炼,保留肌肉的功能,延迟萎缩及变性的发展。
(2)对痉挛肌的治疗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目前一部分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痉挛肌电刺激主要是利用刺激痉挛肌肌腱中的高尔基器引起的反射抑制和刺激其对抗肌的肌腹引起的交互抑制来达到使痉挛松弛的目的。
(3)适应证:
脑血管意外后遗轻度偏瘫(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特别是在训练腕及手指的背伸功能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儿童脑性瘫痪、产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多发性硬化瘫痪、脑脊髓外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帕金森病。
(4)禁忌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的病情进展恶化期。
3.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以一定技术参数的低频脉冲电流,经过皮肤输入人体,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方法。
(1)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的作用
1)镇痛机制:
主要作用是镇痛。产生镇痛作用的TENS强度往往只兴奋脊髓后角的胶质细胞。
2)治疗急性疼痛: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神经痛、手术后的止痛。
3)治疗慢性疼痛:
腰背痛、关节炎、神经源性疼痛、头痛。
(2)适应证:
急慢性疼痛、短期疼痛、周围循环障碍、长期疼痛、用于小手术及致痛性操作过程中加强镇痛效果。
(3)禁忌证: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严禁刺激颈动脉窦、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眼睛、脑血管意外患者头部、电极置于人体体腔内治疗等。
4.间动电疗法
间动电是将50Hz交流电经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构成的一种脉冲电流。采用间动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间动电疗法(diadynamic electrotherapy)。
(1)治疗作用
1)止痛作用。
2)有较明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适应证:
枕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耳大神经痛、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交感神经综合征、挫伤、扭伤骨折后遗症、网球肘等。
(3)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对电流过敏者。
5.设备与用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具有相关波形和参数的低频电疗机,如感应电疗仪、直流感应电疗仪、间动电疗仪、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仪、功能性电刺激仪等,仪器有相应的电极、衬垫、导线等配件。
6.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按照治疗目的与部位选择电极,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正确,仪器电流输出调零后开机。暴露患者治疗区域皮肤,按照需要放置电极,采取并置法或对置法,电极紧密平整接触皮肤。
(2)治疗操作:
选择所需波形与物理参数,缓慢调节电流强度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治疗剂量可用电流量直接表示,也可用感觉阈、运动阈等人体反应情况表示,在治疗时间内可根据需要调节电流输出。当需要移动法治疗时,可采用单点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为主电极。
(3)治疗结束:
输出调零,取下电极后检查治疗部位皮肤,关机。
7.注意事项
(1)治疗前:
以兴奋神经肌肉为主要治疗目的时,神经肌肉电诊断有助于治疗参数的合理选择。将治疗中的正常感觉和可能的异常感觉告知患者,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2)治疗中:
皮肤微细损伤局部可用绝缘衬垫后使用低频电疗法。局部感觉障碍区域治疗时,需采用低电流强度谨慎治疗。电极需有良好固定,保证治疗过程中电极不滑落。
(3)治疗时:
详细参考各种仪器说明及操作注意事项。
(四)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是应用频率为1000~100 000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和等幅正弦中频(音频)电疗法3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有电脑中频电疗机、电脑肌力治疗机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知识链接
中频电流的生理作用
(1)无电解作用:中频电流是正弦交流电。由于是交流电,作用时无正负极之分,亦不产生电解作用。
(2)降低组织阻力,增加作用深度: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而达到较大的作用深度。
(3)对机体组织有兴奋作用:中频电流单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000 Hz;中频电流频率为1000~100 000 Hz,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4)中频电对神经肌肉刺激的特点: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
1.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
应用频率为1000~5000 Hz中频电流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等幅中频电流疗法,又称音频电疗(audiofrequency electrotherapy)。常用频率为2000Hz,有些治疗机在100~5000Hz范围内连续可调。
(1)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镇痛止痒作用:
有立即镇痛效果(痛阈升高10%左右),但效果不及正弦调制电流,且持续时间不长。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消肿作用:
调节血管神经功能,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的作用。
3)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由于其消炎作用及震动的刺激,可使粘连得以松解和软化。
4)其他:
局部作用还有促进腺体(汗腺、乳腺等)分泌,毛发生长及降低血压等作用。
(2)适应证:
各类瘢痕,如烧伤后、术后瘢痕增生及自发性瘢痕、肠粘连术后或外伤后瘢痕粘连;注射后硬结、声带小结、阴茎硬结等;软组织扭伤、关节痛、神经痛、神经麻痹。
(3)禁忌证:
急性感染性疾病、肿瘤、出血性疾病、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局部有金属异物、心区、孕妇腰腹部、带有心脏起搏器者。
2.干扰电疗法
