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四库全书》的分工:编纂人员

完成《四库全书》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清朝乾隆时期也确实有这样的条件。经过雍正王朝的励精图治,乾隆皇帝统治期间算是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所以他想修《四库全书》来弘扬自己的伟大,拉拢读书人,以期来一次学术思想的碰撞。

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才。乾隆皇帝为了修《四库全书》,特地挑选了他认同的人才去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四库全书》的修成乃至后期复校、三校、四校,参与其中的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这些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有怎样的资格成为《四库全书》的编纂人员呢?他们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纪晓岚博学多才,是当时的学识大家,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更是起着主导的核心作用。

纪晓岚深得乾隆皇帝器重,《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开始,纪晓岚被任命为总纂官,负责《四库全书》的编修与审核,皇室有才学的王爷以及在朝的尚书、学士等担任编纂官,并设置诸多职官一同参与。

修纂《四库全书》,要确定并保证书的质量。当时决定修纂《四库全书》后,要从《永乐大典》中挑选孤本,要对清初至乾隆时期的皇帝责令编制的书稿进行修改,还要对全国各地进行查访并征集书稿。《四库全书》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同时也是文化的集中,大量的书籍需要经过审阅再修纂,纪晓岚直接审核这些书稿,决定它们能否通过“考验”。因为工作量过于庞大而且繁杂,纪晓岚制定了一套专门的程序,先由各个编纂官对于各类书籍进行分类整理,对书籍进行初步判定,他们审核通过后,纪晓岚再进一步进行审阅,对于扰乱群众视听、悖逆狂妄的书籍则直接摒弃。最终列入校阅书目的书籍再下发给修纂官,进行包含版本、内容、文字等多方面的详细校阅,然后由编纂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集中交到纪晓岚手中,由他和助手一起比对,检查对于书籍的处理是否得当。对于流传较少、启发较深的书籍需要刊刻,对经典的注解、实用性强、学术性明显的书籍则需要抄录,较为寻常的浅显之作则留存即可,《四库全书》中只收录书目而并非内容。纪晓岚制定的工作程序,将《四库全书》的审核变得有条不紊,如此繁杂的工作被简化、细化,四库馆内的官员及学士只需要各司其职便可。

与《四库全书》相依而生的是《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的出现既是编纂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文化进行总结评判的需要。按照《四库全书》的编纂程序,每个编纂官对于每本书的作者、整体内容、得失都要进行介绍和评价,最后和书籍一起交由纪晓岚定稿。纪晓岚对于编纂官们所核定的书籍相关内容进行考据,适当增加或者删减,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也要进行润色。经过纪晓岚修改的提要内容基本都文采斐然且进行过仔细考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纪晓岚作为一代名士的学识之高。纪晓岚等人将需要收录的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个方面,并为四部编写总序,提纲挈领,四部之下的小部分也分别添加了序,若是“意有未尽”,便注上按语。这些系统的序以及按语将《四库全书》的数目明确分类,并对于传统的学术文化进行了批判与肯定。但《四库全书总目》内容依然过多,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于是乾隆皇帝下令编纂一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本书的编纂忽略了四部的序,提要简洁凝练,为查阅《四库全书》提供了便利。后人曾经评价纪晓岚把一生的精力都集中用在提要上,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书的编纂可以称得上“词明理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历史的记载与真实的考据也能做到追本溯源,称得上是博学鸿儒了。

在纪晓岚与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十年,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编纂成功,之后相继完成其余三部,并妥善安放好。因为《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书籍虽经手多人,依然难免存在错漏,为精益求精,编纂工作完成之后,纪晓岚还需要对这些书进行复校。乾隆皇帝翻阅《四库全书》时也发现很多疏漏,于是下令进行校验,由在朝的专职人员进行相关的学术核查,纪晓岚和彭元瑞共同负责全书的校验,书中需要修改的部分最终都要交给纪晓岚,审核无误之后视情况深挖修补,这也更加提升了《四库全书》的质量。二次复校,纪晓岚依然认真负责,还将故意篡改内容的编纂官上报给皇帝请求严惩。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乾隆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对书籍进行修改,这使得很多书籍在乾隆末年仍然没有完成。《四库全书》虽然已经书成,却仍然有部分书籍等待补录,这便是纪晓岚要做的另一项工作——补遗,这项工作在初次复校之时便已开始。

