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 王育琴 迟春花 赵光斌
- 1805字
- 2020-08-28 13:28:53
第一节 概念
临床药剂学(Clinical Pharmaceutics)是以临床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等与临床药物治疗学紧密联系的药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搜集并提供特定患者所需药品的情报信息(药效、毒性等);临床用新的制剂和处方的研究;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剂量的临床监控;药物配伍变化及相互作用的研究等。临床药剂学的出现可使药学工作者将药剂学的理论应用到药物使用中,直接参与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活动,有利于提高基层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根据药物的使用目的和药物作用的性质不同,可制备成适宜的不同剂型。不同剂型的给药方式不同,其结果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也可能不同。 药物剂型(dosage form)是为适应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是药物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将药物输送到体内发挥疗效,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可以制备多种剂型,虽然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在临床应用药物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合理的剂型与给药方式。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如阿莫西林片、胰岛素注射剂、红霉素眼膏剂等。
药物剂型的选择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人体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十余个,如口腔、舌下、胃肠道、直肠、阴道、尿道、耳道、鼻腔、咽喉、支气管、肺部、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动脉、皮肤、眼等。例如,眼黏膜给药途径以液体、半固体剂型最为方便;直肠给药应选择栓剂;口服给药可以选择多种剂型,如溶液剂、片剂、胶囊剂、乳剂、混悬剂等;皮肤给药多用软膏剂、贴剂、液体制剂;注射给药必须选择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适宜的药物剂型可以发挥出良好的药效,在临床应用中,剂型的重要性包括:
1.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多数药物改变剂型后作用的性质不变,但也有些药物能改变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剂型用做泻下药,但5%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具有镇静、镇痉的作用。
2.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例如,注射剂、吸入气雾剂等,起效快,常用于急救;丸剂、缓控释制剂、植入剂等作用缓慢持久,属长效制剂。
3.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不良反应,氨茶碱治疗哮喘病效果很好,但有引起心跳加快的不良反应,若制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缓、控释制剂能保持血药浓度平稳,避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4.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含微粒结构的静脉注射剂,如脂质体、微球、微囊等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系统后,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使药物浓集于肝、脾等器官,从而起到肝、脾的被动靶向作用。
另外,针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选择合适的剂型,并指导其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案例】
患儿,女,6岁,因“癫痫”就诊。医师开具“丙戊酸钠片(缓释)400mg,qd 7A;200mg,qd 7P及苯巴比妥片37.5mg,qd 9A;37.5mg,qd 9P”。药师在调配处方时认为丙戊酸钠缓释片不能拆分使用,建议医师换用丙戊酸钠口服溶液。
分析:丙戊酸钠缓释片规格为500mg/片,本例患儿单次服用剂量为400mg、200mg,须分割药片。分割缓释片一方面破坏了其原本的结构,可能造成药物突释引起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片剂分割使用难以保证其剂量准确性,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稳定血药浓度,因此,选用丙戊酸钠口服溶液应更合适。
用药差错预防要点:
1.选择适宜拆分的剂型 市场上的药品规格有限,难以满足从新生儿到青春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需求,因此药品分剂量使用在儿科十分常见。但并非所有剂型都适宜拆分剂量,当需要分剂量使用时,处方医师要考虑到药品的剂型是否适宜拆分,如控释、缓释制剂不适宜拆分;薄膜衣片或糖衣片硬度一般较大不易掰开,且掰开后会影响口感或稳定性;肠溶片掰开后在胃内释放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不良反应;而有些药物由于其自身性质也不宜拆分使用,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环孢素等药物,若分剂量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因此,应尽可能选择方便剂量拆分的液体制剂、颗粒剂、刻痕片等剂型。
2.指导患儿监护人拆分药物 在儿科临床中,常需要将1片药分为1/8片、1/4片、2/3片等,给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服用,此时医生和药师有责任且必须让患儿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理解几分之几的准确意义,指导其正确拆分药物,以避免有的家长将1/3片看作3片给患儿服用,而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