按干扰方式的不同,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tial electrotherapy,IET)分为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其中静态干扰电疗法又称传统干扰电疗法,是指将两路频率分别为4000Hz与4000Hz±100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两组(4个)电极交叉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电场,产生差频为0~100 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这种电流就是干扰电流。应用这种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也称为差频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是在静态干扰电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治疗作用
1)促进血液循环:
50~100Hz差频电流作用明显,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动脉扩张。
2)镇痛作用:
100 Hz或90~100 Hz差频的干扰电镇痛明显。抑制感觉神经,痛阈升高。
3)消肿作用:
50Hz固定差频干扰电效果明显。皮温升高,血液循环改善。
4)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的作用:
10~50 Hz差频电流作用明显。
5)调整内脏功能:
刺激自主神经,改善内脏血液循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调整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
6)调节自主神经:
作用于交感神经节,调节血压,升高皮温。
7)促进骨折愈合:
促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2)适应证: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根炎、肌萎缩、扭伤、肩周炎、肌纤维鞘炎、肌劳损、关节炎、雷诺病、手足发绀症、胃下垂、习惯性便秘等。
(3)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有出血倾向,局部有金属固定物,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3.调制中频电疗法
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又称脉冲中频电疗法,使用的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其幅度随着低频电流的频率和幅度的变化而变化,调制中频电具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和作用。据调制波电流的不同分为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和脉冲调制中频电流。低频调制波频率多为1~150Hz,波形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梯形波。中频载波频率多为2000~8000 Hz。调制中频电流因调制方式的不同变分为四种波型:连调、断调、间调、变调。
(1)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止痛作用: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机体时,有明显的舒适振动感。100Hz全波连调波,持续时间2.5秒:3秒的全波断调波(调幅波频率100 Hz)及90~120 Hz全波变调波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疼痛较剧时调幅度用25%~50%,疼痛减轻后用75%~100%。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局部血管,可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3)促进淋巴回流:
临床可用于治疗肢体淋巴淤滞。
4)电刺激锻炼肌肉:
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①对失用性肌萎缩,用通断比1∶1,50 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②对部分失神经肌肉,用通断比1∶1,20~50 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③对完全失神经肌肉,用通断比1∶(3~5),1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5)不同波型的主要作用特点:
①连调波,止痛和调整神经功能作用,适用于刺激自主神经节;②间调波,适用于刺激神经肌肉;③断调与变调波,有显著的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的作用。
(2)适应证
1)骨关节、软组织疾病:
颈痛、肩痛、背痛、腰痛、腿痛等。
2)神经系统疾病:
痉挛性瘫痪、弛缓性瘫痪、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3)消化系统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胆囊炎等。
4)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结石、慢性前列腺炎、神经源性膀胱等。
(3)禁忌证:
急性炎症、出血性疾患、局部有金属固定物和有心脏起搏器者。
4.设备与用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具有相关波形和参数的中频电疗机,包括等幅中频电疗仪、调制中频电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音乐电疗仪等;仪器有相应的电极、衬垫、导线、耳机、磁带等配件。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按照治疗目的与部位选择电极,仪器电流输出调零后开机。暴露治疗区域皮肤,采取并置法或对置法或交叉并置法,电极紧密平整接触皮肤。
(2)治疗操作:
选择恰当的处方,缓慢调节刺激强度,治疗剂量以感觉阈或运动阈描述;治疗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强度。
(3)治疗结束:
输出调零,取下电极后检查治疗部位皮肤,关机。需要时清洗消毒电极衬垫。
6.注意事项
(1)治疗前:
需将治疗中的正常感觉和可能的异常感觉告知患者,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皮肤微细损伤局部可用绝缘衬垫后使用中频电疗法。
(2)治疗中:
局部感觉障碍区域治疗时,需采用小剂量谨慎治疗。电极需有良好固定,保证治疗过程中电极不滑落。
(3)治疗时:
保证病变部位处于两路或多路电流交叉的中心。详细参考各种仪器的说明及操作注意事项。
(五)高频电疗法
应用频率为100k Hz~300GHz,波长为3000m~1mm的高频电流或其所形成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医用高频电按照波长、频率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5个波段。其中长波、中波疗法渐淘汰。
高频电的物理特性: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无电解、电泳、电渗作用,对皮肤无刺激。电极可不接触皮肤,电阻小,可达深部。温热效应明显,因欧姆损耗或介质损耗而产热,可引起皮肤烫伤。作用机制为通过离子高速振荡产生传导电流,偶极子高速旋转产生位移电流。可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知识链接
高频电的生理效应
(1)热效应:由于高频电流引起人体组织内微粒的运动,在组织内就可产生热效应。①组织体液中的电解质离子(如Na+、K+、Cl-、OH-等)及带电胶体颗粒(蛋白质分子颗粒)随电场正负变化发生快速振荡,即为传导电流。微粒相互冲撞摩擦引起欧姆耗损而产生热能。高频电流→导体部分→离子及带电胶体振动→传导电流(包括涡流)→欧姆耗损→热效应。②在组织及体液中,电介质的分子或原子如氨基酸型偶极子发生急剧旋转,神经鞘磷脂型极性分子发生高速摆动(原位移动)即形成位移电流,微粒之间互相摩擦或与周围媒质发生冲撞,引起介质耗损而产生热能。高频电流→电介质(包括电容)→偶极子取向及旋转→位移电流→介质耗损→热效应。
