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芦桂芝 韩斌如
- 7616字
- 2020-08-28 13:56:33
第三节 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案例7-1
李女士,55岁。过马路时被车撞伤后2小时急诊入院,立即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现术后第3日,T 36.8℃,P 88次/分,BP 120/78mmHg,病人因腹部切口疼痛而不敢下床活动,因而胃肠蠕动尚未恢复,腹胀如鼓。
思考:
1.应如何尽快减轻病人腹胀,恢复胃肠蠕动?
2.术后如何处理该病人的切口疼痛?
病人手术完毕回到病房至康复出院阶段的护理称为手术后护理。手术损伤可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而术后切口疼痛、禁食及应激反应等均可加重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创伤愈合和康复过程,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护理的重点是减少痛苦与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生理功能,促进病人康复。
【护理评估】
(一)术中情况
了解手术方式、麻醉类型及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术中出血、输血、补液量及引流管等情况,判断手术创伤的大小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①生命体征:评估病人回到病房时的神志、体温、脉搏、血压、呼吸。②切口情况:了解切口部位及敷料包扎情况,有无渗血、渗液。③引流管情况:了解引流管的种类、数量、位置及作用,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④肢体功能:了解术后肢体感知觉的恢复情况及四肢活动度。⑤体液平衡:评估病人术后的尿量、引流液的丢失量、失血量及术后补液量和种类。⑥营养状况:评估病人术后每日摄入营养素的种类、量和途径,了解术后体重的变化。⑦术后不适及并发症:了解有无切口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尿潴留等不适,评估不适的种类和程度;评估有无术后出血、感染、切口裂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⑧辅助检查:了解血、尿常规、生化、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尤其注意尿比重、血清电解质、血清蛋白及血清转铁蛋白的变化。
(三)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术后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认识及看法,了解病人术后的心理感受,进一步评估有无引起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①担心不良的病理结果、预后差或危及生命;②术后失去部分肢体或身体外观改变,如截肢、乳房切除或结肠造口等,担忧对今后生活、工作及社交所带来的不利影响;③术后出现的各种不适如切口疼痛、尿潴留或呃逆等;④术后身体恢复缓慢及出现并发症等;⑤担忧住院费用及后续治疗。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急性疼痛
与手术创伤及特殊体位等因素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手术导致失血、失液、禁食禁饮和液体量补充不足有关。
3.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卧床、活动量少、切口疼痛、呼吸运动受限和使用镇静剂等有关。
4.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术后禁食、创伤后机体代谢率增高有关。
5.体像紊乱
与手术创伤、留置各类导管及卧床有关。
6.活动无耐力
与手术创伤、机体负氮平衡有关。
7.潜在并发症:术
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及肺不张、泌尿系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缓解。
2.病人体液平衡得以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3.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功能改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4.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得以维持或改善。
5.病人情绪稳定,仪表形象合体,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6.病人活动耐力增加,逐步增加活动量。
7.病人术后并发症得以预防或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恢复顺利。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安置病人
①与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进行床旁交接;②搬运病人时动作轻稳,注意保护头部、手术部位及各引流管和输液管道,并检查是否通畅;③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并妥善固定;④注意保暖,但避免热水袋直接贴身放置,以免烫伤;⑤遵医嘱吸氧。
2.合适的体位
根据麻醉类型及手术方式安置病人体位:①全麻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出引起误吸导致窒息,麻醉清醒后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体位;②蛛网膜下腔麻醉者,取平卧或头低卧位6~8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渗而导致头痛;③硬脊膜外腔阻滞者,平卧6小时后根据手术部位安置体位;④颅脑手术者,如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⑤颈、胸部手术者,取高半坐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⑥腹部手术者,取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可减少腹壁张力,利于引流,并能使腹腔渗血渗液流入盆腔,以免形成膈下脓肿;⑦脊柱或臀部手术者,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⑧腹腔内有污染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尽早改为半卧位或头高脚低位;⑨休克病人,取中凹位或平卧位;⑩肥胖病人,可取侧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
