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万象无言体最亲

睡时死时 见性何在

我们继续上次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谈辩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

对于“见性”,我要再强调一次,通常我们看到“见性”二字,往往会将之与“明心见性”连在一起。“见性”这个观念,当然代表唐代以后禅宗的宗旨,它的来源是从《楞严经》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而来。上次讨论的中心重点在此,而留到这次要讨论又更加难以说明。

佛与波斯匿王谈到“见性”,佛告诉他以眼睛做引导,当张开眼睛时看得明明白白;闭起眼睛看见了,看见那个什么都看不见的样子,我们叫它“黑暗”。“明”与“暗”有代替,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那个“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现象而变化。这是上次的结论。严格而言,这在学理上叫“见性”,以现代观念来说,我们不讲宗教盲目的信仰,真正佛法是要“正信”的,而正信是要求证的,所以佛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证得菩提”,求证到真正的作用。因此,从求证的层面,我们必须先在逻辑上做一个论辩。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现象有交换、有代谢,不管这二个现象,哪个能见明见暗的,也不生也不灭。在理论上,我们承认这个说法,但是这里有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我们活着时,眼睛、视觉神经没有毁坏,可以见明见暗;当我们死亡,眼根的生理结构也还没有坏,然而却看不见明看不见暗,那个时候本性在哪里?佛与波斯匿王只讨论到活着的时候,死后怎么求证?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醒着的时候,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当我们睡着,既不作梦又没有张开眼睛,那个见性到哪里去了?这是第二个问题。不过有些人虽然未张眼,梦境中仍能见到一片光明,此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有些画家、艺术家的梦境是彩色的,因为他们在意识上经常是彩色的。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眼睛能看见的“见”,它本身的性能只能在活着的这一段来讲。也就是说,佛所举的这个例子,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种现象有交接,然而能见明见暗的本身没有生灭,没有生死,这只是指活着的时候,眼识配合眼根而起的能见的性能而已!如果以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生命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在逻辑上似有近于以偏概全的味道!

身心作用的分类

好,有关这段讨论到此为止。

接着又是另一段:识相的生灭,这一段牵涉到唯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等八识。

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

永明寿禅师在这一节举出唯识的道理。

研究唯识经常碰到心、意、识三个字,心意识在小乘经典出现得特别多。实际上,不论大乘、小乘经典,归纳而言,以中文来讲,心意识三个字够用了。不过,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现代研究心理学的都在心意识的“意”这个地方转。

八识是把心的整个功能分成八个部分。知道八个识,只能说有唯识的常识,没有深入研究,因为深入研究唯识学不是那么简单。八识把心的作用分成八个部分,前面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注意“根”字,以现代观念言,即是生理作用,不是五官。生理学上讲的五官是指包括眉毛的头部;佛学所讲的五根不包括眉毛,它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是古代的分类。

现代研究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分法,他们并不是不相信佛学,也不是佛说的理论错了,而是不完全同意古代的分类。现代研究认为眼耳鼻舌即包含在身识,何必个别分出?有人认为古代的分类不合逻辑。不过,也有人申辩,眼耳鼻舌身与我们这个生命活着起作用关系很大,至于身识不是整个生理机能,而且生理的脑神经,这代表身根的作用。根据现代生理学也是一样,譬如中风、半身无知觉,是脑神经某一部分受损或阻塞,所以身根主要是指脑神经。持这一派理论者,认为不同意古代“眼耳鼻舌身”的分类者,是误把身识的身,当作全体的身。这是旧佛学配合现代观念的解释,对错与否?我们不予定论,只是向各位介绍。

器官移植与心物观

此外,又有人提出问题,现代医学进步,有捐献眼角膜者,当人在刚死之际,取其眼角膜冰冻或立即移植患者身上,患者又可重见光明。现代人又要讨论一个问题了!这是眼神经细胞没有死亡,眼睛里有眼识,眼识没有死亡,当眼角膜移植到他人身上时,他人的眼睛是否能像原来的主人那样看得习惯?这都是佛学中研究的,而现代以科学研究新产生的问题。

那么,以佛学来看这个解释,取下眼角膜,眼识没有死亡,眼识的根本是什么?是整个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是一切众生同体的,我的给他、他的给我都一样,这个功能相同。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劫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

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若说这个就是那个,不对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譬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譬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有一位同学有一天向我提出问题。他说唯识的分类不大好,怎么说呢?他说三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赖耶识功能的现量。我说对,你讲得没有错!他又问:那为什么唯识把三量分得那么严格呢?众人几乎被束缚住!这是因为后世研究唯识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观念给捆绑住了!