(2)非热效应:当以上变化的强度小到不足以产生体温升高的情况,高频电流仍可使离子、带电胶体、偶极子发生振动和转动,亦有可能改变组织内的生长、生物物理学特性,即电磁场振荡效应。如由于共振吸收产生的选择性点状产热;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沿电力线分布排列成串珠状现象;体内三种导磁性能物质受到高频电场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磁化改变,以及细胞内染色质、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电场作用下的活动共振现象和分子水平的改变等,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称为非热效应。
1.短波、超短波疗法
应用波长范围为100~10m,频率范围为3~30MHz的高频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short wave therapy)。短波治疗主要产生温热效应,又被称为短波透热疗法。治疗时主要采用电感场法进行,人体组织处于短波电流的磁场中感应产生涡电流而产热,故又称为感应热疗法。应用频率为30~300MHz、波长为10~1m的高频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ultrashort wave therapy)。因多采用电容电极产生的超高频电场进行治疗,又称超高频电场疗法或超短波电场疗法。
(1)治疗作用
1)消炎、消肿的作用。
2)镇静、解痉、止痛的作用。
3)对内脏器官的作用:增强肝解毒、促胆汁分泌、改善肾血流、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调节卵巢功能。
4)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5)中小剂量治疗时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增强,可促使组织修复愈合。
6)大剂量抑制或杀灭恶性肿瘤。
(2)适应证:
短波疗法主要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与疾病;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炎症性疾病;运动损伤;妇科疾病;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根炎、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短波高热疗法配合放疗、化疗,可用于较深部肿瘤的治疗。超短波疗法主要适用于急性与亚急性炎症、损伤疾病;软组织化脓性感染静脉炎、淋巴结炎、关节炎、扭挫伤、肌筋膜炎等;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炎等神经科疾病。
(3)禁忌证:
恶性肿瘤(一般剂量时)、出血倾向、结核病、妊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局部金属异物、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4)设备与用具
1)短波治疗机:
输出波长22.12m、频率13.56MHz,或波长11.06m、频率27.12MHz,功率250~300W。用于恶性肿瘤的短波治疗仪功率1~2k W。脉冲短波治疗仪的脉冲波组持续时间25~400ms,脉冲峰功率1k W,平均功率80~120W。
2)超短波治疗机:
常用输出波长7.7m、频率38.96MHz,或波长7.37m、频率40.68MHz,或波长6m、频率50MHz。用于五官等小部位,选功率50~80W的仪器,较深部位的治疗仪功率250~300W;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仪功率1k W。脉冲超短波治疗仪的脉冲波组持续时间10~100ms,脉冲周期1~10ms,脉冲重复频率100~1000Hz,脉冲峰功率1~10k W,平均功率100W。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检查各开关旋钮在指定位置,电流输出在零位,电极导线的插头牢固。
2)治疗操作:
①接通电源,治疗仪预热2~3分钟,按要求将电极放置于治疗部位。②间隙调节,按照治疗仪的输出功率、病灶部位的深度与患者的温热感觉调节,调整治疗部位电极与皮肤之间的间隙:微热量治疗时,小功率治疗仪浅作用时电极皮肤间隙为0.5~1cm,大功率治疗仪浅作用时电极皮肤间隙为3~4cm;无热量与温热量治疗时适当加大或减小间隙。③将输出档调至“治疗”档,人工或者自动调谐,输出时不论应用何级剂量,必须使仪器输出谐振。④治疗剂量按患者治疗时局部的温热感觉分为无热量、微热量、温热量、热量4级。
3)治疗结束:
将输出档调回到零位,关闭高压与电源,取下电缆,移开电极。
(6)注意事项
1)电容法:电极对置法的作用较深;电极并置法的作用较浅,两电极的最近距离应大于两电极与体表间隙之和,约6cm。
2)电缆法:肢体治疗时选用电缆电极,电缆圈间应距离2~3cm。
3)治疗前: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局部衣物和皮肤要保持干燥。有感觉障碍者不能根据患者主诉调节剂量,头部不宜选择大功率治疗。
4)治疗中:设施要符合高频电疗安全规范,输出电缆不能交叉,每次治疗应使仪器保持谐振状态。要注意询问患者治疗时的感受,严格控制治疗剂量。肿瘤高热治疗时需暴露治疗部位,肿瘤热疗与放疗、化疗同步。治疗中有不适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对症处理。
5)超短波产生的非热效应比短波明显,对某些急性炎症、急性损伤、化脓性炎症疾病,采用无热量有显著疗效。
6)如果身体局部有植入金属物,需要依据病情、人工假体材料,严格按照医嘱,在控制剂量下给予适当治疗。
2.微波电疗法
应用波长范围为1m~1mm,频率范围为300MHZ~300GHz的高频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微波疗法。微波按波长分为分米波(波长1m~10cm,频率300~3000MHz)、厘米波(波长10~1cm,频率3~30GHz)、毫米波(波长10~1mm,频率30~300GHz)3个波段。
(1)治疗作用
1)热作用:
微波辐射人体后,电解质离子及电介质偶极子产生振荡,为克服所在媒质的黏滞性而消耗能量并产生热。在产热过程中,水分子的高频率振荡,使富含水分子的组织产生大量热能。因此,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代谢加快,营养改善,促进组织再生。故具有止痛、触痉、消炎、加速创口愈合等治疗作用。
2)热外作用:
小剂量的微波对炎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促进胃肠吸收功能,但对成长中的骨组织有损害,能破坏骨骺,因此,成长中的骨骺及骨折愈合前不宜做局部的微波辐射治疗。
(2)适应证:
肌炎、疖肿、蜂窝织炎、术后感染、急性乳腺炎、腱鞘炎、滑膜炎、肩周炎、关节炎、软组织扭挫伤、肥大性脊柱炎、胆囊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盆腔炎、鼻窦炎、中耳炎等。
(3)禁忌证:
活动性结核、心力衰竭、高热、出血倾向、局部金属异物、孕妇、植有心脏起搏器者。
(4)设备与用具
1)分米波治疗仪:输出波长33cm、频率915MHz,或波长69cm、频率434MHz,功率300W,肿瘤治疗仪功率700W。
2)厘米波治疗仪:输出波长12.24cm、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200W。
3)毫米波治疗仪,常用波长8.4mm、频率37.50GHz,7.11mm、42.25GHz,5.60mm、53.57GHz,4.90mm、61.22GHz。输出功率<10m W/cm2,多为1~5m W/cm2,少数治疗仪的输出功率可调。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患者取合适体位,除去身上金属物,选择辐射器,对准治疗区。
2)治疗操作:
①接通电源,仪器预热3分钟,自行接通高压,设定计时,调节输出旋钮达到治疗需要电流量;②体表非接触式辐射法,采用圆形、长形体表辐射器,对准患者治疗部位,距离体表10cm、5cm或3cm;③体表接触式辐射法,采用凹槽形、马鞍形或聚焦辐射器,贴近患者治疗部位,聚焦辐射时取下辐射器罩盖,由患者自己手持辐射器手柄进行治疗;④接触式治疗,可减少电磁波向四周空间散射,凹槽形辐射器作用较深而均匀,聚焦辐射器作用集中,但范围小;⑤体表经沙辐射法,微波经过沙层时易于集中成束,增加电磁波能量,减少向四周空间辐射;⑥体表经水袋辐射法,有些非接触式辐射器带有“介质水袋”,可增加电磁波能量,减少向四周反射、散射;⑦体腔辐射法,在体腔辐射器表面套一次性乳胶套,治疗时涂少许液状石蜡,将辐射器轻轻放入体腔内;⑧治疗剂量划分同短波,分为无热量、微热量、温热量、热量4级。