3.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中、小手术病人,手术当日应每小时测量一次脉搏、呼吸、血压,监测6~8小时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对大手术、全麻及危重病人,必须密切观察,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并观察神志,直至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小时测量一次或遵医嘱定时测量,并做好记录。有条件者可使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
(2)中心静脉压:
如果术中有大量血液及体液丢失,应在术后早期监测中心静脉压。
(3)体液平衡:
对于大、中型手术,术后应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对于病情复杂且危重的病人,留置尿管,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尿量。
4.静脉补液
由于手术野的不显性液体丢失、手术创伤及术后禁食等原因,病人术后多需要接受静脉输液至恢复饮食。术后输液的量、成分和输注速度,取决于手术的大小、器官功能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必要时遵医嘱输血浆、红细胞等,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5.饮食护理
(1)非腹部手术:
视手术大小、麻醉方式及病人的全身反应而定。体表或肢体手术且全身反应较轻者,术后即可进食;手术范围较大且全身反应严重者,待反应消失后方可进食。局麻者,术后若无不适即可进食;椎管内麻醉者,无恶心、呕吐,术后3~6小时可进食;全麻者,待麻醉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后可进食。一般先给予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或普食。
(2)腹部手术:
消化道手术后,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食,逐渐增加至全量流食,至第5~6日进半流食,第7~9日可过渡到软食,第10~12日开始进普食。术后留置有空肠营养管者,可在术后第2日自营养管滴入营养液。
6.休息与活动
(1)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避免打扰病人,保证其安静休息及充足的睡眠。
(2)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肠蠕动恢复和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大部分病人可在术后24~48小时内试行下床活动。病情平稳后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协助病人进行深呼吸、自行翻身、肢体的主动与被动活动等;活动时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跌倒。
7.引流管的护理
区分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和作用,做好标记,妥善固定。术后经常检查管道有无扭曲、压迫或堵塞,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和性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使用引流瓶(或引流袋)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每日更换1次连接管及引流瓶(或引流袋)。熟悉各种引流管的拔管指征:①皮下浅表部位的乳胶片,一般术后1~2日拔除。②烟卷引流管一般术后3日拔除。③作为预防性引流渗血的腹腔引流管,若引流液甚少,可于术后1~2日拔除;若作为预防性引流渗液用,需保留至所预防的并发症可能发生的时间后再拔除,一般术后5~7日。④连接胸腔引流管与水封引流瓶,24小时内引流量不超过50~60ml,经物理诊断证实肺膨胀良好者,可于36~48小时内拔除。⑤胃肠减压管在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
8.手术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及切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异常情况。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并注意观察切口包扎是否限制胸、腹部呼吸运动,对于昏迷病人及不合作的患儿,可适当使用约束带并防止敷料脱落。
(1)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相关链接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1.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4.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切口的愈合等级
1)甲级愈合:
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
2)乙级愈合:
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
切口已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
(3)缝线拆除时间:
因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病人年龄及全身营养状况不同,故缝线拆除时间也各异。一般头、面、颈部于术后4~5日拆除;下腹部和会阴部于术后6~7日拆除;胸部、上腹部、背部和臀部于术后7~9日拆除;四肢于术后10~12日拆除;减张缝线于术后14日拆除。青少年拆线时间可适当缩短,年老、营养不良或糖尿病病人需要适当延迟拆线时间。
(二)术后不适的观察与护理
1.切口疼痛
(1)原因:
一般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开始感觉切口疼痛,在术后24小时内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剧烈的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应关心病人,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2)护理措施:
①评估和了解疼痛的程度;②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③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④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简单解释切口疼痛的规律;⑤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自控镇痛泵。病人自控镇痛是指病人感觉疼痛时,通过按压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常见;⑥尽可能满足病人对舒适的需要,协助变换体位,减少压迫;⑦指导病人运用正确的非药物止痛方法,如分散注意力等,减轻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
