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

第一节 高血压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高血压是有其遗传背景的,高血压患者一级亲属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倍,高血压的家族聚集性提示血压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的遗传学机制复杂,是由多个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使血压的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我国人群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可解释群体中血压变异的30%~46%[3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连锁及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发现了至少150个原发性高血压以及血压变异相关的易感基因,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皮素、利钠肽、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离子通道等[32-36]

2009—2011年,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协作,也独立鉴定了6个血压相关的易感基因或区域。2015年发表的中国人群大规模的、多阶段的高血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在1.1万例个体中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又在7万例样本中进行重复验证,识别了19个与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发生相关的易感基因。其中新发现4个遗传易感区域或基因(CACNA1D、CYP21A2、HLA-B和MED13L),并在SLC4A7区域发现中国人群特异的易感位点rs820430;且证实了14个既往国外报道的遗传易感位点与中国人群血压和高血压相关[37]。对这19个遗传变异位点进行危险计分,发现随着遗传危险计分的增加,收缩压(P=4.73×10-67)和舒张压(P=2.03×10-69)水平显著增加[37]。在中国及欧美人群中均发现GUCY1A3基因变异与血压相关。GUCY1A3基因编码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是NO-cGMP通路中的关键酶,sGC激活剂治疗肺动脉高压等心肺疾病已经进行临床试验。GWAS研究为sGC激活剂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影响血压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中钠、钾的摄入,而不同个体对于膳食钠盐、钾盐摄入量改变的血压反应性不同,分别称为血压盐敏感性和钾敏感性。研究显示,血压对钠、钾的盐敏感性也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盐敏感性研究遗传流行病学协作网络研究(GenSalt)利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进行膳食低盐(氯化钠)、高盐和高盐补钾干预实验,选择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皮素、离子通道等通路的30多个基因进行遗传机制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关联基因,如: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盐皮质激素受体、内皮素1等与血压盐敏感和/或钾敏感关联[38-39]。此外,GenSalt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了PRMT6、CDCA7、PIBF1、ARL4C、IRAK1BP1、SALL1、TRPM8和FBXL13等8个新的血压盐敏感、钾敏感易感基因或区域,为研究膳食钠、钾调节血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合7.5年的随访观察显示,随着个体携带遗传风险计分增加,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也增加。按照遗传风险计分将随访人群分为4组,与最低一组相比,其他三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1.24、1.55和1.92倍[40]。我国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见表1-2-1。

表1-2-1 我国高血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