3)治疗结束:
高压输出自动切断,先将输出电钮调至零位,关闭电源。
(6)注意事项
1)治疗前:
除去治疗部位金属物品,皮肤应干燥,将湿敷料与油膏去除。
2)治疗中:
检查设备各部件应在正常工作状态,电缆不得扭转屈曲,未接辐射器不得开机,辐射器有输出时不得空载。头颈肩部治疗时注意保护患者眼睛,戴防护眼镜。感觉与循环障碍区要用小剂量。头面、眼、睾丸部位,不得进行温热量与热量治疗。
3)其他:
工作人员勿停留在微波直接辐射区内,应有屏蔽防护装置。
二、光疗法
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疗法(phototherapy,light therapy)。光是一种辐射能,具有波粒二重性。它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运动着的光子流。光谱是整个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其波长为1000μm~180nm。按其波长排列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3部分。可见光在光谱中位于红外线与紫外线之间。分为红、橙、黄、绿、表、蓝、紫7种。
(一)红外线疗法
应用光谱中波长为0.76~400μm的辐射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infrared radiation therapy)。分为近红外线和远红外线两类:近红外线波长0.76~1.5μm,穿入人体较深,为5~10mm;远红外线波长1.5~400μm,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mm。
(1)治疗作用: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基础是温热效应,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吸收、缓解痉挛、消散慢性炎症及镇痛等作用。
(2)适应证:
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炎症感染吸收期、伤口愈合迟缓、慢性溃疡、压疮、烧伤、冻伤、肌痉挛、关节纤维性挛缩等。
(3)禁忌证:
凡有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扭伤早期、闭塞性脉管炎、重度动脉硬化、局部感觉或循环障碍者均不宜做红外线疗法。
(4)设备与用具:
红外线治疗仪,保护眼睛用纱布或生理盐水棉球等。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检查灯泡、辐射板有无碎裂,灯头安装是否牢固,支架是否稳妥。接通电源,使灯头、灯泡预热5~10分钟。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治疗时操作:
移动灯头,距治疗部位20~50cm不等,使灯头中心对准病患部位,以患者有舒适温热感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若治疗中出汗,应及时拭去汗水,防止烫伤。
3)治疗结束:
移开灯头,检查皮肤,拭去汗水。
(6)注意事项
1)头、面、肩、胸部治疗时患者应戴墨镜或以布巾、纸巾或浸水棉花覆盖眼部,避免红外线直射眼部。
2)治疗部位有伤口时应先予清洁擦净处理。
3)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随意挪动体位或拉动灯头,以防烫伤。
4)治疗过程中如出汗过多,感觉头晕、心慌等应适当加大灯距。治疗后休息、饮水。
5)神志昏迷者或局部有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瘢痕者治疗时应适当加大灯距或关闭部分灯泡,以防烧伤。
6)多次治疗后治疗部位皮肤可出现网状红斑和色素沉着。
(二)紫外线疗法
应用紫外线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紫外线系不可见光,因位于可见光谱紫色光线的外侧而得名。波长为400~180nm。其光谱分3个波段:①长波紫外线,波长范围400~320nm;②中波紫外线,波长范围320~280nm;③短波紫外线,波长范围280~180nm。紫外线透入人体皮肤的深度不超过0.01~1mm,大部分在皮肤角质层中吸收,使细胞分子受激呈激发态,形成化学性质极活泼的自由基,因而产生光化学反应。
(1)治疗作用
1)抗炎作用:
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是强有力的抗炎因子,尤其对皮肤浅层组织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效果显著。
2)加速组织再生: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组织再生,于骨折、周围神经损伤等均可应用小剂量紫外线以促其再生。
3)镇痛:
紫外线红斑量照射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无论对感染性炎症、非感染性炎症痛,风湿性疼痛及神经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4)脱敏:
紫外线照射后在体内产生与蛋白质相结合的组胺,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能,剂量逐渐增加的重复的紫外线照射所产生的组胺,可促进机体分泌组胺酶以破坏体内过量的组胺,从而起到非特异性的脱敏作用。
5)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和骨软骨病:
机体组织缺钙,在小儿患佝偻病;在成人,尤其是孕妇则患骨软骨病,还易患骨折、骨髓炎及龋齿等。采用全身无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调节钙磷代谢,预防和治疗由紫外线缺乏带来的疾病。
6)加强免疫功能:
紫外线无红斑照射通过使皮肤的杀菌力增强;加强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及使体液免疫成分含量增多,活性增强来提高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适应证:
疖、痈、蜂窝织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结炎、静脉炎、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皮下淤血、急性关节炎、急性神经痛、肺炎、体腔急性感染、溃疡等。光敏治疗适用于银屑病、白癜风等。
(3)禁忌证:
恶性肿瘤、出血倾向、活动性结核、急性湿疹、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血卟啉病、色素沉着性干皮症、皮肤癌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光过敏症。
(4)设备与用具:
紫外线治疗仪、洞巾、石英导子等。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生物剂量测定:
患者初次照射前应先测定其生物剂量,也可用该紫外线仪器的平均生物剂量,即测定20人出现最小红斑的平均值(秒),但要每3个月测一次该仪器的平均生物剂量。
2)生物剂量分级:
①1级。弱红斑量,1~2个生物剂量。表现为皮肤轻度发红,患者无自觉症状,红斑在1~2日消失。用于促进局部上皮和肉芽的生长。②2级。中红斑量,3~5个生物剂量。表现为皮肤红斑明显,伴有轻度疼痛,红斑在2~3日消退,残留轻度的色素沉着和脱皮。用于抗炎、镇痛、脱敏。③3级。强红斑量,6~8个生物剂量,表现为皮肤红斑显著,伴有水肿和水疱形成,有明显的灼痛,红斑3~5日消退,伴有大片脱皮,残留明显的色素沉着。除用于抗炎、镇痛外,还可促使创面坏死组织的脱落。④4级。超强红斑量,8个生物剂量以上,表现为皮肤红斑显著,伴有出血点、水肿且有大水疱形成,灼痛明显,红斑需1周消退,伴大片脱皮,残留明显的色素沉着。多用于穴位照射。
3)局部照射操作方法:
①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将光源垂直于照射中心,非照射区用治疗巾遮盖。②照射创面、溃疡或有脓液、痂皮的部位时,应先洗清创面;照射面积应包括病灶周围正常组织1~2cm;对某些需要用大剂量照射的边缘不整的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可用凡士林保护。③调整好照射距离,按照治疗要求的红斑等级计算照射时间。④治疗完毕,将灯迅速移开,从患者身上取下治疗巾。⑤下一次照射时应按照前次照射范围进行照射,不得超过原照射野的边缘。⑥由于人体皮肤对紫外线照射有适应性,所以一部位连续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剂量应予增加。增加的剂量一般为上次剂量的0~30%,以达到治疗要求的红斑强度为度。3~5次为1个疗程。⑦严重的表浅炎症或坏死组织多的伤口可采用中心重叠照射法,中心部位用强红斑量或超红斑量照射,病灶周围5~10cm范围内用红斑量或弱红斑量照射。