可以说纪晓岚对于《四库全书》的编纂与修订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库全书》总裁官——皇六子永瑢

纪晓岚虽然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但是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乾隆皇帝又是如此的关注,便将总裁官这一重要的职位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皇六子永瑢。

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全名为爱新觉罗·永瑢,号“九思主人”,生母是皇贵妃苏氏,他出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也就是说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的时候,永才三十岁。

永瑢之所以能够担任《四库全书》的总裁官,也是因为他颇具才情。永瑢的诗词作品有《九思斋诗钞》,他的书法飘逸灵动,画作颇有黄公望的味道,虽神韵还稍差几分,但水平一直在进步,假以时日,说不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家,可惜,永瑢四十八岁便英年早逝,并未有很多作品流传下来。永瑢远离皇权争斗,在乾隆盛世之下,借画作、书法陶冶性情。其实,永瑢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奉乾隆皇帝旨过继给康熙皇帝的儿子慎郡王,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叔叔做孙子,在成为皇叔那一脉系的成员之后,他便再无可能继承皇位。而今来看,倒也看不出这是否因为乾隆皇帝不喜欢永瑢,乾隆皇帝并未对永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大宝,但也并没有对永瑢弃之不用,反而让他代表皇亲国戚来主持《四库全书》的编修。在永瑢三十岁的时候,乾隆皇帝晋封永为质郡王,之后便将《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交托给他。除此之外,永瑢还为乾隆皇帝主办大寿典礼,确实很得重用。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一篇名为《进表》的文章,上列都是参与《四库全书》编修的人员名单,为首的便是永瑢,除此之外还有副总裁、总纂官、总阅官、监造官等,一共有三百六十二个人。纪晓岚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四库全书》总纂官,但乾隆皇帝要《四库全书》粉饰盛世,这是他控制思想、拉拢人心的重大工程,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他更需要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作班子。纪晓岚虽然贡献突出,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似乎并不足以执行这样的大工程,于是乾隆皇帝选定了永瑢。当时的纪晓岚还仅仅只是兵部侍郎,在整个《四库全书》的编修班子中,比他职位高的官员大有人在,以他的职位很难去管理这样的队伍。皇六子永瑢则不同,他出身高贵,无论地位还是才学,担任正总裁官都再合适不过了。

从永瑢的家庭关系来看,乾隆皇帝或许没有指望他继承大统,但却颇为疼爱这个儿子。皇子、贝子等皇室子弟的亲事都是皇帝指婚,永瑢的妻子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民弟弟的女儿。根据《清史稿》的描述,乾隆皇帝十分疼爱富察氏,在其所有的诗作中,唯有悼念富察氏的诗作最为情真意切,算得上是佳作,他将富察氏家的女儿赐给永瑢,应该还是有些偏爱的。

《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

纪晓岚因为编纂《四库全书》被后代文人熟知,现在又因为一些历史电视剧而被千家万户了解。在他的众多同僚之中,有一位官员便不那么幸运了,他劳心劳力,几乎为《四库全书》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因此而闷闷不乐,最终离世。

这个人就是《四库全书》的总校官——陆费墀,他本姓费,先祖入陆氏分支,所以以陆费为姓。他作为总校官,与纪晓岚的分工不同。在乾隆皇帝提出要编修《四库全书》时,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当时内阁大学士刘统勋等人极力反对,认为“非政要”(不是政治上的要务之事)。然而陆费墀却是赞成的,他认为编修《四库全书》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这对当时的文人来说,也是一件值得歌功颂德的事情。于是,乾隆皇帝便命令他担任《四库全书》的总校官。

《四库全书》的编修实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年过花甲的乾隆皇帝担心自己看不到《四库全书》的编修成果,所以命令官员们加快进度,并且将《四库全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浓缩在一本书里,首先给自己翻看,这便是《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来是交由大臣于敏中来负责的,实际上却是由陆费墀、纪晓岚共同负责。陆费墀校阅书籍之时十分认真,他详细列出了著作作者、年代、官职、籍贯等,条理清晰,并将所列的条目贴在每本书后面,称之为《考证》。根据不完全统计,《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校阅的书籍多达五百种,仅宋朝的版本就有六十余种。《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成书之后,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他认为这本书考据认真、誊录清晰、校对仔细、选材合理,符合自己的要求。编修《四库全书》的五年是陆费墀事业最得意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因为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获得了不少的赏赐和酬劳,并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同年,他成为《四库全书》副总裁官。

