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芦桂芝 韩斌如
- 4801字
- 2020-08-28 13:56:33
第二节 肠内营养
案例9-1
男性,80岁,胃大部切除术后5日,禁食,血清白蛋白27g/L,经空肠造瘘予以肠内营养支持(50ml/d),肠内营养支持的第2日,病人主诉在营养液输注期间腹部不适,24小时排便6次,且大便不成形。体检:T 37.4℃;P 92次/分;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粪便隐血试验阴性,大便常规检查阴性。
思考:
1.该病人出现了何种并发症?
2.在肠内营养期间导致上述并发症的相关原因是什么?
3.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如何预防上述并发症?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胃肠道包括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营养素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①营养物质经肠道和门静脉吸收,能很好地被机体利用,整个过程符合人体营养生理;②可以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保护肠道屏障功能;③无严重代谢并发症,安全、经济。因此,凡胃肠功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选肠内营养。
【适应证】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且胃肠道有功能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以考虑进行肠内营养支持。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厌食症(持续性厌食)、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昏迷。②胃肠道疾病:炎性肠管疾病如腹泻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食管、胃及肠道持续性不通畅或半阻塞,如食管损伤无法吞咽、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胃次全切术后;消化道瘘或从瘘中丢失大量营养物质;胰腺疾病。③胃肠外疾病:术前/术后营养治疗;口腔疾病、咽喉部手术;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烧伤/创伤恢复期或高分解状态。
【禁忌证】
①胃肠完全阻塞的病人;②胃肠上部瘘或慢速滴入也会使漏出增加;③严重腹泻或持续不断呕吐者,其中包括昏迷而又严重呕吐者;④明显的肺部疾病可能因饲管致窒息病人;⑤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相关链接
肠内营养的优点
肠内营养的应用已具有很悠久的历史。胃肠内营养符合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可有效保护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维护肠道功能,对于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防止细菌易位,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在其指南中已应用“营养支持治疗(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一词。研究表明,大肠功能在术后3~5天恢复而小肠功能通常在术后12小时恢复正常,“只要病人肠道有功能,就该应用肠内营养(if the gut works,use it)”已成为医学界共识,而且应该越早越好。
【肠内营养的应用】
(一)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制剂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食品,是已经加工预消化,更易消化吸收或无须消化即能吸收。肠内营养剂系指具有特殊饮食目的或为保持健康、需在医疗监护下使用而区别于其他食品的食品。选择时应考虑病人的年龄、疾病种类、消化吸收功能、喂养途径及耐受力,必要时调整配方。按营养预消化的程度,可分为大分子集合物和要素膳两大类。按其配方成分又可分为用于营养支持的平衡制剂和具有治疗作用的特殊制剂。
1.按营养预消化程度分类
(1)大分子集合物:
以整蛋白为主的制剂,其蛋白质源为酪蛋白、乳清蛋白等,碳水化合物源为麦芽糖、蔗糖或糊精,脂肪源是大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含有多种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通常不含乳糖,有些配方含有膳食纤维和谷氨酰胺。溶液的渗透压接近等渗(约320mmol/L),该类制剂的标准密度为4.18kJ/ml,适用于胃肠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者。
(2)要素膳:
特点是化学成分明确、无须消化、无渣,可直接被胃肠道吸收、利用。要素膳中的氮多由结晶氨基酸构成,部分可由短多肽构成。要素膳中的糖类为部分水解的淀粉;脂肪常为植物来源的中链三酰甘油和长链三酰甘油,少数制剂含有短链脂肪酸;不含膳食纤维和乳糖。此类配方有足够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标准能量密度为4.18kJ/ml,渗透压一般为470~850mmol/L。要素膳比较适合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病人。
2.按配方成分分类
(1)平衡型配方制剂:
多用于单纯营养不良的病人,起到支持作用。
(2)不平衡配方制剂:
在常用配方中增加或除去某些营养素用以满足特殊疾病状态下病人代谢的需要。如高支链氨基酸,其配方特点为支链氨基酸的含量较高,约占总氨基酸量的35%~40%以上;而芳香氨基酸的含量较低。支链氨基酸可经肌代谢,增加其浓度后不增加肝脏负担,可与芳香族氨基酸竞争性进入血-脑脊液屏障,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因此不仅提供了营养支持还有助于防治肝性脑病。再如必需氨基酸配方,含有足够的能量、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少量脂肪和电解质,适用于肾衰竭病人。
(二)肠内营养给予途径
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经鼻插管或造瘘途径,依据营养剂的类型、病人耐受程度加以选择。
1.经鼻胃管或胃造瘘
适用于胃肠功能良好的病人,鼻胃管多用于仅短时期肠内营养支持者;胃造瘘可在手术时或经内镜胃造瘘,适用于需较长时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2.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
适用于胃肠功能不良、误吸危险性较大或消化道手术后必须胃肠减压,又需长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者。鼻肠管有单腔和双腔之分。双腔鼻肠管中的一个腔开口于鼻肠管的中下段,用作胃肠减压;另一个腔开口于鼻肠管的尖端,用于营养治疗。空肠造瘘,常在伴随腹部手术时实施,如经针刺置管空肠造瘘。近年来开展的经皮内镜空肠造瘘,因能在门诊病人中实施而使长期肠内营养的非手术病人得益。
(三)肠内营养给予方式
1.按时分次给予
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100~3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每次间隔2~3小时,此方法易引起肠道反应。
2.间隙重力滴注
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助重力缓慢滴注,每次入量在2~3小时内完成,间隔2~3小时,多数病人可耐受。
3.连续输注装置
与间隙重力滴注相同,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注,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可保持恒定滴速,便于监控管理,尤其适用于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瘘管饲的病人。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病人的年龄、饮食、有无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既往病史。①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病人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需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不能经胃肠道摄入的病症或因素。②既往史:病人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道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灼伤、严重感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症等。
