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并立”

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无法了解太子宜臼在这场国变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只能说,他可能是无辜的吧,毕竟当时他还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可能一切都是他的外公申侯在主导——借戎兵,灭周国。然后,这个小伙子就被推到历史的前台来了。

戎兵大肆掳掠一番以后满载而归。另一边,在申国,由申侯主持,鲁、许等几个诸侯共同拥立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

平王坐上这个宝座其实是相当尴尬的,天下人都知道他母亲的家族引来侵略者杀死了他父王,灭亡了他的国家。虽然不能直接说他“弑父篡位”,但他的嫌疑是洗不掉的。

可以想象,诸侯们对于这个新登基的天子背地里肯定不太服气。

这时候,出现了一位传统史书上没有记载的神秘人物——周携王。

据说,西虢国的君主虢公翰不肯承认宜臼的地位,于是带领其余一些诸侯,在镐京附近拥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称为“周携王”。这一派基本代表了支持幽王的传统势力。

于是周朝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一个国家,却同时有两位天子,两派诸侯各自尊奉自己的天子。

一直到二十年以后的公元前七五〇年,支持平王的晋文侯起兵杀掉携王,才结束了这段独特的历史。

但对于这段历史,正史上只字不提,很显然被人刻意抹掉了。这是谁干的?令人浮想联翩。

后人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才知道了携王的事迹。可惜正本《竹书纪年》已经失传,现有的残本只留下只言片语,我们甚至连“携王”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也不能确定他是否真的是幽王的弟弟。

甚至连《竹书纪年》的记载都不一定完全可靠,因为考古发掘出的“清华简”记载的内容就不一样。

“清华简”上说,幽王被弑以后,诸侯最初拥立的是携王,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二王并立”的情况。但携王可能很不得人心,在登基九年以后诸侯们就不再朝觐他了。登基二十一年后晋文侯弑杀了携王,扶立平王登基,然后才迁都到洛邑,这才真正是东周的开始。

中间的这二十一年是一段消失的隐秘历史,其中的真相无法再考证。

不管怎么样,最后都是弑君的申国和平王一方获得了胜利。有力者胜,弑君者成为天子,并且最终得到了所有诸侯的承认。

既然天子弑父都可以得到大家原谅,诸侯杀几个人、夺一点权又算什么呢?所以后人开始争相模仿。

这就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头,几百年的尊卑关系被打破,“礼崩乐坏”从这里开始。

后宫争宠、兄弟争位、引狼入室、弑君篡位……这样的剧情在随后的华夏大地上一遍又一遍地上演,贯穿着整个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历史。

五百年的乱世就这样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