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入门捷径:中医经典必背轻松记
- 王洪武
- 3330字
- 2020-08-29 05:07:31
上篇 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
阴阳有名而无形,是对事物或现象属性的概括。人与天地相应,因此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其象相应。本节主要选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该篇专论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列举说明了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白话讲解】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变化的源头,生长衰退的根本所在。凡医生治疾病,必须首先弄清阴阳这一根本问题。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蓝天是由清阳之气上升汇集而成的,大地是由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成的。阴气的特点是静而不动的,阳气的特点是变动而不居的。
阳气生发,阴气也随之生长;阳气减少,阴气也随之收藏。阳气能化生能量,阴气能构成形体。阴寒之气发展到极点时阳热之气就会产生,阳热之气发展到极点时阴寒之气就会产生。寒气凝滞能产生浊阴,热气升散能化生清阳。清阳之气如果滞留在下而不能升发,就会使人产生泄泻;浊阴之气如果滞留在上而不能下降,就会使人产生胸腹胀满。
这就是阴阳的运动反常变化,所以导致的疾病也各有特点。
蓝天是由清阳之气上升汇集而成的,大地是由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成的;地上的水气不断在天之阳气的蒸腾下,上升会聚而成为云,天上的云气凝聚下降就会成为雨;雨虽然是云所化,但云是地上的水气上升所化的,云虽然是由地之水气而成的,但接受了天气的蒸腾。阴阳的升降在人体的表现也是这样,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清阳之气运行到最后是从人体的上窍而出的,所化生的浊阴之气运行到最后是从人体的下窍而出的;清阳之气的作用是发散腠理,浊阴之气的作用是充养五脏;清阳之气能够使四肢健壮有力,浊阴之气由六腑传化并能被排出体外。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白话讲解】
就药物和食物的味而言,属于阴的,其性趋下,所以从下窍排泄出去;从药物和食物的气而言,属于阳的,其性向上,所以从上窍口鼻出入。药物和食物中,味偏重的属于纯阴,味偏淡的属于阴中之阳;气过盛的属于纯阳,气和调的属于阳中之阴。药物和食物的味如果偏重,有泻下大便的作用,如果偏淡,就有通利小便的作用。
药物和食物的气如果平和,就有使阳气外宣发汗的作用,如果过盛,就有产生发热的作用。过于辛温纯阳的药物能使人体正气衰弱,平和的药物能使人体正气旺盛。
辛温纯阳的药物能消蚀、耗散人体正气,平淡温和的药物能滋养、化生人体正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白话讲解】
凡是气味辛甘有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气味酸苦有涌吐、泄泻作用的药物,属阴。过用酸苦涌泻药(阴胜),则机体阳气损伤;过用辛甘发散药(阳胜),则机体阴精耗损。用辛甘药太过,就会产生热病;用酸苦药太过,就会产生寒病。重复(反复)用寒性药则生热性病(真寒假热);反复(过度)用热性药则生寒性病(真热假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白话讲解】
风邪太过,就会导致肢体产生震颤动摇或头晕目眩等症;热邪太过,肉腐血壅,就会发生肌肉红肿热痛;燥气太过,就会导致津液亏少,使肌体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寒气太过,会产生周身浮肿的病症;湿气太过,会发生泄泻,伴有排便不畅的病症。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转,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功能活动,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情志太过可损伤脏腑气机,六淫邪气外侵可损伤人之形体。突然大怒会损伤肝之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心之阳气。气逆上行,血随气逆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导致形神离体。所以不节制情绪变化,不调适六气过度(六淫)的变化,生命就不能牢固。
阴寒的季节感受寒凉邪气,会发生阳性的病症;阳热的季节感受阳热邪气,会发生阴性的病症。所以冬季受到寒气的伤害,春季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季受到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夏季受到暑气的伤害,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到湿气的伤害,冬季就容易发生痰热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白话讲解】
万物都处在天地之间;阴阳如同血气中有男女之分;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火可以代表阴阳的征象;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动力。所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是因为有阳在外的镇守;阳在外,是因为有阴在内的役使。
法阴阳奈何?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白话讲解】
阴阳的法则是怎样运用于医学上的呢?
如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汗孔紧闭,气息急促,呼吸气粗,身体也跟着前后俯仰,无汗发热,牙齿干燥,心烦憋闷,这时如见到腹部胀满,就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这属于阳性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体发冷而汗多,或身体常自觉寒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冰冷,这时如见到腹部胀满,就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这属于阴性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调此二者奈何?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白话讲解】
调摄阴阳的办法是怎样的?
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体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早衰的表现是,年龄到四十岁时,肾气已经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五十岁时,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聪明了;六十岁时,出现阳痿,肾气不足,九窍不通利等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眼泪和鼻涕。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白话讲解】
善于运用针刺治疗的,病生在阳,可以从阴来引导阳分之邪,病在阴,从阳而引阴分之邪;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
在针刺治疗中,医生通过针下的感觉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内部状态,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看到由针刺治疗不当引起病人身体的细微反应时,医生能够及时发现针刺操作上的过失。用这些原则进行治疗,就不会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白话讲解】
所以善于诊疗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象,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观察面部色泽的明润光泽或晦暗滞浊,来判断病位;听病人的呼吸及语言、发声,来了解患者的痛苦;再通过脉象与四时的应时脉象是否相符、面色与四时主色是否一致,来分析病属何脏腑;通过诊察肌肤润泽、枯涩与否和寸口脉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就没有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