2.发热
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病人术后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1~1℃,一般不超过38℃,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吸收热,术后1~2日逐渐恢复正常。是术后病人最常见的症状。
(1)原因:
术后24小时内体温过高(> 39℃),常为代谢性或内分泌异常、低血压、肺不张和输血反应等。术后3~6日的发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再次发热,应警惕继发感染的可能。如果发热持续不退,要查找原因,是否存在严重的并发症等。
(2)护理措施:
①监测体位及伴随症状;②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或波动感;③遵医嘱应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④结合病史进行胸部X线片、超声、CT、切口分泌物涂片和培养、血培养、尿液检查等,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关链接
术后低体温
轻度低体温也是一个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因麻醉药阻断了机体的调节过程,开腹或开胸手术热量散失,输注冷的液体和库存血液。病人对轻度低体温耐受良好,除使周围血管阻力轻微增加和全身耗氧减少之外,对机体无大妨碍。然而明显的低体温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周围血管阻力明显增加,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神经系统受抑制,由于凝血系统酶功能丧失可致凝血障碍。深度低体温通常与大手术,特别是多处创伤的手术,输注大量冷的液体和库存血液有关。术中应监测体温。大量输注冷的液体和库存血液时,应通过加温装置,必要时用温盐水反复灌洗体腔,术后注意保暖,可以预防术后低体温。
3.恶心、呕吐
(1)原因:
①最常见的原因是麻醉反应,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症状可消失;②腹部手术病人可引起胃肠道的刺激或幽门痉挛;③某些药物也可导致呕吐,如单独静脉使用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等;④严重的腹胀;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2)护理措施:
①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②遵医嘱给予止吐药、镇静药、解痉药或行针灸治疗;③持续呕吐者,应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4.腹胀
(1)原因:
术后早期腹胀是由于胃肠蠕动受抑制所致,待胃肠蠕动恢复后可自行缓解。若术后数日仍未排气且腹胀明显,考虑可能是腹膜炎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肠麻痹;若腹胀伴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可能是早期肠粘连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应进一步检查。
(2)护理措施:
①给予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高渗溶液低压灌肠等;②协助病人多翻身,离床活动;③可遵医嘱应用促进肠蠕动药物;④若因腹腔内感染或机械性肠梗阻导致的腹胀,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5.呃逆
(1)原因:
可能是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到刺激所致,多为暂时性。
(2)护理措施:
①术后早期发生时,压迫眶上缘,及时抽吸胃内积气、积液;②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或解痉药;③上腹部手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者,要警惕吻合口瘘或十二指肠残端瘘、膈下积液或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明确病因,一旦确诊应及时处理;④原因尚未明确者,协助医生进行颈部膈神经封闭治疗。
6.尿潴留
(1)原因:
①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病人;②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或全麻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③切口疼痛引起后尿道括约肌和膀胱反射性痉挛,尤其是盆腔及会阴部术后的病人;④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⑤手术对膀胱神经的刺激;⑥大量应用镇静剂或低血钾等。对于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或尿量较少者,应在耻骨联合区叩诊检查,明确尿潴留。
(2)护理措施:
①稳定病人情绪采用诱导排尿法,如变换体位、下腹部按摩、热敷或听流水声;②遵医嘱采用药物或针灸等;③上述措施无效时,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留置导尿,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ml,尿潴留时间过长或导尿时尿量超过500ml者,留置尿管1~2日。
(三)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术后出血
(1)原因:
常见于术中止血不完善、创面渗血未完全控制、结扎线脱落、原先痉挛的小动脉断端舒张、凝血功能障碍等。
(2)护理措施包括: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手术切口敷料渗血,考虑术后切口出血,应打开敷料检查切口出血状况和原因;②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变化;③未放置引流管者,通过密切观察,评估有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如烦躁、心率加快、尿量少、中心静脉压低于5cmH 2O等,特别是补液或输血后症状仍未改善,提示可能发生术后出血;④腹部手术后的腹腔出血,早期表现不明显,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行腹腔穿刺,明确诊断;⑤少量出血时,一般在更换敷料、加压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药物后可止血;大量出血时,应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输血或血浆,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2.切口裂开
