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支气管哮喘(非危重)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哮喘(非危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及《临床诊疗指南 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

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 12%,且FEV1增加绝对值> 200ml);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③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日,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 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 1/2]× 100%}> 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选择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D-二聚体、脑钠肽、心肌酶谱、出凝血检查。

(4)动脉血气分析。

(5)痰细胞学检查(细胞分类,找瘤细胞),痰涂片细菌检查(普通、抗酸、真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6)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7)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

心电及脉氧监测、胸部CT、鼻窦CT、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测定、呼出气NO测定、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血细菌培养、病原学检查(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病毒)、自身免疫抗体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

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合并症及其他对症治疗,如祛痰治疗、心功能不全、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2.按需使用缓解药物

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短效茶碱等。

3.选择适当控制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糖皮质激素剂量的药物等。

4.抗过敏药

根据病情选用。

5.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

6.确定有感染或很可能有感染时,可应用抗感染药物。

7.并发气胸的外科治疗等。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肺功能较前恢复(PEF或FEV1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 70%)。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需特殊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特殊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诊疗过程中发现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随时退出本路径。

二、支气管哮喘(非危重)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