其实,非量是意识境界,拿现有立场讲是非量,也是相对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现实世界来说,一名精神病患,看到我们一般会笑,笑我们这些疯子怎么到这儿来?在他的立场看,我们的确是疯子,而在我们的立场看他是疯子,觉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样的,以他的立场看我们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与不非量,本身就是个比量。再说,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范围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非常真实,至于看法对不对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也属于他当时的现量,三量功能本来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范围”。真正讲佛法,阿赖耶识转过来,本体功能是无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个原则,就晓得“量”只是属于这么一个范围而已!为了让后世人了解心性的本体,只好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作如此说明。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俱缘现量”,开眼见明,眼睛一看是现量;闭眼见暗,也是眼识现量的呈现。耳朵听到声音是现量,听到一个听不见的,也是现量。一个聋子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却听得见自己内部噗咚!噗呼响。就算没有耳聋,到了一个空谷,空气隔绝,什么声音都没有,听见没有?听见了!会听得害怕,太静了!那个清净也是一种现象,这是耳识的现量。这些是对唯识最普通的解释,其实还有更深的。

什么是眼睛的现量

当我们张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眼前景物那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刹那就不是现量,眼识马上引导意起作用,眼前所见皆是人头,头发有白的、黑的,少一点、多一点……意识的现量起来了,现量马上转过去。眼识的现量等于照相机,对好焦距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有些佛经说:一弹指是二十刹那,另有六十刹那、九十刹那之说,一刹那代表非常快速的时间,无法用秒来计算),就是眼识的现量。但是这个现量的境界不容易保持住,假定眼识的现量与意识的现量两者配合,意识不起比量分别,眼识不起第二刹那的动摇时,那绝对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人不像人、看狗不像狗。像什么?什么都不像,就是有个东西过来就是,那是现量境相的一种现量。然而在唯识学上,这种现量叫什么呢?叫假像,不是真像。什么是真像的现量呢?一草一木、一灰尘、一点雨水、山河大地、猪牛狗马等,整个宇宙、一切万有等等,所呈现的世界是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但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生灭。

我们大概了解这些观念,唯识太麻烦,永明寿禅师他老人家提到,我们不得不替他讲清楚一点。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后面那个功能——心体,体是勉强加的名词,不要当它有个实在的体,为了方便大家明白而说“体”。心体的功能叫第八阿赖耶识,也是“俱缘现量”,它对的统统是现量。注意啊!第六意识能够分别的不算,前面的五个识与最后的第八阿赖耶识是“俱缘现量”。缘者攀缘、抓住。当眼睛一看,被前面境相吸引住,站在物质的立场,也可以说,前面的境相是不是也被我们吸引住?两者互相吸引,所以“俱缘现量”。

无言说处

“得诸法之自性”,不要看到“法”就想到佛法;也不要当成是师公在作法的法,那就搞错了!同样一个“法”字,用的地方不同,解释两样。“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万有的事情、现象,包括精神世界的理。所以前五识跟第八识“俱缘现量”,当它起现量,在这个时候它不思而解了一切法,一切万物本身的性体。但可不要把这个自性看成明心见性的性,如果有这一念,那全都解释错了!我经常发现年轻同学著的佛学论文,在这种地方观念错得很严重,只要看到性,就是把明心见性、性空连在一起,观念就搞不清楚。

“得诸法之自性”,这个时候“不带一切名言”,名,名词;言,各种言语文字。譬如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八识的说法,都是一种名词而已。前五识与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当它一看前面,晓得这是人、这是鱼。鱼是法,人也是法,中间没有分别。且举眼识为例,坐此回头一看好多人,张先生、李先生、男人、女人你全不管,这时眼睛现量一看,“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就是这个道理。