乾隆皇帝准备打造四部《四库全书》,藏于四阁之中,这四部快要完成的时候,乾隆皇帝又下令再打造三部,分别安放在扬州、镇江、杭州等地,以犒赏献书有功的当地学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键之时陆费墀出了状况。乾隆皇帝在翻阅《四库全书》之时,发现书中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很多应该删减的地方也没删,天子震怒,纪晓岚和陆费墀都只能承受,然而乾隆皇帝将错误主要归于陆费墀。乾隆皇帝严厉惩罚了陆费墀,他罢免了陆费墀的所有官职,并责令陆费墀承担制作《四库全书》装订、刻字等所需要的十万多银两费用。尽管当时有江南士绅主动要求负责银两之事,乾隆皇帝却并不同意,他一定要陆费墀来负责。皇命难违,陆费墀只能在江南奔波,筹措到银两之后,编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但他依然很惶恐,害怕被责难。陆费墀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去世,他去世后,乾隆下令罚没其家产,以供编修《四库全书》之用。

陆费墀一生兢兢业业,为《四库全书》做出了很多贡献,不仅没有得到赞许,反而弄得如此狼狈,不知道乾隆皇帝是何想法。后人评价曰“实际任事最力,经理出自一手者,殆陆费氏一人也”,可见他的功劳之大。

一代武将孙士毅:《四库全书》另一位总纂官

《四库全书》的总纂官除了纪晓岚之外,还有两位,其中一位便是孙士毅。

孙士毅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进士,曾经担任内阁中书、编修等文官。傅恒远征缅甸时,孙士毅执掌奏章,战后论功行赏,孙士毅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之后不断晋升,成为云南巡抚,后因没有弹劾贪赃枉法的李侍尧被罢免官职,罚没家产,发配到伊犁地区。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时,为了嘉奖孙士毅为官清廉(录其家,不名一钱),所以任命他为总纂官,《四库全书》修成之后,他被晋升为太常寺少卿。

此后,孙士毅被任命为山东布政使,接着成为广西巡抚,不久又至广东。初到广东,孙士毅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这样说:广东地区多海洋,容易藏匿海匪,他会洁身自好,严格约束自己的属下,做一个好官。之后福康安向乾隆皇帝建议加强练兵,乾隆皇帝应允并要求云贵、两广等地区都要这么做,于是孙士毅便精心挑选兵士进行操练。当时茭塘匪患聚集,抗拒官兵祸害百姓,孙士毅听说之后,便率领官兵攻打,成功剿灭当地的土匪。为此,乾隆皇帝特地赐予他顶戴花翎作为奖励,之后,孙士毅被擢升为两广总督。

孙士毅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孙士毅回京述职时,遇到和珅勒索钱财,他断然拒绝了。总督算是一方的封疆大吏,掌管地方军事、行政,回京之时一般会带一些辖区内的特产、珍稀物件进献给皇帝。孙士毅在宫门外遇到和珅,和珅见他手中拿着一个雕工精巧的鼻烟壶,便借来观赏,爱不释手,和珅把玩之后对孙士毅说:孙大人,你看这鼻烟壶如此精巧,你若是不嫌弃在下,能否将此物赠予在下呢?孙士毅直言:这个鼻烟壶是打算进献给皇帝陛下的,下官在奏折中已经向皇上说明过了。和大人喜爱,本来应该送给您,但是送给了您,下官却不知如何向皇上交代,请和大人见谅。和珅见孙士毅拒绝,只能假托是玩笑之意。

