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腧穴注射疗法
腧穴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腧穴注射法是在针刺疗法和西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本法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证广、作用迅速等优点,因此其临床应用逐年增多。
图3 腧穴注射器具图
图4 腧穴注射操作图
腧穴注射疗法的作用是由药物沿经脉系统直达病所,因而更能发挥穴位和药物的治疗作用。
腧穴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1.中草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等。
表1 常用中草药制剂表
续表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 1、维生素B 6、维生素B 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钙注射液等。
表2 常用维生素类
续表
3.其他常用药物
5%~1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硫酸阿托品、盐酸普鲁卡因、氯丙嗪等。
表3 其他常用药物表
续表
【操作】
1.工具的准备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或一次性注射器。根据使用药物和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等。
2.指导体位
穴位注射一般不受体位限制,以便于取穴为原则。对老年人、小孩、身体过分虚弱以及精神紧张的患者,以卧位为宜。
3.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取穴。
(2)根据穴位注射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腧穴,如肺俞、心俞、肝俞、胃俞等;胸腹部的募穴,如中脘、巨阙、天枢,期门等;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待定穴位及一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反应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
4.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不同部位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一般使用中等速度推入药物;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物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将药物快速推入。如果注射药物较多时,可以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渐退后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或将注射器变换不同的方向进行腧穴注射。
5.注射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
6.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药物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7.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
【适应证】
腧穴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如:
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周炎、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关节扭挫伤等。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衰弱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
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2.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某些中草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要注意。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要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若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发热、疼痛;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有触电样的感觉,应及时退针,更不可盲目地反复提插。
6.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体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7. 对下腹部腧穴,在治疗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8.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9.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做腧穴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10.病程较长者,腧穴最好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