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第4版)
- 安德仲
- 6773字
- 2020-08-29 03:15:52
二、视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视神经为第二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按其形态学特点与其他脑神经大不相同,它的结构,比较接近于中枢神经系的传导束,而不类似脊髓神经。
视神经纤维起于视网膜的节细胞,经视神经孔进入颅腔,在脑底走行,到蝶鞍前方交叉,形成视交叉。此为部分交叉,仅是从鼻侧一半视网膜来的纤维交叉,而来自颞侧的纤维通过视交叉部位时不进行交叉。交叉以后的视神经称为视束。在视束中(在视神经中也一样),从视网膜各个区域来的纤维在其横断面上有固定的排列次序。例如,从视网膜上部来的纤维在视神经与视束的上部,而从视网膜下部来的纤维则在下部。这对于确定病变(肿瘤)侵袭视神经或视束的“途程”有用。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当产生损害时,视野缺损的区域和视网膜功能缺损的区域正好是相对的。由于上述交叉的这种特点,在视束中通过的纤维,不是来自一只眼睛,而是来自两眼的同名半侧网膜。例如,左侧视束是从两眼左半侧网膜来的纤维,眼睛的屈光体(晶状体,玻璃体)将所见的物体倒映在网膜上,因此左侧视束传导两眼右侧视野来的刺激,而右侧视束则传导两眼左侧视野来的刺激。
此后,视束从脑底向上,由外侧绕过大脑脚,进入外侧膝状体,即所谓第一级或皮质下视中枢,此神经元的纤维即止于这个中枢内。
四叠体上丘,也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反射中枢)。
从外侧膝状体再发出神经纤维,向后上经内囊后肢后部,构成视放射而终止于皮质视觉区。此束投射于枕叶的内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也投射到距状裂的深处。因此,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视皮质与两眼的同名侧的半侧网膜相联系,也就是接受两眼对侧半个视野的刺激。
距状裂以上的区域称楔叶,接受同侧视网膜上1/4(象限)的纤维,反映对侧下1/4(象限)视野的物像;距状裂以下是舌回,接受同侧视网膜下1/4的纤维,反映对侧上1/4视野的物像。网膜中心部或黄斑区可能与距状裂后部(或深部)联系,并与双侧枕叶联系。因而,目前认为中心视力(即黄斑视力)与双侧视皮质有关(图 8-12)。
(1)远视力检查法:用国际视力表,正常视力在1.0以上。
(2)近视力检查法:将Jaeger近距离检查表置于病人眼前,阅读距离,令其读出最小文字。如能读第一行,则记录为J1……。
(3)如视力过弱,无法用视力表检查,可令患者识别检查者手指数,在1米距离如只能识别指数,记录为“1米指数”,如在眼前才能识别指数则视力为“眼前指数”。如不能辨别指数,只能见眼前手动,则记录为“眼前手动”。
(4)如不能见手动,则用电筒光在其眼前晃动,以试有无光感。如有,视力为“光感”;如无光感,则为光感消失(全失明)。
正常视野,由于眼眶内侧的鼻骨以及上、下眶骨的影响,形成椭圆形,鼻侧及上方仅60°,下方为70°,而颞侧达90°。而且各种颜色的视野大小不同,白>蓝>红>绿。故视野变化时,绿、红色在先,白色视野变化较晚。
患者应背光坐于检查者对面,距离60cm。令患者一手遮住同侧一眼,注视检查者鼻部。检查者与患者对应地闭合一眼,两手同时移动手指,由周边渐向中心部移动,至患者能看见的时候,检查者与自己可看见的范围比较,以确定视野有无缺损。一眼查完之后,用同法查另一只眼。如发现视野某部缺损,应进一步用视野计检查。对于卧床患者,如不能很好地合作,可用一60cm左右的横棍(或布条),置于患者眼前(先遮住一眼),令其指出此棍的正中(1/2)点,患者如指向3/4处,证明有偏盲存在。
视野计呈半圆形,有刻度,为可旋转的金属板。半径330cm。令患者面对视野计而坐,下颏固定在颏架上,眼睛注视视野计中的小镜,检查者以视标,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第一次看见视标的度数,记录于视野记录纸上,每转30°测一次,如此,形成一视野记录图。
此法多在眼科进行,可参阅有关专著。此法可测出生理盲点有无扩大(视乳头水肿早期生理盲点常扩大),有无病理盲点。
