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风雨经方路,万里中医缘

余相识温兴韬君,是在2010年南京全国经方会议上。6年过去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温君当时的生动演讲。那是在会议期间李小荣老师主持的交流会上,有十来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方医生参加演讲。每个人都以鲜活真实的病例佐证方证相对应的科学性。轮到温君发言时,他介绍了厚朴七物汤的临床具体应用。他说:“曾有一心脏病患者,时常心悸、气上冲胸,屡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有效但未能根治。一次发现其有‘腹满饮食如故’的症状,投厚朴七物汤诸证豁然。后来以此方治疗有类似方证的疑难杂病颇多,且疗效确切。厚朴七物汤证的着眼点在于‘腹满饮食如故’六个字。此方对心脏病,伴腹胀、气上冲胸有很好的疗效;对心脏病伴胸闷喘促不得卧,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此方也可运用于慢性结肠炎,大便差的病患。”短短的几句话,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对于加深理解厚朴七物汤证以及临床应用增添了新的内容。
温君走上经方之路并不平坦,多年来一直徘徊在成败是非的摸索之中。虽然“学习很用功”,然而“用之于临床却得失参半。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于是“困惑有增无减”。1995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聆听了黄煌老师的一次讲座,大有振聋发聩,茅塞顿开之感。温君用“脱胎换骨”四个字来比喻自己经过黄煌老师的点拨以后所引起的颠覆性变化。温君的自叙情真意切,余读过之后在心中引起共鸣,又一次感受到自己当年屏住呼吸阅读《陆氏论医集》时所获得的当头棒喝的阵痛。
温君卓然不群,多年来投身于《伤寒论》的临床研究。在繁忙的行政、临床之余,还能伏案读书,笔耕不辍,实属不易。对于温君来说,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他能够把《伤寒论》当作病案来分析,同时把每一个临床病案当作《伤寒论》来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方证药证这个核心问题是温君研究的入手点。他在“方证药证是经方不变的灵魂”中说:“值得重视的是仲景的方证,不仅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而且具有优先性。即在一个复杂的病症之中,有多重症状同时出现,而其中仲景所概括的方证往往是最需要优先解决的。因此,熟练准确掌握仲景方证内容,在临床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能排除次要症状的干扰,从中发现关键方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根本措施。”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在这里温君已经触及一个极为重要的,必须深入展开研究的概念—面对复杂病症中多重症状出现时,如何抓住方证的特异性症状。经方医学的方证辨证,就是要抓住方证的特异性症状。特别是在复杂病症之中,呈现多重症状的交错重叠,而其中方证的特异性症状需要优先解决。而方证状态外的非特异性症状,要以“九方皋相马”的方法,作为“牝牡骊黄”有意识地加以忽视与遗忘。
中医学的诊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疾病总论,一种是疾病分论,它们都出自于《伤寒杂病论》。我们所熟悉的医籍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温病条辨》,到现代中医各科教材,都是研究各种独立疾病的治疗方法,它们都属于《金匮要略》的疾病分论。近2000年来疾病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主流。然而被称之为疾病总论的《伤寒论》的诊治方法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而唏嘘不已的疑案。温君的《步入〈伤寒论〉之门》就从这个“天问”开篇,真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温君在“如何认识学习伤寒论”一文中说:“为什么这样一个‘至平至易’且疗效卓著的无上法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呢?各种原委耐人寻味。”只要你耐心地读完这本《步入〈伤寒论〉之门》,其中的缘由就会豁然开朗。
近10年来温君对经方的理解更加深化,实践应用更是得心应手,临床疗效也日臻完善。特别是他对方证药证的独到认识,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当你读完温君“漫话桂枝汤”一文时,就会体悟到被人们赞誉为“温桂枝”的博学与专精。
温君在书中把自己从医20多年的临床甘苦与把握经方奥秘的绝招全盘托出。其中有私下沉思时所掌握的真知灼见,有为什么重视症状、体征的原始形态的缘由,以及诊治时如何在一组症候群中区别症状之间的原始差异等内容。温君把多角度的思考与实践运用巧妙地融入文章之中,使全书异彩纷呈而引人入胜。
今喜闻此书即将付梓,欣慰不已,命笔为序。也期待喜爱经方医学的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好书。
娄绍昆
2017年金秋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