(6)注意事项
1)治疗中应准确掌握照射时间。
2)操作者应戴护目镜,保护皮肤。
3)患者的非照射区必须以布巾盖严,予以保护。
4)治疗前应告知患者红斑量照射后皮肤上会出现红斑,体表照射后不要擦洗局部或洗澡,也不要用冷热治疗或外用药物刺激。
5)紫外线照射与其他物理因子治疗配合应用时,应注意先后顺序。如与超短波、红外线灯等能产生温热效应的治疗配合时,一般应先行温热治疗,后照射紫外线。
6)如发现紫外线照射过量,应立即用红外线等热疗局部处理。
(三)激光疗法
激光疗法(laser therapy)是利用激光器发出的光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激光即由受激辐射光放大而产生的光,又称镭射,是一种方向性强、高亮度、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的光。
(1)治疗作用
1)消炎作用:
不能直接杀灭细菌,但可加强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如可加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使吞噬细胞增加或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改变伤口部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镇痛作用:
通过对组织的刺激、激活、光化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及致痛物质排出,抑制致痛物质合成,提高痛阈。
3)促进组织修复:
照射可使成纤维细胞的数目增加,增加胶原的形成,可加快血管的新生和新生细胞的繁殖,可促进伤口愈合,加快再植皮瓣生长,促进断离神经再生,加速管状骨骨折愈合,促进毛发生长等。
4)调节神经及免疫功能:
神经反射区照射,可反射性作用相应阶段及全身,调节神经与免疫功能。
(2)适应证:
疖、蜂窝织炎等软组织炎症吸收期,伤口延迟愈合、慢性溃疡、带状疱疹、神经痛、面肌抽搐等。
(3)禁忌证:
恶性肿瘤、皮肤结核、高热、出血倾向。
(4)设备与用具: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氦氖激光治疗仪。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接通电源,启动激光管,调整电压电流,使发光稳定。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如为穴位治疗应找好穴位。
2)治疗时操作:
移动激光器或光导纤维使输出的光斑对准治疗部位,每个穴位治疗3~5分钟。
3)照射结束:
移开激光管、光导纤维。
(6)注意事项
1)光导纤维不得挤压、折曲,以防折断。
2)激光管有激光输出时不得直接照向任何人眼部或经反射区反射至人眼部,必要时操作者要戴激光防护镜。
3)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随意挪动体位或挪动激光管。
4)3~6个月定时检查激光器的输出强度。强度过弱时应停止使用,更换灯管。
三、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00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将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ultrasonic therapy)。频率500~2500k Hz(千赫兹)的超声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超声药物透入疗法是指药物加入接触剂中,利用超声波对媒质的弥散作用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把药物经过皮肤或黏膜透入机体的治疗方法。传统理疗超声频率为0.8~1MHz,现在使用较多的双频超声频率为1MHz和3.3MHz。
(一)超声波疗法的作用原理
1.机械作用
是超声波的一种基本的原发的作用。超声波在介质内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交替压缩与伸张形成交变声压,不仅可使介质质点受到交变压力及获得巨大加速度而剧烈运动,相互摩擦,而且能使组织细胞产生容积和运动的变化,可引起较强的细胞质运动,从而促进细胞内容物的移动,改变其中空间的相对位置,显示出超声波对组织内物质和微小的细胞结构的一种“微细按摩”的作用。
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软化组织、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及细胞功能,因此有重要的治疗意义,在超声治疗机制上占重要地位。
2.温热作用
超声波作用于机体时可产生热,主要是组织吸收声能的结果。可使组织充血,提高渗透性和加强化学反应。但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产热是不均匀的,一般超声波的热作用以骨和结缔组织为量显著,脂肪与血液为最少。尤其在人体两种不同密度组织的交界处产热较多。特别是在骨膜上可产生局部高热。这在关节、韧带等运动创伤的治疗上有很大意义。因此当超声波作用于缺少血液循环的组织时,如眼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睾丸等则应十分注意产生过热,以免发生损害。
3.理化作用
基于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可继发许多物理或化学变化。
(1)氢离子浓度的改变:
炎症组织中伴有酸中毒现象时,超声波可使p H向碱性方面变化,从而使症状减轻,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2)对酶活性的影响:
超声波能使复杂的蛋白质解聚为普通的有机分子,能影响许多酶的活性。如超声作用能使关节内还原酶和水解酶活性增加,目前认为在超声治疗作用中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是起重要作用的。
(3)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内超微结构中线粒体对超声波的作用最敏感。核酸也很敏感,实验发现低强度超声波作用可使细胞内胸腺核酸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刺激细胞生长。
(4)对自由基的生成的影响:
高强度超声波可使组织生成高活性的自由基,加速氧化还原过程;可破坏氨基酸,凝固蛋白质,用于肿瘤治疗。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运动性疾病:腰痛,肌痛,挫伤,扭伤,肩关节周围炎,增生性脊柱炎,颞颌关节炎,腱鞘炎等。
(2)瘢痕,粘连,注射后硬结,硬皮症,血肿机化。
2.禁忌证
(1)凡恶性肿瘤(大剂量聚集可治),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的心区和星状神经节,出血倾向,静脉血栓之病区均禁用。
(2)孕妇(早期)腹部及小儿骨骼处最好选用其他疗法。在头部、眼睛、心脏、生殖器部位治疗时剂量要严格掌握。
(三)设备与用具
1.超声波治疗仪。
2.辅助设备 水槽、水袋、漏斗、探头接管等,用于特殊治疗。
3.耦合剂 减少探头与皮肤之间的声能损耗。
(四)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直接接触法
(1)治疗前准备:
为确保超声治疗的剂量准确,应定期用功率计校正超声治疗机输出强度。也可用水滴法测试探头输出情况。备好耦合剂与清洁皮肤的软纸;检查机器导线、电源开关、按键旋钮在正常位置。患者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均匀涂上接触剂。
(2)治疗时操作:
接通电源,将声头置于治疗部位。打开超声波治疗仪电源开关,选择输出波形的类型、输出强度和治疗时间。固定法时将探头以适当压力固定于治疗部位,剂量宜小,连续波的中等剂量一般为0.3~0.4W/cm2,时间3~5分钟;移动法时将探头紧密接触治疗部位做缓慢往返或圆圈移动,探头移动速度以1~2cm/s为宜。连续波的剂量一般为声强0.5~1.0~1.2W/cm2,不得大于1.5W/cm2。剂量选择脉冲超声波,常用的脉冲通断比为1∶5和1∶20。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1~15分钟,多选用5~10分钟。