多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处,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或拆线后24小时内。切口裂开可分为全层裂开和深层裂开而皮肤缝线完整的部分裂开。病人突然在一次用力或有切口的关节屈伸幅度较大时,自觉切口剧烈疼痛,随即自切口流出淡红色液体,渗湿敷料。
(1)原因:
营养不良使组织愈合能力差、缝合不当、切口感染或腹内压突然增高,如打喷嚏、剧烈咳嗽、呕吐或严重腹胀等。
(2)护理措施:
①年老体弱、营养状态差、估计切口愈合不良者,应术前加强营养;②对于估计腹部手术发生概率较高者,切口应逐层缝合,并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术后腹带加压包扎以减轻局部张力,延迟拆线时间;③及时消除慢性腹内压增高的因素;④手术切口位于肢体关节部位者,拆线后应避免大幅度运动;⑤一旦发生出血,应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惊慌,立即平卧,告知病人勿进食进水和咳嗽,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与医生联系,立即送往手术室进行缝合;有肠管脱出者,切勿将其直接回纳腹腔,以免造成腹腔内感染。
3.切口感染
(1)原因:
切口有无效腔、异物、血肿或局部组织供血不良,合并有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或肥胖等。
(2)护理措施:
①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严密止血,防止留有无效腔、异物或血肿等;②保持切口清洁、敷料干燥;③术后加强营养,增强抗感染能力;④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⑤若术后3~4日,切口疼痛加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并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可怀疑切口感染。感染早期可局部理疗、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切口化脓者,拆除部分缝线、敞开切口、使用凡士林纱条引流脓液,定期更换敷料,争取二期愈合,必要时进行二期缝合。
4.压疮
术后常见的皮肤并发症。
(1)原因:
手术后病人由于需要长期卧床,局部皮肤受压时间过长,同时受到各种引流液、汗液、尿液等的刺激以及长期营养不良、水肿等造成。
(2)护理措施:
①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②保持床单及皮肤清洁干燥;③鼓励病人坚持每日主动与被动运动,早期离床活动;④加强营养;⑤去除致病因素;⑥如出现压疮按外科换药处理。
5.肺部感染
常发生于年老、有长期吸烟史、术前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者的胸、腹部大手术后。
(1)原因:
术后呼吸运动受限,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及排出不畅等。
(2)护理措施:
①术后卧床期间鼓励病人做深呼吸运动,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气道内分泌物排出;②教会病人保护切口和进行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用双手按住季肋部或切口两侧以限制咳嗽时胸部或腹部的活动幅度,保护切口并减轻因咳嗽震动引起的切口疼痛,在数次短暂轻咳后,再深吸气用力咳嗽;③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维持每日摄入量在2000~3000ml;④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⑤协助病人半卧位,尽早下床活动;⑥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祛痰药。
6.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
术后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尿潴留、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反复多次导尿等。
(2)护理措施:
①术前训练床上排尿;②术后指导病人自主排尿;③出现尿潴留时,当残余尿量超过500ml,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行留置导尿;④鼓励病人多饮水,使尿量达到1500ml/d以上;⑤将尿液及时送检,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7.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下肢。开始时病人自感腓肠肌疼痛或紧束,继而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沿静脉走行有触痛,可扪及条索状变硬的静脉,一旦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导致死亡。
(1)原因:
①术后卧床太久、活动较少引起下肢血流缓慢;②组织破坏、体液丢失等致血细胞凝集性增加;③手术、外伤、反复穿刺置管或输入高渗性液体、刺激性药物等导致血管壁和血管内膜损伤。
(2)护理措施:
①严禁经患肢静脉输液,严禁局部按摩,防止栓子脱落;②抬高患肢、制动,局部50%硫酸镁湿热敷,配合理疗;③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抗凝剂(肝素、华法林)、溶栓药(首选尿激酶)等进行治疗。
(四)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活动量从小到大,一般出院后2~4周仅从事一般性工作和活动。
2.饮食与营养
恢复期病人合理摄入均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
3.康复锻炼
告知病人康复锻炼的知识,指导病人锻炼的具体方法。
4.用药指导
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5.疾病知识
指导切口局部拆线后可用无菌纱布覆盖1~2日,以保护皮肤。若有开放性伤口出院者,告知病人及家属门诊换药时间及次数。
6.复诊
一般手术病人于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以评估康复过程及切口愈合情况。
【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与护理,病人是否:①疼痛减轻或缓解;②体液得以维持,循环功能稳定;③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呼吸功能改善;④营养状况得以维持或改善;⑤情绪稳定,仪表形象合体,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⑥活动耐力增加,逐步增加活动量;⑦并发症得以预防或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恢复顺利。
(赵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