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语云,“人过中年,阳气自半”,既往都是迎着太阳的方向在奔走,而今蓦然回首,驻足观望,正午已过才发现岁月催人老,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开启了迈向暮年的大门。梦醒时分,我们万分思量,而今的视野是否有被乌云遮蔽?既往的事业是否有违心之举?未来的荆棘路是否真能为社会带来福祉,哪怕是掠去他人心头的一丝阴霾?从事老年脑健康与认知老化研究工作已十余年,每每审视、反思过往的研究工作,我们总能发现错过了很多东西,遗漏了本不该被忽略的蛛丝马迹,而许多成果也难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数十载的科研告诉我们:面对存于自身的人脑,我们知之甚少,它的复杂玄妙远超人类现有的认知,我们自以为是的其实决然不是,自以为知的实际浑然不知。人类超过一个世纪的探索仿佛昨日刚刚出发。这让我们不禁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人脑还等待着诸多工作者去探索、去揭示、去诠释。
那么,我们头颅中的人脑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人脑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脑结构相似,但容量要大得多。作为人体中最高级、最神秘的器官,人脑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1.5kg左右的重量却承载着10 11~10 12个神经细胞,相当于人类用天文望远镜能观测到的所有星系总数。如此精密的大脑和人类一样,也经历着从初生、发育、成熟到逐渐衰老的发展过程。婴幼儿时期,是脑的快速发展期,也是智力的快速形成时期。直立行走、手的基本动作都是在1岁左右完成的,然后就是学会说话。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性器官逐渐成熟,脑功能也随之进一步发育成长。这个时期,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结构的管控加强,与情绪控制相关的神经得到快速发展。之后,脑的发育逐渐成熟,大约在25岁左右进入成熟期。而人到老年时,脑功能则会逐渐衰退。
人脑也会变老?其实,人类老化是一个复杂过程,伴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交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除了可以观察到的身体功能下降,如动作协调性、走路速度、平衡能力,还有认知功能退化,比如反应速度、记忆力、注意力。认知功能是人脑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功能,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语言等各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认知功能会产生衰退,即我们所说的认知老化、脑老化。这种老化现象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病变,导致痴呆或死亡。
早在十年前,就有外国学者断言,老龄化和随之带来的脑部神经性疾病将日益成为削弱各国劳动力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已被研究证实是认知退化的最大风险因素。20岁之后,我们的记忆功能每十年就会下降8%,额叶执行功能会下降7%,注意力也会下降8%。如此计算,我们耄耋之年,这些能力只能勉强达到20岁时的60%。“岁月不饶人”是我们大脑功能和健康的最好写照。尽管当今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一些重大疾病的危害,但老年期慢性非传染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痴呆症等)的广泛流行仍是老年人群身心健全的主要威胁。其中,老年痴呆症更是将老年脑健康的危害推到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和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境地。
2016年底,中国60岁老龄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人口1.5亿,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20年,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3亿。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医疗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的研究显示,1990年中国老年痴呆发病人数约为347.97万人,十年之后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14.85万人,2010年时更是达到了961.55万人之多。我国每年痴呆症新发病例和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3倍。然而,这样高的患病率并没有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47%的看护者认为痴呆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过程,我国目前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就诊率仅为14%,中度痴呆患者就诊率为25%,重度痴呆患者就诊率为34%。这说明公众对痴呆的认识和防治仍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其他慢性疾病对脑健康的危害也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根据测算,2030年中国老年痴呆病人数可能会达到2329万的高峰。毋庸置疑,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关注老年脑健康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国家早已对脑科学研究进行了全局部署。“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也就是我们通称的“中国脑科学计划”,简称“中国脑计划”,于2015年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这一计划是中国为了探索脑科学、推进脑科学研究而推出的顶层战略规划,也是继美国、日本、欧盟等国之后全球又一重大脑科学计划。中国科学家们对此计划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布局建议,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也可以称为认识脑、保护脑、模拟脑。其中,保护脑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探索和治疗脑疾病方面,攻克自闭症、上瘾、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疑难病症。
作为从事脑认知和脑疾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在科研和科普实践过程中,深觉国人对于老年脑健康的重视严重不足,特别是对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远远不够。整个领域的科研工作有时略显仓促,缺乏调理规划,部分研究甚至急功近利。纵观整个行业,科研人员对于疾病的认识略显割裂和局限,整体性工作被强行分割,研究缺乏社会、情感、人文的有机构架和系统、有序的合理布局。此外,关于其他脑健康与脑部疾病科学知识,国民同样存在了解不足、学习不够的情况,更不要提知晓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了。即便是拥有相关的学习需求,国内市面上也没有权威、优质和充足的资料供广大读者参考阅读。鉴于此,我们萌生了为中国国民做一本既具备专业性,又兼顾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脑健康年度报告,从脑健康的方方面面为大家详细地介绍、汇总近一两年全球脑健康的研究成果、进展,以及脑健康在各个层面的内涵、意义及重要性。
于是,在本职工作之余,我们结合十余年的科研发现,和对本行业的专业认知,搜集汇总了大量国内外一手资料,撰写了这本中国首部专门介绍老年脑健康报告的书籍——《中国老年脑健康报告2018》。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脑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全球脑健康的研究概况;让读者警惕脑部疾病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威胁,调整生活方式,对脑部慢性疾病防患于未然;让相关科研和医疗从业者了解各国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拓宽思路,积极探索;让政策的制定者能够更多地关照到国民的脑健康,在资源部署、行业布局和规划上做出更有利于国家老龄化发展的决策,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本书的所有作者均为脑科学一线科研人员,大家在研究之余撰写此书,在此,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他们是王诺、王君、李馨、张俊英、李鹤、陈姚静、卢朋、卫东锋、徐凯、戴向唯、杜超、范佳玲、高淑丹、兰州、李斐琳、李凯达、李玮、毛郝浩、潘珣、陶伍海、王雪、杨财水、杨意如、曾惟伊以及张开顺等人。正因为他们对科研的热爱,对百姓健康的负责态度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注,才成就了本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人生易逝,我们奋斗和享受的时间非常有限。作为拥有道义和良心的科研人员,我们不希望自己短暂的求索道路浪费于无效的研究,腐蚀于功利之心,最终回首时充满迷茫、自责与悔恨。我们期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实验、撰写的每一篇文章、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能为他人、为社会带去福泽与意义。诚然,本书并不能为我们的学术生涯带来什么名利,但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唯有脑的健康,我们才可以在暮年之时尽享自由的时光、亲友的陪伴和一生的智慧,那我们就已经成功了。
本书历时近一年的撰写,让我们更加坚信要在科学研究中秉承“长征精神”,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尽早地收获更多可造福于国家和人类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饱含对事业的热爱,对人性的关照,对信念的执着,这样才能在漫长、清苦的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做出更有意义、更具温度的成果,让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活得开心、优雅、有质量。
张占军
2018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