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胼胝体下扣带回

一、解剖

扣带回(CG)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一个弓状结构,以胼胝体沟为界与胼胝体相隔。它从胼胝体嘴部下方开始,弧形绕过前方到其膝部,再沿着其体部的背侧面向后,最后在其压部后方向腹侧终止。根据扣带回细胞结构的特点,可以分为前、后及后压部三部分;而结合其组织学特点和传入传出纤维投射,可以分为前、中、后及后压部四部分。其中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膝下和膝旁ACC。在解剖操作上定义SCG为ACC的一个亚区,即从胼胝体膝部前缘到嘴部的下方区域。SCG包括Brodmann25区、部分Brodmann24和32区,是位于胼胝体腹侧的扣带回部分。在涉及皮质结构、边缘系统、丘脑和下丘脑以及脑干核团的网络中构建起一个重要的神经节点。Clement Hamani等在他的文章中认为SCG与膝下扣带回(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SCC)同义。同时,他还就SCG的边界做了如下描述:在前后方向上,从胼胝体膝部前方到嘴部后方;在背腹平面上,从胼胝体下部到额叶内侧部最腹侧的脑沟;在内外方向上,从额叶内侧缘到嗅沟向上的投影。

二、定位

Dolors Puigdemont等参照Helen S.Mayberg在 Neuron上发表的文章,将电极植入膝下扣带回白质,并且按照如下方法定位该靶点:在MRI T 2加权像的正中矢状位图像上确认胼胝体膝部下方的扣带回,即膝下扣带回(白色箭头所示),然后从膝下扣带回至AC划线并确定其中点,最后在T 2加权像通过该中点的冠状位图像上计算出Brodmann 25区灰白质过渡区的靶点坐标值(白色圆圈所示)(图5-8)。
图5-8 DBS电极植入膝下扣带回白质矢状位像(A)和冠状位像(B)
CC:胼胝体,g:胼胝体膝部,sgCG:膝下扣带回
Andres M.Lozano等根据MRI冠状位图像上对SCG的可视性进行定位,靶点跨过扣带回整个垂直方向的高度。4触点电极(Medtronic 3387)的最远端触点邻近SCG灰质的腹侧部,中间两触点位于其白质内,最近端触点邻近SCG灰质的背侧部。考虑到不同患者之间内侧前额叶的大小、形状等的解剖变异很大,Clement Hamani等并未依赖以MCP为参照的坐标值,而是参照内部解剖标志而制定出一套新的方法(图5-9):在MRI T 2加权像的正中矢状面上可见膝下扣带回;从AC到胼胝体前部(anterior aspect of the corpus callosum,CCa)的投影构成前后连线(AC-CCa),从胼胝体前下部(inferiorportion of the corpus callosum,CCi)到额叶最底部(Fr)构成背腹连线(CCi-Fr),画出的这两条连线分别与额叶底部平行和垂直;将它们从AC到CCa,从CCi到Fr分别四等分(用25%,50%,75%,100%标记);最后在AC-CCa上选择70%~75%,在CCi-Fr上选择25%~30%的部位,作为SCG灰白质结合部的解剖结构,并保证至少1个电极触点被植入在该区域(白色箭头所示)。
图5-9 参照内部解剖标志的SCG定位方法
A.矢状位像;B.冠状位像
(汪 鑫 王学廉 李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