(3)治疗结束:
将超声输出调回零位,关闭电源。拭去探头和皮肤上的接触剂,再用温热毛巾擦净皮肤,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探头。
2.水下法
(1)治疗前准备:
适用于表面凹凸不平、细小和痛觉敏感的部位。
(2)治疗时操作:
患者将手足等治疗部位与探头放入水中,探头距离皮肤2~4cm。调节时间和剂量,开机。
(3)治疗结束:
按照与开机相反的顺序关闭仪器,再将探头移开。清洁治疗部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探头,置于探头架上。
3.水囊法
(1)治疗前准备:
将水煮沸,冷却后缓慢灌注水袋,不得有气泡。选择体表不平、治疗探头不易接触的部位。
(2)治疗时操作:
将不含气体的水囊置于治疗部位,水囊与皮肤及探头之间均涂接触剂,剂量与方法参照固定法进行。
(3)治疗结束:
按照与开机相反的顺序关闭仪器,再将探头移开。探头与皮肤处理同上。
(五)注意事项
1.治疗中,操作者不要用手直接持探头进行治疗,可戴双层手套操作。治疗仪器连续使用时,注意检查探头温度,避免烫伤或损坏仪器。探头不能空载,会导致探头损坏,探头尽可能垂直于治疗部位表面。使用适量耦合剂,适当用力压紧使探头与皮肤表面紧密接触。
2.水下法,去除水中的气泡,治疗皮肤上也不得有气泡。
3.移动法,探头的移动要均匀,使超声能量均匀分布。
4.固定法,皮下骨突部位治疗时,超声强度宜小。探头不能在骨突部位停留,治疗不能引起疼痛。如治疗局部过热或疼痛,应移动探头或降低强度以免发生烫伤。
5.眼部超声波采用水囊法为宜,剂量应严格掌握。
6.药物透入应避免用腐蚀探头和有刺激的药物,注意药物禁忌、过敏反应等。
7.睾丸部位,要严格按照病情和医嘱选择剂量。
四、压力疗法
压力疗法(compress therapy)是指对肢体施加压力,以达到对疾病治疗的一种疗法。正常的环境下大气压为“零”,高于环境大气压的压力称为正压,低于环境大气压的压力称为负压。按治疗时所用压力分为正压疗法、负压疗法、正负疗法。目前临床常用正压疗法,包括正压顺序循环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皮肤表面加压疗法。
(一)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正压顺序循环治疗设备为气袋式治疗装置,由主机(气泵和控制系统)、导气管道和上下肢气囊3部分组成。目前应用的有4~12腔不等的气袋治疗设备,每腔压力为0~180mm Hg可调,采用梯度加压的工作方式,作用于上、下肢。腔的数量越多,分级加压层次越多,对于逐级加压越有利。
1.治疗作用
(1)提高组织液静水压:
正常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33k Pa(10mm Hg),压力治疗时,压力传导,组织静水压可达6.67kPa(50mm Hg)促进组织液向静脉及淋巴管内回流。另外由远端向近端序贯充气及排气产生挤压、放松的效果,产生由远端向近端梯度式的压力差,促使静脉血和淋巴回流,有利于肢体水肿的消退。
(2)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
正压顺序循环治疗可能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增加。使静脉血回流增加,血流加速,治疗后血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有研究表明在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本疗法与低分子肝素的预防效果相近。
2.适应证
肢体创伤后水肿、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截肢后残端肿胀、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如神经反射性水肿、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肢体水肿)、静脉淤滞性溃疡、对长期卧床或手术被动体位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禁忌证
肢体重症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近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面积溃疡性皮疹、有出血倾向者、心功能不全者。
4.设备与用具
正压顺序循环治疗仪。
5.操作方法与步骤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2)选择大小合适的气囊套在患肢上,并拉好拉链。
(3)将导气管按顺序插在气囊接口上。
(4)设定压力及时间,打开电源即开始治疗。
(5)每日治疗1~2次,6~10次为1个疗程。
6.注意事项
(1)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治疗作用解除其顾虑,鼓励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
(2)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和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检查患肢,若有尚未结痂的溃疡或压疮应加以隔离保护后再行治疗;若伤口有新鲜出血则应暂缓治疗。
(3)治疗应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患肢应无感觉障碍。
(4)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肢的肤色变化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剂量。
(二)皮肤表面加压疗法
皮肤表面加压疗法(pressure therapy)是持续对瘢痕加压以防止瘢痕增生,促进功能恢复的一种压力疗法。目前主要实施的方法有:①单纯穿戴弹力绷带、弹力套或弹力衣;②弹力绷带、弹力套或弹力衣内衬硅凝胶膜。
1.治疗作用
通过持续加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受压萎缩,数量减少,内皮细胞破碎等,从而造成瘢痕组织局部的缺血、缺氧,抑制瘢痕的增生。
2.适应证
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3.禁忌证
创面感染未愈合。
五、磁疗法
磁疗法(magnetotherapy)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一)治疗作用
1.消炎、消肿作用
磁场能促进血液循环,炎性产物及时排出,水肿减轻;提高酶的活性,加速致炎物质的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
2.止痛作用
磁场可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可纠正缺血、缺氧、水肿及致痛物质聚集导致的疼痛。通过提高致痛物水解酶的活性,促进致痛物质代谢。另外,磁场穴位治疗,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达到止痛作用。
3.镇静作用
磁场能增强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改善睡眠,延长睡眠时间。缓解肌肉痉挛,减轻面肌抽搐,减轻喘息性支气管炎和瘙痒症等,达到镇静效果。
4.降压作用
磁场可增强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调整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血管舒缩机制,降低血压。另外磁场还有扩张血管作用,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舒张压。磁场通过穴位治疗,经神经反射作用,影响大脑血管调节中枢。
5.促进创面愈合
磁场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供更多营养物质和氧,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6.软化瘢痕
磁场消炎消肿作用,加速炎症消退,减少瘢痕形成的条件。破纤维细胞内溶酶体增加,促进细胞吞噬作用,阻止瘢痕形成。
7.促进骨折愈合