2.身体状况
①症状:评估病人是否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有无休克、脱水或水肿征象;②体征:评估病人是否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病人生命体征是否平稳;③辅助检查:了解病人体重、血清白蛋白、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查结果,以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对营养支持的耐受力。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病人及家属对营养支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对营养支持的接受程度和对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能力。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有误吸的危险
与病人的意识障碍、体位、喂养管移位及胃排空障碍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留置喂养管有关。
3.有胃肠动力失调的危险
与肠内营养液的浓度、温度、输注速度、喂养管放置位置和病人对肠内营养液的耐受性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感染。
【护理目标】
1.病人未发生误吸或发生误吸的危险性降低。
2.病人未发生黏膜、皮肤的损伤。
3.病人接受肠内营养期间维持正常的排便形态,未出现腹胀或腹泻。
4.病人未发生与肠道营养支持相关的感染或感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一)预防误吸
1.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喂养管:注意观察喂养管在体外的标记;经鼻置管者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造瘘置管者采用缝线固定于腹壁;病人翻身、床上活动时防止压迫、扭曲、拉脱喂养管;输注前确定导管的位置是否恰当;可用pH试纸测定抽吸液的酸碱性,必要时可借助X线透视、摄片确定管端位置。
2.取合适的体位
经鼻胃管和胃造瘘途径肠内营养时,取30°~45°半卧位有助于防止营养液反流和误吸;经鼻胃肠管或空肠造瘘途径者可取随意卧位。
3.及时估计胃内残留量
每次肠内营养液输注前及输注期间应抽吸并估计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每次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用胃动力药物,以防胃潴留引起反流而导致误吸。
4.加强观察
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喂养管移位并导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避免黏膜和皮肤的损伤
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者,可因鼻咽部黏膜长时间受压而产生溃疡。应每日用油膏涂拭鼻腔黏膜进行润滑;对胃、空肠造瘘者,应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三)提高胃肠道耐受性
若病人出腹痛、腹胀、腹泻、反流、呕吐等症状时,提示发生胃肠道不耐受,原因包括:①肠内营养剂的类型:乳糖、脂肪、膳食纤维的种类和含量都可能影响肠道对营养液的耐受性。②营养液的渗透压:当病人伴有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时,高渗透压更易引起类似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和腹泻。③营养液的输注速度过快和温度过低。④伴随用药(simultaneous medication):如抗生素可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的制衡作用而导致某些菌群过度生长;H 2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改变胃液的pH而易致细菌繁殖。某些药物、电解质和含镁的抗酸剂等未经完全稀释即经导管注入,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⑤营养液污染:⑥低蛋白血症。因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黏膜水肿,影响营养物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大量液体因渗透压差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
1.加强观察
倾听病人主诉,注意有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耐受症状,若病人出现上述不适,查明原因;针对性采取措施如减慢速度或降低浓度;若对乳糖不耐受,应改用无乳糖配方营养制剂。
2.输注环节的调控
输注时注意营养液的浓度、速度及温度。①经胃管给予:开始即可用全浓度(20%~24%),滴速约50ml/h,每日给予500~1000ml,3~4日内逐渐增加滴速至100ml/h,达到1日所需总量2000ml;②经空肠管给予:先用1/4~1/2全浓度(即等渗液),滴速宜慢(25~50ml/h),从500~1000ml/d开始,逐渐增加滴速、浓度,5~7日达到病人能耐受和需要的最大输入量。用肠内营养专用输注泵控制输注速度为佳。输注时保持营养液温度合适(38~40℃),室温较低时可使用恒温加热器。
3.防止营养液污染
配制营养液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现配现用,1次仅配1日量;暂且不用时置于4℃冰箱保存,24小时内用完;每日更换输注管或专用泵管。
4.支持治疗
伴有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给予白蛋白或血浆等,以减轻肠黏膜组织水肿导致的腹泻。
(四)感染性并发症的护理
1.吸入性肺炎
多见于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者。护理措施参见本节中预防误吸相关内容。
2.急性腹膜炎
多见于经空肠造瘘置管行肠内营养者。①加强观察病人有无腹部症状,病人如突然出现腹痛、胃或空肠造瘘管周围有类似营养液渗出或腹腔引流管引出类似营养液的液体,应怀疑喂养管移位、营养液进入游离腹腔,立即停输营养液并报告医生,尽可能清除或引流出渗漏的营养液;②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继发性感染或腹腔脓肿。
(五)其他
1.保持喂养管通畅
每次输注前后、连续输注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特殊用药前后,均以温开水30ml冲洗管道,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管腔。喂养管通常只用于营养液的输注,如需管饲药物,务必参考说明书,药物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避免与营养液混合而凝结成黏块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2.代谢效果监测
注意监测血糖或尿糖,以及时发现高血糖和高渗性非酮性昏迷。记录液体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变化,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内脏蛋白质,留尿测定尿氮平衡,进行人体测量,以评价肠内营养效果。
(六)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降低自行拔管的风险;告知病人术后恢复经口饮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导病人和家属饮食护理的内容,保持均衡饮食;指导携带喂养管出院的病人及家属掌握居家喂养和自我护理方法。
【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与护理,病人是否:①未发生误吸或发生误吸的危险性降低;②在接受肠内营养期间维持正常的排便形态,未出现腹胀或腹泻;③未发生黏膜、皮肤的损伤;④未发生与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