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之消渴病。消渴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1]。《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不断进展。《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

一、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阴亏损,阴虚火旺,灼伤津液,而致消渴。如《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外台秘要·消渴方》说:“饮啖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指出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灼伤肺胃阴津,发为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说明五志过极,郁热伤津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4.劳欲过度
房劳不节,损伤肾精,虚火内生,灼伤津液,发为消渴。《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室不节,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5.血瘀
血瘀是消渴病发病的因素之一。《血证论·发渴》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同时,血瘀是消渴病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本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导致瘀血。反过来,又加重消渴病的进程。

二、类证鉴别

临床上常与口渴症、瘿病相鉴别。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三、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2007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2]指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 “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3],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4]
1.主证
(1)肝胃郁热证:
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胃肠实热证:
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3)脾虚胃热证:
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4)上热下寒证:
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5)阴虚火旺证:
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6)气阴两虚证:
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7)阴阳两虚证:
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混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1)瘀证:
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黯,舌质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2)痰证:
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3)湿证:
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4)浊证:
腹部肥胖,实验室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

四、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4]
1.主证
(1)肝胃郁热证:
开郁清热。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中成药可选用大柴胡颗粒。
(2)胃肠实热证:
通腑泄热。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等。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胃丸。
(3)脾虚胃热证: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甘草等。中成药可选用麻仁润肠丸等。
(4)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干姜、川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中成药可选用乌梅丸。
(5)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萸肉、牡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黄等。中成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
(6)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山茱萸等。中成药可选用十味玉泉丸、渴乐宁等。
(7)阴阳两虚证:
阴阳双补。偏阴虚,左归丸加减;偏阳虚,右归丸加减。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2.兼证
(1)瘀证:
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中成药可选用糖脉康颗粒、木丹颗粒等。
(2)痰证:
行气化痰。二陈汤加减。偏痰热者,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中成药可选用二陈丸等。
(3)湿证:
健脾燥湿。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白茅根等。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
(4)浊证:
消膏降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神曲、山楂、威灵仙等。中成药可选用加味保和丸等。
(二)并发症用药加减
糖尿病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精神病变等。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胃轻瘫、神经源性膀胱等;血管病变又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其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均属于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足属于大血管病变。以上并发症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三)现代医学对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现代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如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皂苷、黄酮类成分,具有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功效;黄连提取物黄连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还有天花粉、人参等多种中药均具有确切的降糖疗效。
(四)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
1.施今墨善用药对治疗糖尿病 [5]
(1)玄参配苍术:
病机属于脾失健运,郁火内蕴。治法着眼于恢复中焦脾胃升降。苍术,味苦、辛,性温,入脾、胃经,芳香醒脾化湿。施今墨认为本品有“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效。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胃热、降胃浊的功效。消渴之初,其本乃气、血、津液不归正化,或停滞为痰、为瘀,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化充足,苍术配玄参,正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施今墨以苍术配玄参恢复脾胃气机功能。
(2)黄芪配山药:
病机属于脾肾不足,中气不升,固摄失权,精微下泄。其治法着眼于益脾固肾,施今墨多用于尿糖严重的患者。黄芪,味甘,性平微温,入肺、脾、肾、三焦经,生黄芪具有生发之性,用于治疗中气下陷。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胃经,具有补脾胃、补肾固精的功效。消渴伤中,中气不足,下焦元气不固,致使尿糖增多。施今墨用此对药,尿糖减少或消失。
(3)葛根配丹参:
病机为气阴两伤,气滞血瘀;补益气血阴阳治本,辅以活血化瘀治标。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脾、胃经,升发清阳,治疗消渴病之口干。丹参,味苦、辛,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经,性平,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消渴病久,产生瘀血,用于糖尿病伴有瘀血阻滞者。
2.祝谌予治疗糖尿病 [6]
糖尿病在临床当中可分为阴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及血瘀等证型,但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症见少气乏力,自汗口干,常用四对药,除上述3对外,加生地配熟地。阴虚型,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自拟方药木香、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益母草。加减: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渴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30g以解渴;多食,加生熟地各30g、玉竹15g;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痛,加鸡血藤、桑寄生;足跟疼,加青黛、木瓜;血压高,加夏枯草。
(五)膏方调理糖尿病
膏方是中医学五大剂型(汤、散、膏、丹、丸)之一,属于内服膏剂,多有滋补效果,多用于慢性病的防治。由于慢性病多病情复杂,非单一证型可涵盖,其辨证论治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基本证候,临床中可以两种、甚至多种证型兼夹。故膏方用药的药味较多,常常一副膏方二十几味甚至几十味药物。务必根据个体差异,辨病辨证后配方,一人一方,量体用药。
1.基本证候辨证论治
(1)气虚证
症状: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山药、炙甘草、五味子等。
(2)血虚证
症状:面色无华,目涩且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脉细弱。
用药:当归、熟地黄、川芎、黄芪、白芍、阿胶、枸杞、何首乌等。
(3)阴虚证
症状:形体瘦弱,头晕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或有遗精,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虚烦不寐,阳盛梦遗,口干咽痛,小便黄,大便秘,舌红少苔,脉细。
用药:麦冬、沙参、龟甲、枸杞、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百合、石斛、鳖甲胶、龟甲胶、山茱萸、白芍药等。
(4)阳虚证
症状: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夏日仍厚衣重裘,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无力或脉微等。
用药:鹿角胶、鹿茸、杜仲、蛤蚧、核桃仁、附子、肉桂、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续断、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仙茅等。
2.注意事项
(1)顾护胃气。在开膏方之前一般要用 “开路方”,即服几剂中药汤药,观察服用反应,同时调护脾胃。
(2)膏方中多应用饴糖、蜂蜜等药物,但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这类膏方,可换用木糖醇、阿斯巴甜等甜味剂来矫正口味。但是因其是化学合成品,用量不宜过多。

五、非药物治疗

1.饮食治疗
膳食与药膳调配,尽可能基于中医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合理计算每日总热量,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注意:糖尿病患者加餐,是指在总热量不变的基础上分餐,即少食多餐,而不是额外增加能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要严格控制。
2.运动治疗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持之以恒;视网膜病变患者,不举重、不潜水、头不低于腰;注意足部护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检查足部有无异常;运动量较大时需额外补充食物或调整药物,避免发生低血糖。
以上两点详见糖尿病监测、膳食及运动篇章。
3.针灸疗法 [4]
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等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证:
鱼际、太渊、心俞、肺俞、脾俞、玉液、金津、承浆。
(2)气阴两虚证:
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3)阴阳两虚证:
太溪、太冲、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关元。
4.气功疗法
可根据病情选择八段锦、五禽戏、丹田呼吸法等。可配合中医心理治疗、中医音乐治疗等。

六、护 理

糖尿病到目前为止,仍是终身疾病,自我血糖管理非常重要,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糖尿病的日常护理也十分重要,包括日常降糖药物的使用、胰岛素的使用和糖尿病不同并发症的相应护理,内容繁多,将在本书第三部分专篇进行论述。

(苗桂珍 陈子泮)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
[2]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5]李智,齐铮.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J].北京中医药,2012,31(1):28-29.
[6]朱世增.祝谌予论糖尿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