去计较心

“又无二种计度分别”,没有人我、人法计度分别。计是心里计算,哟!好多人,这是“计”。这些大概是什么人,这是“度”。“计”与“度”在中文有不同性质。“计”带数字性;“度”有推测、推理之意,类同于大概、比量。“分别”: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是分别。他说,现量境界没有这些“计度分别”的作用。

“随念分别”,它能够知道这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意识的念头,我们讲念头、念头就是这个。

刚才说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那个是阿赖耶识的现量,《楞严经》上说这个叫“见性”,我们说那个叫“能见”。至于明心见性,则要“能所双亡”,“能”还要忘掉,这属于另一层道理,以后再说啦!

生灭灭已

他说,在现量境上,一切能知是随念而来,意识起作用,随念分别。当我们一切境界随念分别的时候,譬如八点钟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十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灭中过去了。这中间,我乱讲,诸位乱听的,对与不对,懂与不懂这些分别都过去了!“随念分别”,这分别的中间,它本身有一个现前并不生灭,也没有动摇过的。就是八点钟到现在,那么多废话,我说过,你也听过,一生一灭,每个声音、每个动作、每句话,对与不对,都跳动过去了,你还是你,坐在这里听得清清楚楚。他说,我们活着的人在随念分别中,“即现前不生灭”,即:就是,就是现在在你面前,面前是方便话,现在在你这里就有不生灭的自性功能。

这一节不晓得我讲清楚没有?很吃力,硬是连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只有那么大的本事!这样讲在我自己是很不满意,总以为报告得不清楚,因为这一段就是那么几句古文,即使勉强说明清楚,也要七、八万字的白话文,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讲明白很难!诸位应该智慧高,透过我讲不清楚的话,也该有相当的了解了,希望如此。

唯识学的修证路线

现在回转来讲唯识的理论,讲理论就是修证、做功夫。学佛的多半看过《六祖坛经》,六祖有两句名言:“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要在因位上去转识;前五识、第八识则在果位上圆满。在座有学止观、参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时候打坐,突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净一下,别以为这偶然的清净面就是明心!那个只是意识清净的现量,不过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经验,有时站在那里看一个东西愣住了!愣的经验,愣头愣脑,问他做什么?不知道,尤其为考试而看书,看不进去愣住了!愣住了也是第六意识的现量。什么现量?第六意识无明的现量、不清明的现量把第六意识不清明、无明的现量翻过来,就清明了。

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参禅打七、念佛、参话头,心里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轻时学佛,有个同学打七参话头,参得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里还在参话头,一脚踏到门外,刚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极了!大叫一声回头咬他一口。他受这一惊吓,茶杯落地摔破了,人也悟了!就愣住了!可是那个愣是清明的。哦!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哈!他懂了。后来他说狗是他的善知识,这一辈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见狗就拜。我这位同学姓杨,现在也有六、七十岁了,很妙的一个人。

那么,当非常清净,没有杂念、妄想时,许多人认为这个就是悟,其实这是意识偶然清明的现量呈现,当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认为这样就是明心见性,那大错特错。意识经常能保持这个清明、定的境界,念头过去没有了,未来念头没有来,当体很清明,没有杂念,你不要认为证到了大圆镜智,没有,连方镜、三角镜都没有拿到,只是意识的偶然清明。这个时候对了没有?对了!因上的。那么因上能够经常如此修持(这是求证,不是理论),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定下去,也无所谓定不定了!站着这样,打坐盘腿也是这样,随时这样,所谓打成一片,慢慢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第七识的我转了。那么这叫道吗?还不是,这只是证到因位而已!因为会变,所以叫“六七因上转”。

如果你用功碰到这样的境界,你的六七识是有转机,这个时候贪瞋痴慢也不会起。你能把这个因位保持下去,就会证到果位,没有果位不是从因位来的。我现在所讲,是针对有许多朋友,偶然有这个境界呈现,就认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而加以批驳。但是没有入门的,不管做什么功夫,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这个因位上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