是借以定位偏盲侧别的一种方法。亦可测定婴儿视力。用一红白相间,各宽6mm的条带记纹鼓,在患者眼前向左及向右转动。正常人,注视向两侧转动的记纹鼓,均出现眼震(视动性眼震,为一种生理现象),眼球运动向转动的方向为慢相,向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快相(代偿运动)。快相与慢相都是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慢相为枕叶所起动,快相由额叶运动前区起动。如发现视动性眼震分离性(仅快相或仅慢相)消失,有很大定位价值。如有同侧偏盲存在,向病变侧转动记纹鼓不能引出视动性眼震,表示同侧顶、枕区病变,图8-13是一幅眼球跟随运动(视
将记纹鼓横置亦可诱出四叠体上丘病变时的上视麻痹。
一般不散瞳,用检眼镜检查,检眼镜的窥孔为凹凸度不等的屈光镜片。“○”为空孔,如患者和检查者均无屈光不正,则用“○”孔最易窥入;如一方为近视,则应选相应的“一”(一般为红色)字窥孔;反之如为远视,则需选相应的“十”字窥孔(一般为黑色)。检查眼底,一般令患者取坐位较易窥查,检查者面对患者,以左眼查其左眼,以右眼查其右眼,使患者正视,眼球不动,或稍内斜视,将光束射于其瞳孔的边缘,由远而近。同时调整屈光盘一般在3~6cm处,首先窥视到视乳头,如先见网膜血管,可寻血管而见视乳头。
窥视到视乳头时,应注意其颜色、边缘、形状、大小,并注意视网膜有无出血及渗出,动脉有无交叉压迫征等。
正常视乳头为椭圆或近圆形,淡红或杏黄色,颞侧稍淡,直径约1.5mm,检眼镜扩大20倍,镜下所见的视乳头似2cm左右的圆盘,边缘清晰,在中央稍偏外侧可见生理凹陷,从视乳头处向四周发出的视网膜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与伴行的中央静脉,视乳头外上、外下、内上、内下的分支分别称为颞上支、颞下支、鼻上支和鼻下支。色红,较细者为动脉,反光稍强;色暗,较粗者为静脉。正常动静脉之比(A∶V)为2∶3。在视乳头颞侧,约2个半视乳头直径处有一反光发亮、周围暗红色的无血管区,为黄斑。
乘患者不备,检查者以手或叩诊锤突然呈现于其眼前,患者出现瞬目反应,或转头回避,此为视反射存在(正常)。不出现时为消失。
可影响视力,常为颅内类似病变的可直接观察的体征。常见的情况有:
①小动脉“铜丝”或“银丝”样外观(光反射增强);②网膜静脉在与动脉交叉部受压;③小动脉“痉挛性”口径变化;④血管明显扭曲;⑤血管变细;⑥渗出或出血。这些情况常见于良性或恶性高血压病、肾硬化、妊娠中毒、糖尿病以及结缔组织病等情况。
除非出血块大,伴发水肿或直接累及黄斑,一般不出现盲点。常常是颅内压升高或脑出血的表现。急性颅内压升高或颅内出血后1~2小时即可有网膜出血。因而,认真观察网膜出血很有意义。
网膜血管阻塞并不少见,但平时注意不足,一旦有动脉阻塞则造成网膜某区缺血而产生症状。在网膜坏死的相应视野范围内发生巨大盲点。眼底动脉阻塞的表现是血管狭窄,血管变细或变为分节状。缺血的网膜为乳白色,血管可变为幻影形、空管状。完全阻塞的区域可形成持久性盲。有时,可在网膜动脉内看到白色或浅黄色(血小板性)栓子,这种栓子既可来源于心脏,亦可来源于颈内动脉等大血管硬化斑块的脱落。许多作者报道过网膜小动脉血管痉挛,可见于无特殊原因、无其他疾病的青年人,尤其是偏头痛患者或酒精、香烟、咖啡慢性中毒者,表现为暂时性盲点发作。
如于视网膜上见到血管畸形,常可提示von Hippel-Lindau病、Sturge-Weber病。
表现为视乳头充血、变红,视乳头边缘模糊、隆起,生理凹陷消失和静脉充盈。视乳头水肿的形成是由于视神经周围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相通,颅内压增高时此腔受压,静脉回流障碍。视乳头水肿的具体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颅内压升高或脑水肿,提示脑肿瘤,但不等于说有视乳头水肿就一定是脑肿瘤,还可见于脑脓肿、脑出血、颅内硬膜下血肿、脑膜炎、寄生虫感染等各种颅内压升高的疾病,也可见于恶性高血压病、结缔组织病等。
视乳头水肿在早期可无症状,但多伴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
