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因子及免疫学检验
- 崔天盆
- 1847字
- 2020-08-29 08:36:50
第六章 白细胞介素-6
一、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生物学功能。1986年,Hirano等首次从肺结核患者的胸水细胞培养上清分离的可溶性分子,因其能诱导B细胞生长和抗体产生,故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2(B-cell stimulating factor 2,BSF2)。随后其他研究小组分离到此分子,称为干扰素β2(IFN-β2)。最后,研究委员会统一将其定名为IL-6。
IL-6受体是由IL-6受体链(IL-6R、gp80或CD126)和信号转导亚单位gp130(CD130)组成。Kishimoto首次克隆了IL-6R,并发现IL-6R的胞浆结构域很短,不能传递信号,但随后发现gp130能与受体组成复合物,gp130胞浆域很长,可协助传递IL-6的信号。IL-6R胞外域的四个半胱氨酸序列和gp130的WSXWS保守序列组成IL-6结合域,gp130的胞内域有JAK激酶结合位点,通过STAT3传递信号。Hirano等进行更深入研究发现,Gab1和Gab2作为gp130的接头蛋白,介导ERK信号传递,因此,单体gp130与IL-6结合后,活化相应激酶。gp130敲除小鼠(F759小鼠)自发形成类风湿关节炎样关节疾病,而IL-6R抗体被发展成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用于临床。
除了IL-6,其他因子也共享gp130蛋白,如IL-11、LIF、CNTF、OSM、CT-1、CLC/NNT1/BSF3、IL-25和IL-35,这些IL-6家族成员都利用gp130进行转导信号。同时,有些细胞因子还需要第2个传递信号的亚单位如LIFRβ或OSMRβ,传递信号。尽管共享gp130信号分子,IL-6家族成员的功能仅部分重叠。IL-27由IL-27p28和EBI3组成,最近发现是gp130的拮抗剂。
二、白细胞介素-6的信号转导
gp130的胞浆序列中含有两个重要的结构域,称为Box1和Box2。胞浆序列有6个酪氨酸残基,被JAK激酶磷酸化,参与IL-6的信号传导。IL-6与IL-6R结合后,JAK磷酸化IL-6R的酪氨酸残基,形成STAT3的结合位点。结构分析发现,IL-6首先与IL-6R结合,此复合物再与gp130结合,通过gp130胞浆域的YXXQ序列结合被JAK磷酸化的STAT3,磷酸化的STAT3由单体聚合成二聚体,转移至细胞核中,并激活靶基因的转录,其中包括SOCS3(图6-1)。IL-6阴性信号调节,主要调节SOCS3与gp130结合的JAK磷酸化位点,在人体内,Y759是负反馈调节IL-6信号转导的主要因子。然而,在一些细胞中,gp130的第2个酪氨酸残基可被SHP2/Gab/Ras/ERK磷酸化;在小鼠的胃腺癌细胞中,gp130的第2个酪氨酸残基可被pS2/TFF1诱导。
图6-1 IL-6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除了上述通用IL-6信号转导通路,还发现通过NF-κB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转录的通路,称之为“炎性扩增者(inflammation amplifier)”。
三、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调节
Toll样受体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17和TNF-α促进IL-6的大量表达,促进炎症反应发生。IL-6的启动子区有NF-κB结合位点,而NF-κB是促进IL-6表达必需的,此外C/EBPβ、STAT3活化可协同NF-κB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刺激骨骼肌产生IL-6,而产生其他细胞因子。小肠L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可诱导IL-6的表达;忧郁可促进IL-6的表达;此外,在人体中还发现IL-6的时间节律变化,AM 8:00~PM 6:00时间段内最高,而PM 9:00~AM 5:00内最低。
IL-6的转录后调控也调节IL-6的表达水平,如RNA酶zc3h12a,也称为Regnase-1,是Toll样受体诱导基因,可调节IL-6 mRNA的衰减。Zc3h12a基因敲除鼠内,IL-6和IL-12 p40生成增加,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IKK介导的磷酸化影响Regnase-1的稳定,且Regnase-1也可影响自身稳定。Let-7a直接抑制IL-6的表达,IL-6可活化NF-κB,而NF-κB反过来抑制Let-7a水平,促进IL-6产生,研究发现这种正反馈调节在有些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IL-6除了受Zc3h12a和Let-7a调控外,还可被microRNA调节。miR-26也调节IL-6 mRNA,锌指蛋白Zcchc-1有RNA作用基序,而在miR-26的3’加入尿嘧啶,解除miR-26对IL-6 mRNA的抑制作用。研究证实,肝癌细胞中,miR-124可抑制IL-6 mRNA水平。
不同的调控因子也可在翻译水平上调节IL-6的表达,譬如RNA结合蛋白KSRP能促进富AU元件mRNA的降解,也参与翻译沉默。研究发现,KSRP基因敲除细胞,IL-6 mRNA在多聚核糖体重新分布,IL-6生成增加,这种翻译沉默效应依赖IL-6 mRNA的3’非翻译区序列。
四、白细胞介素-6的生物功能
(一)IL-6作为促炎性介质
CD4 +T细胞在急、慢性炎症时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当T淋巴细胞活化后,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谱不同分为不同亚类:Th1、Th2、Th17等。Th17主要产生IL-17,在鼠自身免疫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原刺激未分化初始T细胞,IL-6和TGF-β促进这类细胞表达Rorγt,Rorγt是Th17分化必需的。在体外培养条件下TGF-β和IL-6通过受体gp130的YXXQ保守序列与活化的STAT3,促进Th17分化(图6-2)。缺乏TGF-β,IL-6与IL-21促进初始T细胞分化成滤泡T辅助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通过转录因子Bcl-6,介导T-B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生发中心及高亲和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由于很多细胞均产生IL-6,何种细胞产生IL-6,进而促进Th17和Tfh分化,目前尚未证实。在鼠多发性硬化症模型中,B细胞产生的IL-6在中枢神经持续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在炎症条件下,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IL-6,在炎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图6-2 Th17细胞的分化
