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脊柱感染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都经常遇到的疾病。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对其有各自的理解和认识。但脊柱感染,尤其是脊柱术后感染,早期表现无特异性,进展后则严重而难以处理。如何根据早期无特异性的检查和表现,尽快确定病原体和有效的药物是成功的关键。而这需要理清感染发展和治愈中众多因素的逻辑关系,以及清晰的诊疗流程。
本书旨在阐明脊柱感染及术后感染的诊疗流程,获得病原学诊断的方法和有效抗生素判断的标准。全书中从基础知识到病例应用,都围绕这两项展开。
脊柱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是治疗者最期望得到的结果。尤其是在脊柱术后感染中,这种期望更加迫切。但是,对于原发性脊柱感染和脊柱术后感染,诊治流程是不相同的。
原发性脊柱感染有各种影像学、实验室化验及病原学检查,但单靠其中一种检查方案常难以确诊:同一种致病菌感染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可多种多样,且不同时期其影像学变化也不一样;血沉、CRP和血常规等特异性较低,常常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及肿瘤等影响;血培养及穿刺活检术等检查方法阳性率低并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因此,对于脊柱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案以增加其确诊率。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在90%以上,应当作为筛查的方法应用于所有怀疑脊柱感染的病例中。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开始逐渐在临床中应用,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在80%左右。穿刺活检术是获得病原体的有效方法,于病变部位直接切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病理学诊断、脱落细胞学诊断、革兰染色等。
如果难以取得病原体,则需要进行抗生素诊断性用药流程,其目的在于获得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利用抗菌谱较窄的抗生素进行诊断性用药,根据用药后患者血沉、CRP、血常规、体温、症状等的改善情况判断其疗效,进而最终得出致病菌的敏感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时,血沉、CRP等指标往往在用药3~4次后下降一半左右。否则,抗生素应当视为无效。
脊柱术后感染是棘手而严重的并发症。不同于原发性脊柱感染,脊柱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早期发现感染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是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关键,能否把握这个时机将导致不同的临床结果。
反映早期感染最敏感的血液学指标是血沉和CRP,而CRP更加敏感。术后3天以后CRP不降或再次出现升高,是感染的高度敏感指标。术后引流液的实验室检查非常有价值,如果细胞计数超过10000个/μl以上,细胞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超过90%),应考虑感染的可能。在拔管以后,则须依赖于经皮穿刺抽液/活检术。对于怀疑脊柱术后感染的患者须常规行穿刺检查。
而在脊柱术后感染发生后,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仍有部分无法取得病原菌和敏感药物,此时需要诊断性用药。同原发感染不同,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糖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β溶血性链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因此,诊断性用药首先应用万古霉素。有效性判断主要依赖于CRP及血沉,用药1~2天复查CRP和血沉能下降1/3~1/2。
本书的编写是建立在作者对脊柱感染和脊柱术后感染多年研究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了基本的诊疗流程,以及如何应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逻辑点:获得病原学诊断和有效抗生素的判断。希望本书能对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有所帮助。本书的编写在仓促之中,仍有诸多不足,需要完善,希望广大同仁指正。
孙建民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