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病毒性脑炎
(一)疾病概述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大多呈良性过程。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属DNA病毒。成人病例90%系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以口、眼、脑的感染为主。6%~15%的Ⅱ型疱疹病毒主要感染性器官,生殖器感染或新生儿于产道内受感染,经血行传播而致脑炎。
【临床表现】
一般为急性起病,无季节性,无地区性,可见于任何年龄。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史,有脑实质损害症状,精神异常,发热,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包括抗病毒的病因治疗;针对高热、抽搐、精神错乱、颅内压增高等对症治疗及全身治疗。
(二)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指导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
2.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1.5~2g/(kg·d)、高热量(>1200kcal/d)、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荤素搭配。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3.用药指导
(1)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注意观察有无皮疹、谵妄、血尿等症状。
(2)肾上腺皮质激素: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上腹部不适、反酸、胃溃疡、满月脸、血压升高等。
4.家庭护理指导
(1)高热患者可行物理降温(如使用冰袋)和适当的药物降温(如新癀片等)。
(2)头痛时,可给予口服止痛药,如布洛芬。
(3)抽搐时,须解开衣领与腰带,可按压人中穴缓解抽搐,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避免外伤。
(4)环境要通风,保持呼吸道顺畅,避免引起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5.复诊指导
如出现高热、惊厥或意识障碍,应及时就诊。
二、结核性脑膜炎
(一)疾病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核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
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慢性病程。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体重减轻,通常持续1~2周。4~8周出现脑实质的损害症状。体检常见颈项强直、Kernig征和意识模糊等。脑脊液检查示颅内压增高,淋巴细胞增多及糖含量减少。脑脊液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是早期、合理、联合和系统的抗结核治疗。
(二)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指导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
2.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荤素搭配。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3.用药指导
注意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异烟肼不良反应为末梢神经炎、肝损害等,利福平不良反应为肝毒性、过敏反应,吡嗪酰胺不良反应为肝损害、关节酸痛、血尿酸增加等。应按时服用抗结核、皮质类固醇等药物。链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耳毒性、肾毒性,乙胺丁醇主要不良反应有视神经损害、末梢神经炎、过敏反应等,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4.家庭护理指导
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适度活动,增强体质,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
5.复诊指导
根据医嘱定时门诊复诊,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加重、意识障碍、高热等,应及时就诊。
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一)疾病概述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病情重,病死率高。
【病因】
新型隐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菌,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致病。新型隐球菌感染可单独发生,更常见于全身性免疫缺陷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最初感染皮肤和黏膜,经上呼吸道侵入体内。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有不规则的低热或间歇性头痛,后变为持续性并进行性加重;免疫力低下者可急性发病,发热、头痛、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的症状。有明显的颈项强直和Kernig征,少数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和癫痫发作。
【治疗原则】
抗真菌治疗和对症、全身支持治疗。
(二)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指导
早期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恢复期根据病情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指导
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3.用药指导
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为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氟康唑不良反应为恶心、腹痛、腹泻、皮疹等,应注意观察。
4.心理指导
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5.家庭护理指导
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防止压疮发生;留置尿管患者每天给予会阴清洗,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
6.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鸽子等鸟类是新型隐球菌传播的中间宿主,鸽子饲养者的新型隐球菌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避免接触则可减少感染机会。
7.复诊指导
住院患者出院后半个月门诊复诊,随访6个月~1年,定期行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

(那娜 陈霞霞 高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