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临床规范
- 丁小强
- 12字
- 2020-08-28 12:31:43
第四章 CRRT溶质和水清除原理
1 溶质清除的原理
1.1 扩散
(1)定义:
当两种溶液通过半透膜相隔时,溶质依靠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此现象称为扩散(diffusion)。溶质的扩散转运动力来自溶质分子或微粒自身的不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是清除小分子溶质的主要机制。扩散过程遵守物理学Fick定律,但与单纯的化学溶液相比,实际血液透析中溶质扩散清除的影响因素更多。
(2)溶质清除的影响因素:
扩散清除溶质的影响因素包括:
1)透析膜的面积、孔径、孔隙率(孔隙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率)和厚度:
溶质清除与前三者呈正相关,与后者呈负相关。
2)溶质的分子量:
分子量越小,溶质跨膜转运越容易。
3)透析膜两侧的溶质浓度梯度:
与溶质清除呈正相关。
4)血流量和透析液流量:
在一定范围内,血流量和透析液流量与溶质清除呈正相关(图4-1)。透析液流量多为500ml/min,当透析液流量升高到800ml/min,溶质清除增加10%左右。
5)透析液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透析液温度与溶质清除呈正相关。透析液的温度一般设置在35~37℃,需根据患者的体温和病情进行调整,如高热、低血压患者应适当调低透析液温度。
6)溶质的蛋白结合率:
与溶质清除呈负相关。蛋白结合率>90%的物质很难被透析清除。
图4-1 低通量血液透析时血流量与溶质清除的关系
(3)溶质清除计算公式:
其中,Jx为扩散通量,D为溶质的扩散系数(m 2/s),T为溶质温度,A为透析膜面积,dc为溶质梯度,dx为透析膜的厚度。
1.2 对流
(1)定义:
对流(convection)指随溶液移动而产生的溶质转运,动力为膜两侧的静水压差,后者即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当溶质分子直径等于或小于半透膜(滤过膜、透析膜)小孔直径的一半时,对流清除溶质不受分子量及浓度梯度的影响。对流是清除中、大分子溶质的主要机制(图4-2)。
(2)溶质清除的影响因素:
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时,对流清除溶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跨膜压和超滤率:与溶质清除呈正相关。
2)溶质浓度:溶质清除与血液中溶质浓度呈正相关,但与血液-透析液的浓度梯度无关。
3)滤过膜或透析膜的面积、孔径和孔隙率等:与对流溶质清除呈正相关。
4)滤过膜的表面电荷:血液中的许多蛋白质的分子尺寸大于滤过膜的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血液滤过,在滤过膜的表面就会形成所谓次级膜,这种现象称为膜的极化。极化现象除了与孔的大小、结构有关外,主要与膜的荷电性有关,负电荷膜与蛋白作用较小,不易产生极化。次级膜明显增加膜的溶质对流阻力,对流速度显著下降。
图4-2 扩散和对流原理
(3)公式
其中,J X为对流通量,J F为超滤通量 [ml/(h·m 2)],C P为溶质血浆浓度,σ为阻力系数,SC为筛选系数(sieving coefficient),TMP为跨膜压(mmHg),K F为渗透系数[ml/(h·mmHg·m 2)]。
1.3 吸附
吸附(adsorption)指透析膜依靠电荷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或生物亲和力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吸附蛋白质、毒物及药物等。吸附为血液灌流的主要机制,但HD、HF、HDF时均有少量吸附,吸附量及吸附溶质的种类主要与膜材料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