磁场可改善骨折部的供血供氧,同时磁场产生的微电流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软组织损伤、骨折未愈合、血肿、肋软骨炎、神经痛、肌纤维组织炎、腱鞘囊肿、创伤及术后痛、肩周炎、网球肘等。
2.禁忌证
目前磁疗法尚无绝对禁忌证。以下情况可不用或慎用,如严重的心、肺、肝及血液疾病,体质极度衰弱,孕妇的下腹部等。
(三)设备与用具
磁片、磁珠。
(四)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直接敷磁法
将磁片同名极并置直接敷贴于患部,多用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05~0.2T的磁片;分为单磁片法、双磁片法、多磁片法。
2.间接敷磁法
将磁片缝在棉织物间接作用于人体。
(五)注意事项
用75%乙醇定期消毒磁片,不得用高热消毒。磁过敏者,终止治疗后好转。
六、传导热疗法
传导热疗法(conductive heat therapy)是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导给机体,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一种治疗方法。传导热疗法的种类主要有石蜡疗法、温热敷疗法、蒸汽疗法、泥疗、地蜡疗法、砂疗等。以石蜡疗法为例。
石蜡疗法(paraffin therapy)是利用加热熔解的石蜡作为传导热的介质,将热能传至机体,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一)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
由于石蜡具有热容量大,蓄热性能高,导热性小,皮肤耐受性好(55~60℃)不易烫伤的特点。且保温时间长。作用深达皮下0.2~1cm,局部升温快,下降慢,可使人体组织在30~60分钟内保持较高温度。在热作用下,皮肤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起到促进水肿、炎症消散、缓解疼痛,促进上皮组织生长、创面愈合,软化松解瘢痕组织及肌腱挛缩的作用。
2.机械作用
由于石蜡具有可塑性和黏滞性,能与皮肤紧密接触。随着温度降低、石蜡凝固、体积缩小,对组织产生机械压迫作用,防止组织内的淋巴液和血液的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并使热作用深而持久。
3.化学作用
石蜡对机体的化学作用是很小的,其化学作用取决于石蜡中矿物油的含量,但对皮肤、瘢痕有润泽作用,使之柔软、富有弹性。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软组织扭挫伤、腱鞘炎、滑囊炎、腰背肌筋膜炎、肩周炎;术后、烧伤、冻伤后软组织粘连、瘢痕及关节挛缩,关节纤维性强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疾病等。
2.禁忌证
皮肤对蜡疗过敏者;高热、急性化脓性炎症、厌氧菌感染;妊娠、肿瘤、结核病、出血倾向、心功能衰竭、肾衰竭;温热感觉障碍者、1岁以下的婴儿。
(三)设备与用具
选择熔点为50~55℃的白色医用石蜡,p H为中性,含油量小于0.9%,每1~3个月更新或增加新蜡10%~20%,也可根据用量确定。
(四)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准备治疗用蜡,检查皮肤。
2.治疗时操作
(1)蜡饼法:
将加热熔化的蜡液倒入瓷盘或铝盘内,蜡液厚2~3cm,待冷却至初步凝结时(表面45~50℃),敷于治疗部位,外用塑料布、棉垫包裹保温,此法多用于躯干或肢体等面积较大部位的治疗。
(2)浸蜡法:
将手足浸入蜡液后立即提出,手足表面冷却形成一薄层蜡膜,重复数次,使蜡膜达到一定厚度,成为手套或袜套样。多用于肢体部位治疗。
(3)刷蜡法:
蜡液冷却到55~65℃时,用平排毛刷蘸取蜡液迅速均匀地涂刷在病患部位,在皮肤表面形成一薄层蜡膜,厚0.5~1cm,外面再包一块热蜡饼,或多刷数层,用塑料布或棉垫包裹保温。
3.治疗结束:
去除局部的蜡,常规检查局部皮肤。
(五)注意事项
1.治疗前 将治疗部位清洗干净,剃去毛发。检查皮肤感觉、血液循环情况,防止过热烫伤。
2.治疗中注意温度,刷蜡不要超过前一次蜡膜边缘。如果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或红斑、水疱,要中断治疗,及时处理。
3.石蜡属易燃物品,不得直接加热,注意防止石蜡变质、燃烧。定期检查恒温箱安全性能,有故障要及时更换,防止火灾。
七、冷疗法
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冷水、冰等)刺激皮肤或黏膜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称为冷疗法(cold therapy)。通常为0℃以上、低于体温。
(一)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瞬间的寒冷刺激使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持续的冷作用人体表现为:兴奋→抑制→麻痹;局部持续冷疗阻滞周围神经传导,动运控制力下降、肢体麻木感。持续低温使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起到镇痛、解痉、麻醉等作用。
2.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冷使血管收缩,渗出减少,具有止血及防止水肿的作用。但长时间冷冻则可继而引起血管扩张反应。冷冻达一定的深度,便出现血管内膜增生,甚至使管腔狭窄。但对大血管的影响较小。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腹部冷敷4~18分钟,胃肠道反射性的活动增强,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多。但饮用冷水时,胃血流量降低,胃液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减少。
4.对肌肉的作用
短时间冷刺激,对肌肉组织有兴奋作用,促进骨骼肌收缩;长时间冷刺激,牵张反射兴奋性降低,从而降低肌张力,降低肌肉收缩、松弛速度和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5.对皮肤及组织代谢的作用
皮肤冷觉感觉器多于热觉感受器,因而对冷刺激较敏感。局部皮肤温度随冷冻的程度而下降。随着局部组织温度降低,组织的代谢率下降、耗氧量减少、炎性介质活性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减轻。
6.对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冷疗可以促进局部组织血管收缩,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的炎性渗出和出血,缓解疼痛;对急性炎症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对亚急性炎症患者,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损害。局部冷疗可以降低炎性介质的活性,对类风湿关节炎、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治疗方法
冷疗常用方法有冷敷法、冰块按摩法、浸泡法、喷射法、饮服法、循环冷却法、灌注法等。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偏瘫或截瘫后肌肉痉挛、头痛、残肢痛、瘢痕痛等。运动损伤早期48小时内、烧伤烫伤的急救治疗等。
2.禁忌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严重高血压病,心、肺、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冷变态反应者,对冷过度敏感者,冷致血红蛋白尿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感觉障碍,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者。
(四)设备与用具
冰水、冰块、自动冷敷器、制冷设备、冰袋、冷气雾仪、冷疗水循环装置。
(五)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制冷设备,检查局部皮肤是否破溃。
2.治疗时操作
(1)冰袋(1.5~13℃)进行局部冷疗:
