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刘雪松
- 3231字
- 2020-08-28 13:32:31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前线的英国伤病士兵的死亡率从42%以上下降到2.2%,这充分说明了有效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对危重伤病员的救护成功起重要的作用。1863年,南丁格尔还提出在手术室旁建立术后恢复病房的设想,这间“术后恢复病房”便是现代“监护病房”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初,北欧暴发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M.Cara教授组建了一个紧急救护系统,将患者集中并辅以 “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监护和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现代监护仪器设备(如:心电示波、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的应用,监测与治疗技术的更新,促进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建立。随着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急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以美、德、法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开始组建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方针,讨论了急救车必要的装备内容、国际上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交流了急救经验等。与之呼应,急危重症护理学也发展迅速,急诊护士和危重症护士学会相继成立,培养了大量的专科护士人才。
我国现代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并形成学科的发展过程。早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抢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和护理;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术后复苏室,待患者清醒后再转入病房;没有专门的急诊,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20世纪70年代末,心脏手术的开展推动了心脏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随后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相继成立。1980—1983年,原卫生部先后颁布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等文件,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也先后成立了急诊科。1989年,原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条件之一,明确了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在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华护理学会、各省市急诊护理工作委员会与危重病监护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专科培训和学术活动,各学校也开设了“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课程,培养了大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特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与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与成长,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变化,涵义也得到了极大拓展。除了包括急危重症医学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外,还包括护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部分相关内容,此外,还涉及与其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如心理学、伦理学。这些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必然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发展,使其既有学科独立性,又具有跨学科综合性,是跨学科协同性教学实施的最佳科目之一。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急危重症护理学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之前的救护,包括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等,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反映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和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救治和救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
(二)急诊科救护
急诊科救护是指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收到各种急诊伤病员,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变化,对患者做出出院、留院观察、立即手术、收住专科病房或收住ICU的决定。急诊科救护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中间环节。急诊科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最终救治效果,是医院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和急救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三)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各种先进的急救设备和监测仪器在ICU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的全面监护和治疗。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监测与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第三个环节。ICU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医院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越来越多的医院都相继设置了ICU。
(四)灾难救护
灾难指自然或人为的严重破坏带来的重大伤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造成的大量伤病员,需要动用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它既是社会的一项任务,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五)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如何建立、充实和完善EMSS。通过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有限医疗资源,使EMSS组织结构严密、行动迅速,能把有效的救治快速地提供给急、危、重症患者。
(六)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工作
合格的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应具备多层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及时果断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为满足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不断进行培训,必须加强急危重症护理科学研究工作,使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科研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促进急危重症护理事业的发展。
四、急危重症护士的资质要求
(一)急危重症护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同时要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其他医务人员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抢救患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扎实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具有扎实的急危重症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各种基本技能和急救专科技术,准确操作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熟悉各种急救用药的药理作用、给药方式与剂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要求知好学,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勇于创新,培养科研能力。
3.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突发性、紧急性和风险性,要求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必须锻炼身体,做到身心健康,才能胜任急救工作;另外,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心理状态,善于人际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与医生和患者及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
(二)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很多发达国家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已实行资质认证制度,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专科护士。我国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资质认证尚处在尝试阶段,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2006年在上海市护理学会的组织下,上海市开始进行急诊及危重症护士认证工作,对全上海各级医院在急诊科或ICU工作2年以上的注册护士,分期、分批进行包括最新专科理论学习、医院实训基地临床实践在内的培训,考核合格发放适任证书。安徽省立医院也在2006年建立了第一个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现在北京等地已相继开展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急救专科护士数量不断上升。
相关链接 国外急救护士的资质认证
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包括:①具有护理学士学位;②取得注册护士资格;③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④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
日本在1995年正式开始进行急诊护理专家的资质认证,认证条件有:①临床工作5年以上;②急危重症护理领域工作3年以上;③护理系毕业,且取得急危重症护理领域所规定的学分。
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对急救和危重症护士的资质认证也有各自的要求,待遇也优于普通护士。
大多数国家还要求每5年必须重新进行1次资格审查,审查条件包括:实践(工作)时间、科研成绩、专科新知识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