早期视乳头水肿有时不易确定,可能仅表现为生理凹陷消失和视乳头隆起。视乳头隆起的程度可用检眼镜测定:先以凹镜或凸镜观察网膜的一条血管,旋转镜盘至最清晰处,记下镜片的“+”或“-”的数字,再看视乳头顶部的血管,旋转镜盘至最清晰处,读出“+”或“-”数字,然后计算两个数字的代数差,即为视乳头隆起的度数(称屈光度)。一般说,三个屈光度为1mm。如视乳头隆起两个屈光度以上,即为视乳头水肿,严重者可隆起7~8个屈光度。平面视野计检查发现生理盲点扩大亦提示早期视乳头水肿。有时,见视乳头边缘“不甚清晰”,尤其是鼻侧,不能确定是否为视乳头水肿,则需结合生理盲点检查、测量高度、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需观察若干时日,以除外颅内压升高,急性颅内压升高时,据称在24小时以内即可发生视乳头水肿,因而反复眼底检查,亦属必要。
视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升高的重要指征,但并非每例颅内压升高者均有视乳头水肿。长期颅内压升高而无视乳头水肿者,并不十分罕见。不可仅据无视乳头水肿而除外颅内压升高。
原因未明。主要表现是突然视力减退,常于1~2天内失明。急性期常有畏光及眼球疼痛,大多在2周内好转,或遗留视乳头苍白(萎缩)。眼底所见与视乳头水肿类同,有时甚难区别。主要区别点是视乳头炎有视力减退及伴随瞳孔扩大、局部疼痛等;视乳头水肿在数日或十数日消失者少见。
主要表现为视乳头色泽变浅、苍白。有视力减退。原发性萎缩视乳头苍白而边缘清楚;继发性萎缩多由视乳头水肿或炎症转变而来,因而常有渗出残迹,边缘不甚清楚。但时间过久后亦可渗出物消失而边缘清楚,故原发与继发需综合判断。
主要原因有球后视神经炎、压迫和外伤等。视神经可在颅前窝底因额叶底部肿瘤、嗅沟脑膜瘤或炎症压迫而损伤,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眼底表现为原发性视乳头萎缩。视野改变为单侧盲(一侧压迫时)或双侧向心性缩小和双侧失明(球后视神经炎时)。直接光反应消失,间接光反应存在。
主要原因是鞍区肿瘤和炎症。
典型症状为双颞侧偏盲。红、绿色视野缺损先出现。若病变自下向上压迫如脑垂体瘤,首先出现双颞侧上象限盲,如病变自上向下压迫如颅咽管瘤、脑膜瘤、三脑室肿瘤等,首先出现双颞侧下象限盲。
典型体征为双鼻侧或一侧鼻侧偏盲,少见。可能的原因有鞍旁肿瘤、动脉瘤、颅中窝炎症等。
特殊体征是同侧偏盲,病灶对侧视野缺损,包括中心视野缺失,患者多有视野“暗点”。仅仅限于视束的病变极少见。此束不很长,直径很小,邻近有许多结构如视交叉、动眼神经、颞叶、大脑脚和底节,一旦病变常伴其他结构损伤的体征。视束性偏盲作为伴发症状可因各种病变而发生。
完全性视辐射病变的典型体征是病灶对侧视野缺损(同向偏盲)。与视束性偏盲不同,此时患者常无自觉视力障碍,中心视野存留。可能是由于黄斑部纤维投入双侧视皮质,往往只在视野检查时才发现有偏盲。
视辐射部分病变,可引起病灶对侧的象限性视野缺损。
枕叶距状裂以上的楔回病变时,双眼病灶对侧下象限(1/4)视野缺损(下象限盲),距状裂以下的舌回病变时,双眼病灶对侧上象限(1/4)视野缺损(上象限盲)。
枕叶有刺激性病灶时,病灶对侧视野中产生单纯性视幻觉、闪光、发亮等,常为贾克森(Jackson)癫痫的先兆症状。
双侧视皮质病变产生皮质盲,患者视力丧失,但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因对光反应通路在皮质下视中枢完成。皮质盲的常见原因有脑血管病、肿瘤等。
图8-14~图8-18分别是右侧视神经病变、视交叉中心部病变、视交叉双侧外部病变、左侧视皮质中枢病变及左侧枕叶楔回病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视野变化。
1.视神经的瞳孔纤维是瞳孔对光反应反射弧的第一环节,终止于四叠体上丘,从上丘发出的下一个神经元走向动眼神经副核(艾-魏核),在这里,它与两侧动眼神经的副交感核相联系,因而,一眼接受光刺激时,另一眼的瞳孔亦发生收缩(间接光反应)。反射径路从动眼神经副核再出发,即沿动眼神经到达睫状神经节。最后一个神经元再从睫状神经节细胞出发到达瞳孔括约肌。兹将瞳孔对光的直接与间接反应径路简单示意如下:
光反应径路:视网膜→视神经→同侧及对侧视束→中脑顶盖前区和上丘→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图 8-19)。
