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芦桂芝 韩斌如
- 2567字
- 2020-08-28 13:56:33
第一节 概述
感染(infection)是指由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朊蛋白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或发生在创伤、器械检查、手术后的感染。在外科领域中外科感染最常见,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20~1/3。
外科感染的特点:
1.多数病人以局部症状和体征表现更为明显,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
2.大部分是由数种病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少数人群在感染初期为单一病菌感染,以后逐步发展为多种病菌的混合感染。
3.病变部位常为局限,发展后可导致局部脓肿、坏死甚至全身感染。
4.由于局部组织遭到破坏,最终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以致影响器官功能。
【分类】
(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
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手部感染、急性乳腺炎、腹膜炎等,手术后感染多属于此类。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等,其特点是:通常先出现炎症反应,即红、肿、热、痛,感染逐渐加重,继而形成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
是由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它们的致病菌、病程演变和防治方法都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
(二)按感染进展过程分类
1.急性感染
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程一般在3周以内,多数非特异性感染属于此类。
2.慢性感染
病程持续2个月以上的外科感染,部分急性感染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感染。
3.亚急性感染
病程介于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之间,除部分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亦可因致毒力虽弱但具有一定耐药性的病菌或较差的宿主抵抗力所致。
(三)其他分类
1.按感染入侵时间分类
由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为原发性感染(primary infection);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生的感染为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
2.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病原体由体表或外环境侵入人体造成的感染为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由原存于体内的病原体造成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亦称自身感染。
3.按感染发生条件分类
按病原体的来源以及侵入时间可分为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二重感染(super infection)和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等。
【病因】
(一)病菌的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
致病菌侵入人体后,产生的黏附因子有利于其附着于人体组织细胞并入侵。部分病菌有荚膜或微荚膜,能够抗拒吞噬细胞的吞噬或杀菌作用而在组织内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2.病菌数量
侵入人体组织的病菌数量越多,增殖速度越快,导致感染的概率就越高。
3.病菌毒素
多种病菌可释放胞外酶、内毒素和外毒素,统称为病菌毒素。这些毒素可导致感染扩散、细胞功能损害和代谢障碍等,是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
(二)机体的易感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共同参与抗感染防御机制,当某些局部或全身因素导致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时,就可能引起感染。
1.局部因素
(1)皮肤或黏膜受损:如开放性损伤、胃肠穿孔、手术、穿刺等使局部防御屏障破坏,病菌易于入侵。
(2)留置于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处理不当,为病菌入侵开放路径。
(3)管腔阻塞:使内容物淤积,细菌大量繁殖而侵入组织,如胆道梗阻等。
(4)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可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如假体植入等。
(5)局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或水肿、积液,降低组织防御和修复能力;局部组织缺氧不仅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还有助于致病菌的生长。
2.全身因素
凡能够引起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促使感染发生。
(1)严重创伤或休克。
(2)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白血病或白细胞计数过低等。
(3)糖尿病、尿毒症及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放射性治疗等。
(5)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急性炎症有红、肿、热、痛和局部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体表或较表浅化脓性感染均有局部疼痛和触痛,皮肤表现为肿胀、发红、温度升高,还可出现肿块或硬结。体表脓肿形成后,触之有波动感。深部组织感染者局部症状不明显。
2.全身表现
随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不一。轻者可无全身症状,感染重者常伴有发热、呼吸心跳加快、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表现,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时可出现神志不清、尿少等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等。
3.特异性表现
特异性感染的病人可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破伤风病人表现为肌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和其他产气菌感染者,局部可出现皮下捻发音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测定是最常用的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大于12 × 10 9/L或低于4 × 10 9/L或发现未成熟白细胞,常提示感染严重;病程较长的重症病人可伴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血、尿、痰、渗出物、分泌物、脓液或穿刺液作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明确致病菌。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用于探测肝、胆、胰、肾、阑尾等的病变及胸腔、腹腔和关节腔内有无积液。X线、CT和MRI有助于诊断胸腹部或骨关节等处的病变,也可了解有无膈下游离气体。
【治疗原则】
消除导致感染的因素,去除毒性物质,增强病人抗感染能力,促进组织修复。
1.非手术治疗
(1)局部治疗
1)患肢抬高并制动,避免感染部位受压,必要时用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以免感染扩散。
2)局部可给予热敷、超短波或红外线照射理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消退和局限。
3)浅表的急性感染在未形成脓肿阶段可选用鱼石脂软膏、金黄膏等外敷;组织肿胀者,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加速肿胀消退和感染局限化。
(2)全身治疗
1)早期可根据感染部位、临床表现及脓液性状估计病原菌种类,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待获得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可根据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2)局部感染严重或已发生全身性感染时,在积极处理感染病灶的基础上,加强全身治疗,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如保证病人休息和睡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严重感染者可输注血浆、人血清白蛋白,多次少量输注新鲜血等提高机体免疫防御能力。
4)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5)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体温过低者给予保暖。
2.手术治疗
感染形成脓肿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深部脓肿可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引流。脏器感染或已发展为全身性感染时应积极处理感染病灶或切除感染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