间隔1~3分钟再放一次,共放置8~10分钟;也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将碎冰放入塑料袋中,持续冷敷15~20分钟,每日3~4次;或缓慢移动摩擦,持续15~20分钟;将毛巾浸入冰水后拧出多余水分,敷于患部,每2~3分钟更换一次,共持续15~20分钟。
(2)冷疗机治疗:
上下肢套状袖带,内装循环冷水,温度控制在5°,15~20min/h,夜间温度调到15℃,关节术后早期治疗可以连续使用。
(3)冰块按摩:
用冰块按摩急性损伤部位,环形缓慢移动,每次5~10分钟。
(4)冰水浴:
将病变部位直接浸入4~10℃的冰水中数秒,可浸入3~5次。
(5)冷喷雾:
冷空气治疗仪,喷射器吹患部数分钟至10分钟;或将装有易气化的冷冻剂的喷雾器,在距体表2cm处向患部喷射5~20秒,间歇0.5~1分钟;重复数次。
(6)冷热交替治疗:
将肢体在冷水中浸泡5分钟,再在热水中浸泡5分钟,如此循环,分别在冷、热水中浸泡各3次,共20~30分钟。
3.治疗结束
常规检查皮肤与观察局部感觉情况。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冻伤,注意保护正常皮肤。
2.冷气雾喷射禁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
3.对冷过敏者皮肤出现瘙痒、潮红、水肿、荨麻疹时应立即中止治疗;重者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现象应立即中止治疗,对症处理。
八、冲击波疗法
冲击波疗法(shock wave therapy)是利用能量转换和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并形成空化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治疗作用
1.对骨组织的生物学作用
体外冲击波能够增加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加强诱导成骨作用,促进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促进骨不连处的骨膜下发生血肿,从而刺激骨痂生长,促进钙盐沉积,同时也可击碎骨不连部位的坚硬钙化骨,促进新骨形成。
2.对肌腱组织的生物学效应
利用体外冲击波最大限度诱导和激发肌腱组织和细胞的内在愈合能力,而抑制外在愈合,以减轻粘连,成为临床治疗肌腱末端病的一大新兴发展方向;还有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可以使受作用的组织内新生血管形成。
3.对相关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体外冲击波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生影响而促进骨细胞增殖和骨再生或抑制肿瘤生长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跟痛症(跖筋膜炎)、肌筋膜炎及滑囊炎、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及假关节、肱骨内上髁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肾结石等。
2.禁忌证
严重心脏病、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患者,年老体弱,全身情况很差,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出血性疾病、血栓形成、骨质未成熟患者,孕妇、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患者,肌腱及筋膜急性损伤、病灶靠近脊柱、头颅及神经主干者等。
(三)设备与用具
体外冲击波治疗机。
(四)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
核对患者姓名、治疗部位,有无治疗禁忌,连接好各仪器部位,检查水囊气泡并排气,并消毒。
2.治疗时操作
(1)启动设备,将方电电压升至恰当值,按手动触发按钮,解发冲击波数次,确认设备工作正常。
(2)治疗部位涂抹耦合剂,将冲击波的聚焦区域对准患处。
(3)接触发按钮触发冲击波开始治疗,设定冲击波触发频率、强度,以较低的频率强度开始,患者适应后逐渐提高。
3.治疗结束
按停止按钮终止触发,反复按电压降低按钮,使电压调零。退出设备,停止治疗。
(五)注意事项
1.治疗部位定位准确,并从低能级开始,逐渐增加到所需的治疗能级。
2.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九、水疗法
水疗法(hydrotherapy)是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体,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的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其治疗配合使用。
(一)治疗作用
1.温度刺激作用
温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组织充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降低神经的兴奋性,缓解痉挛、镇痛及发汗作用。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增高,肌张力增高。
2.机械效应
利用水的静水压力作用压迫胸、腹部,增加呼吸时吸气的阻力,以此来加强呼吸肌训练;压迫体表的静脉和淋巴管,起到正压治疗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利于消肿。利用水的浮力作用可减轻躯干、肢体、关节的负荷,便于患者的主动活动训练。利用水流冲击作用定向水流冲击人体,起到按摩及机械刺激作用。
3.化学效应
水是万能溶剂,可溶解多种化学物质。水中溶解的化学药物通过皮肤渗透作用于人体。这些化学性物质的刺激可加强水疗的作用并使得机体获得特殊的治疗作用。
(二)水疗法的应用
1.局部水疗
(1)漩涡浴:
水温38~40℃,每次治疗15~30分钟。此疗法机械按摩作用较强,常用于治疗周围神经麻痹及骨折除去石膏后的肢体。
(2)冷热交替浴:
热水40~45℃或更高,冷水20℃或更低,先热水作用30秒,继改用冷水作用20秒,如此重复3~4次,共治疗2~5分钟。本疗法主要是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常用于慢性多发性神经炎、不全麻痹、肌肉萎缩。
2.全身水疗
(1)盐水浴:
多用于全身关节炎及多发性神经炎。
(2)松脂浴:
亦称芳香浴,在淡水浴中加入松脂粉剂,浴水呈淡绿色,有芳香气味,多用于温水浴。具有镇静作用,常用于高血压病初期、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神经症、多发性神经炎、肌痛等。
(3)中药浴: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剂制成煎剂加入淡水浴中而成。常用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外伤后关节痛、颈椎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4)水中运动:
在水中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治疗方法。有水疗和医疗体育的双重治疗作用,适用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关节萎缩、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借助于水的浮力,患者在水中可以进行主动运动,如体操、游泳、单杠、双杠、水球等,也可以在医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肢体和关节被动运动和进行水中按摩等。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热水浴:
大面积瘢痕挛缩、关节强直、外伤后关节功能障碍、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神经痛、神经炎等。
(2)冷水浴:
肌肉软组织损伤、血肿、急性炎症等。
2.禁忌证
恶性肿瘤、严重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严重周边血管病变者,对冷热觉过于敏感或不敏感者、对水惧怕等心理障碍者、身体极度虚弱者等。
(翟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