2.调节反应亦称集合反应或近反射,指两眼注视近物时,出现调节、集合、瞳孔收缩。检查调节反应时,令患者由远及近地注视一物(检查者的手或叩诊锤),注意观察其瞳孔收缩情况。正常瞳孔两侧收缩程度相等,如收缩减弱或不收缩,则为调节反应障碍。
调节反应径路:视网膜→视神经→同侧及对侧视束→两侧外侧膝状体→两侧视放射→两侧枕叶视区额叶→额叶
单侧或双侧瞳孔异常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定位体征,但需注意除外眼病或药物引起的瞳孔变化。
单侧盲的原因是网膜或视神经病变,此时有黑矇瞳孔。这种瞳孔较对侧大,直接对光反应消失,但是,如另眼正常则间接反应存在。黑矇瞳孔的聚合反应(近反应)也正常,一般说,瞳孔散大的程度与视力减退的程度成正比。
瞳孔征不恒定。视束病变的一个瞳孔征称为Wernicke半侧视瞳孔反应,光刺激网膜的一半产生迅速反应,刺激另一半网膜则反应甚小或全无反应。这种反应用普通光源很难测,须用裂隙灯之很窄的光源才能查出。同侧偏盲同时有半侧瞳孔反应消失是视束病变特征,而单有同侧偏盲则是视放射病变的指征。外侧膝状体以后的病变不影响瞳孔反应而且不引起视神经萎缩。
瞳孔变化的特点是光反应与聚合反应分离,双侧对光反应甚微或消失,但聚合反应存在。阿-罗(Argyll-Robertson)瞳孔是此处病变的一个经典体征;瞳孔小,不规则,对光反应消失,但聚合反应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中脑顶盖的中间神经元病变所致,常作为神经梅毒的指征。但是,也可以因顶盖部肿瘤、脑炎或脑膜炎引起(见图8-19)。
强直瞳孔多见于青年妇女,一般为单侧。强直瞳孔一般较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但聚合反应稍快。用2.5%醋甲胆碱(methacholine)点眼可引起强直瞳孔的迅速收缩,但这个浓度的醋甲胆碱不影响正常瞳孔。强直瞳孔可伴发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强直瞳孔本身无重要神经学意义。
霍纳征瞳孔的特点是瞳孔缩小,轻度上睑下垂,轻度眼球下陷。用可卡因和肾上腺素点眼法可进一步阐明造成霍纳征的病变部位。4%的可卡因可扩大正常瞳孔,但如病变在第二或第三神经元,或在脊髓的Budge中枢和虹膜扩大肌之间,则不能扩大霍纳征的瞳孔。如果病变在上颈神经节和虹膜扩大肌之间,则用1∶1000的肾上腺素点眼可扩大霍纳征瞳孔,而不扩大正常瞳孔(表8-1)。
病变部位的其他结构的体征也有助于定位诊断。第一神经元(下丘脑至颈脊髓)病变会引起这些部位病变的相应体征。第二神经元在上胸及下颈段脊髓,其病变多为颈肋、肺尖部炎症或肿瘤、主动脉弓动脉瘤、颈部淋巴结肿大。第三神经元病变时可以没有面部出汗不对称现象,因为汗腺纤维在颈动脉分叉处已离开眼而随外颈动脉行走。图8-20为一与霍纳征有关的交感通路图。
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病变引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与聚合反应均减弱或消失。瞳孔正常伴有其他动眼神经损伤征如上睑下垂或复视等,见于动眼神经核性病变。瞳孔扩大经常是颅内占位病变致成钩回疝的早期指征;瞳孔异常亦为中脑肿瘤的指征,例如松果体瘤的经典眼体征是上视困难、聚合分散性眼球震颤及瞳孔扩大。
病例介绍:
男性,42岁。于1970年底自觉视物不清,1971年4月出现烦渴、多饮,每于睡前需喝水6000~8000ml,身体发胖,体重增加,性功能骤退。1973年4月视力障碍更加明显,走路时常以肩撞人,因而入院检查。
体检:视力右0.3,左0.5,视野为双颞侧偏盲,视神经乳头境界清楚,色淡。全身皮肤细白,胡须、腋毛、阴毛均较少,蝶鞍呈球形扩大,前后径2.0cm,深径1.6cm,后床突直立,于1973年7月10日拟诊鞍内肿瘤行手术治疗。
本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有双颞侧偏盲及视乳头色淡,已提示病灶在视交叉区,结合蝶鞍球形扩大伴发若干内分泌症状,当可拟诊鞍内肿瘤,进一步推测内分泌症状既非嗜酸细胞功能亢进(如肢端肥大),而嗜碱细胞瘤多体积不大,多不压迫到视交叉,内分泌症状应表现为库欣综合征,故可以排除,临床上当拟诊鞍内厌染性垂体腺瘤。后经手术证实,病人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