(二)IL-6作为抗炎性介质
在一定条件下,IL-6对髓系来源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现为抗炎特性。体外培养髓系来源树突状细胞,先暴露于IL-6环境下,随后给予LPS刺激后,检测MHCⅡ和促炎性介质的表达。结果表明,与野生小鼠相比,IL-6敲除鼠MHCⅡ的表达量明显增高;而失去SOCS3结合位点的gp130突变鼠(F759),IL-6活性增加,而MHCⅡ表达降低。IL-6可降低树突状细胞内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抑制剂和胱抑素C(cystatin C)的表达,从而增加组织蛋白酶S活性,进而促进MHCⅡ降解。同时,延长巨噬细胞内IL-6的作用时间,可模拟IL-10磷酸化STAT3,激活STAT3,产生抗炎效应。在鼠变应性哮喘模型中,也观察到IL-6的抗炎性作用。由于IL-6通过SOCS3抑制TCR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IL-6缺陷鼠肺部变应性炎症更严重,而肺部过表达IL-6可降低这种炎症反应。
除此之外,IL-6还具有其他不同的生物学特性:①诱导B细胞分化;②促进浆细胞瘤和骨髓瘤增生;③诱导IL-2和IL-2受体表达;④诱导单核细胞分化;⑤诱导CTL;⑥增强NK细胞活性;⑦诱导并刺激肝细胞表达急性期反应分子;⑧诱导神经元分化;⑨诱导肾小球膜细胞生长;⑩诱导角质化细胞生长; 抑制细胞凋亡; 支持造血干细胞分化。
五、白细胞介素-6与疾病的关系
(一)IL-6和感染性疾病
慢性病毒感染包括HIV-1感染损害T细胞功能,T细胞产生少量效应细胞因子,导致病毒感染持续发生。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小鼠体内,IL-7通过下调SOCS3,促进病毒清除,这个过程依赖IL-6的产生,但这种清除效应在IL-6敲除鼠体内消失。另一个研究表明,慢性感染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诱导产生的IL-6,促进滤泡T辅助细胞增殖及生发中心形成,进而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
人单纯疱疹病毒8(human herpes virus 8,HHV8),又叫卡波西肉瘤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编码一个类似IL-6的分子,称为病毒IL-6(vIL-6),vIL-6直接结合gp130,在不需要IL-6R的情况下传递信号,因此,HHV8导致疾病如多中心卡斯尔曼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发生。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1954年,Castleman等正式报道一种局限于纵隔的肿瘤样肿块,临床上25%的中心型病例证实伴HHV8感染,少数多中心型可转化为恶性淋巴瘤,然而多数病例追踪结果并未转化为恶性肿瘤。IL-6参与CD的发病过程,CD患者淋巴结生发中心的B淋巴细胞可分泌产生大量的IL-6,同时,IL-6转入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可成功获得类似于CD的病理模型。CD病变组织切除后,随着临床病情的改善,增高的血清IL-6水平也随之下降;有趣的是,这种疾病小鼠与IL-6敲除鼠杂交后,病理表型消失,因此,鼠内源性IL-6是CD发病的致病因素。在弓形虫持续感染神经元导致的慢性脑脊髓炎中,IL-6在其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IL-6与肿瘤
几乎所有的细胞均表达IL-6受体gp130亚单位,而IL-6R则限制性表达,IL-6R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面。正常情况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存在于正常体液中,IL-6可通过sIL-6R和gp130在不表达IL-6R的细胞内传递IL-6信号,称为IL-6反式信号。IL-6作为肿瘤生长信号,在不表达IL-6R的肿瘤细胞表面,通过反式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化疗药物导致DNA损伤,胸腺上皮细胞的DNA损伤反应可产生IL-6,在肿瘤微环境为肿瘤提供生长信号。因此,传统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的同时,促进肿瘤细胞产生IL-6,进而诱导肿瘤生长与增殖。有报道表明,肥胖人群肝癌的致死率增加,有趣的是,荷瘤小鼠高脂肪饮食后,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升高,促进肿瘤生长。
(三)IL-6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IL-6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神经变性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也与免疫细胞和炎性介质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全基因组扫描发现,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STAT3结合位点和gp130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别与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IL-6R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相关。研究发现,IL-6R蛋白Asp358Ala增加循环系统sIL-6R水平,与冠心病相关;体细胞组成性突变导致gp130/STAT3通路活化与良性肝肿瘤——炎性肝腺癌相关。Zucuman-Rossi等报道60%炎性肝腺癌存在gp130基因座相邻突变,导致STAT3非配体依赖活化,并证实gp130突变可导致STAT3活化,引起STAT3二聚体形成,相反,STAT3阴性突变导致高IgE综合征。
总之,IL-6及其信号通路是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同时,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表明,IL-6及其信号通路也是多种炎性疾病的治疗靶点。