之后,孙士毅到达潮州,戒备林爽文的起义军,因助剿有功被封为太子太保,并赐双眼花翎。孙士毅后又带领大军到达寿昌江,打得安南国的叛军阮惠措手不及,他假装搭设浮桥要渡江,暗地里派遣部将张朝龙在上游秘密渡江,致使叛军溃败。乾隆皇帝听说孙士毅大胜之后,便将孙士毅封为一等谋勇公,赐给他红宝石的顶子,孙士毅觉得赏赐太过恩重不敢收下,希望将此物收回,但皇帝并没有允许。不久之后,阮惠再次叛乱,朝廷官兵有很多伤亡,乾隆皇帝认为孙士毅并没有在胜利之后立即班师回朝,才造成了这样的叛乱,所以收回了对他的赏赐,让福康安代替他成为总督。孙士毅自行弹劾,朝廷让他继续镇守南关,后来阮惠请求归附朝廷,孙士毅上奏认为阮惠可以扶植,乾隆皇帝也觉得可行,孙士毅便被调回了京城,成为军机大臣,在南书房行走。

嘉庆年间,孙士毅率军镇压白莲教叛乱,在军中病逝,嘉庆皇帝追赠他为公爵,谥号文靖。

纪晓岚的家庭教师——《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

戴震,字慎修,生于清雍正年间,是清朝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也是当时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是乾嘉学派皖学的开山人物,他在经学、天文学、地理学、算术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戴震属于“贵人语迟”的情况,说话虽然晚,但是勤奋好学,开口讲话之后,便表现出聪慧异常的天赋。他过目不忘,从小喜欢追根究底,曾经对儒学经典提出质疑,对于新儒学朱熹注解的《大学》也提出怀疑。戴震问老师如何知道书中的言论是曾子转述的孔子之言,老师说是朱文公说的;他便又追问朱文公何许人也,老师回答说是宋朝的学士;他又问宋朝如何知道孔子春秋之事,老师无法回答,于是感叹道这个孩子必定与众不同,长大之后或将有一番作为。十六七岁的戴震读书,字字必究其意,老师不胜其烦,只得将《说文解字》交给了他,他勤学三年,掌握了九千多个字,随后又学习了《尔雅》《方言》,这些都为他后来做学问奠定了基础。戴震家贫,父亲虽然经商,但也只是做些小买卖,无法供其入学。戴震只得去做老师,边教学生边充盈自身的知识。二十岁的戴震学问做得很好,受到同乡的老先生赏识,老先生觉得戴震有大学问,科举不在话下。戴震的父亲知道之后,劝说儿子去考取功名,并带领戴震结识了许多大家,但他们都认为戴震学识很高,自己教不了。后来戴震终于遇到了江永,拜服于此人的学问,但二人相聚的时间很少,幸好得富商汪氏的资助,把二人接到自己的园子住下,提供食宿,并为二人购置做学问需要的图书,很多金榜题名的学子也来此处求学。戴震在这段时间受益颇多,并作《筹算》。戴震与江永不仅是师生,更是忘年交,二人拥有共同的志趣,戴震一直很尊敬江永。

戴震这一脉在家族中的地位不算高,但据说他家的祖坟风水比较好,戴家其他豪强者便想独吞此地。戴震向县里提起诉讼,却被收受贿赂的县官加罪,戴震不得已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逃往京城避难,在路上还一直坚持读书。在京城的一段时间,一位刚刚及第的进士听说戴震读书如痴后,来此与他讨论学问,随后将戴震引荐给礼部侍郎,并介绍给了同年进士纪晓岚、朱筠等人,戴震因此名声大噪,很多京城人士都与他相交。后来纪晓岚请戴震做他的老师,并出资为戴震刊印《考工图记》。

三十五岁时,戴震离开京城下到扬州,受到“扬州八怪”等风流文人的影响,这对他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四十岁时,戴震完成了《原善》的写作,后来又校对《水经注》,将其整理得更加有条理。所以戴震在进入四库馆编修《四库全书》时,对于《水经注》的部分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已。

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戴震以举人的身份成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期间,戴震主要负责天文地理、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书籍,他工作认真,并积极为同僚答疑解惑。

晚年的戴震仍然笔耕不辍,根据自己的研究写出了《孟子字义疏证》,戴震认为这本书是他的心血之作,具有“正人心”的作用。

戴震一生有很多文章著述,他的学问在当时的影响力也颇高。只是戴震仕途坎坷,功名不显。但他注重实际的学问,对于《四库全书》的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