(四)IL-6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胰岛素效应细胞如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细胞等对正常数量的胰岛素不能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表现为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其中脂肪细胞的胰岛素低敏感性会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酯水解,从而提高血浆中的自由脂肪酸的含量;而肝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则会降低糖原储备,导致血糖含量升高;肌肉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可降低葡萄糖的吸收。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胰岛素抵抗与多种炎症因子有关。研究发现,IL-8、IL-1、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IL-6等,在胰岛素抵抗人群血浆中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脂肪细胞3T3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证实,IL-6通过STAT3-SOCS3通路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并有可能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五)IL-6与其他疾病
除上述疾病外,IL-6还参与了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呼吸系统衰竭、心血管疾病、脓毒血症等。研究表明,IL-6与机体的老化过程密切相关,如体重减轻、淋巴增殖紊乱、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六、以白细胞介素-6通路作为治疗靶点的药物
通过阻断IL-6及其信号通路的生物制剂已在某些人类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进展。如人源化的抗IL-6R单克隆抗体(tocilizumab,托珠单抗)在多个国家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在日本,人源化的抗IL-6R单克隆抗体还批准用于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和卡斯尔曼病。gp130/Fc融合蛋白被用来阻断IL-6信号通路。
由于JAK-STAT3是IL-6和IL-6R信号传递分子,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试验JAK激酶抑制剂——托法替尼(tofacitinib)用于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还发现托法替尼可治疗银屑病和严重性肠病。STAT3抑制剂——BP-1-102也可能成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崔天盆 陈 超)
参考文献
1.高鹏,毛立群,王越,等.IL-6/IL-6受体与相关临床疾病的研究进展.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10):821-824
2.Takayuki Y,Tomohiro Y. Cytokine Frontiers. Japan:Springer,2014
3.Hirano T,Yasukawa K,Harada H,et al. Complementary DNA for a novel human interleukin(BSF-2)that induces B lymphocytes to produce immunoglobulin. Nature,1986,324(6092):73-76
4.Hirano T. Revisiting the 1986 molecular cloning of interleukin 6.Front Immunol,2014,5:456.doi:10.3389/fimmu. 2014.00456
5.Kawano M,Hirano T,Matsuda T,et al. Autocrine generation and requirement of BSF-2/IL-6 for human multiple myelomas. Nature,1988,332(6159):83-85
6.Kishimoto T,Hirano T.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B lymphocyte response. Annu Rev Immunol,1988,6:485-512.
7.Luo Y,Zheng SG. Hall of Fame amo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interleukin-6 gene and it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mechanisms. Front Immunol,2016,7:604
8.Morieri ML,Passaro A,Zuliani G. Interleukin-6 “trans-signaling” and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the important role of soluble gp130.Mediators Inflamm,2017,2017:1396398
9.Taga T,Kawanishi Y,Hardy RR,et al. Receptors for B cell stimulatory factor 2.quantitation,specificity,distribution,and regulation of their expression. J Exp Med,1987,166(4):967-981
10.Taga T,Hibi M,Hirata Y,et al. Interleukin-6 triggers the association of its receptor with a possible signal transducer,gp130.Cell,1989,58(3):573-581
11.Yasukawa K,Hirano T,Watanabe Y,et al.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human B cell stimulatory factor-2(BSF-2/IL-6)gene. EMBO J,1987,6(10):2939-2945
12.Yasukawa H,Ohishi M,Mori H,et al. IL-6 induces an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absence of SOCS3 in macrophages. Nat Immunol,2003,4(6):5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