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神经系统难治性病变外科治疗与思考
- 焦德让 刘暌
- 617字
- 2020-08-28 14:11:24
三、分子病理特点
LGG的诊治进展最终有赖于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在LGG中常见的一些基因遗传学改变包括肿瘤p53基因的突变、1p/19q的丢失和MGMT的甲基化等,其中p53和1p/19q丢失很少同时存在于一种LGG病理类型:p53突变多见于星形细胞瘤,1p/19q则几乎仅见于少突胶质细胞瘤,而少突-星形细胞混合性胶质瘤中或者存在p53突变、或者是1p/19q丢失。相应的分子改变也见于高级别胶质瘤,并且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预后和术后综合治疗敏感性相关,但在LGG中,仅有小宗病例报道1p/19q丢失或MGMT的甲基化可能提示较好的预后,最后结论尚有待大宗病例,并且排除各种临床预后混杂因素进一步证实。
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发现在LGG发生机制中IDH(isocitrate dehydrogenase,异柠檬酸脱氢酶)的突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IDH是细胞内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之一,催化异柠檬酸生成α-酮戊二酸,将NAD+或NADP+还原成NADH或NADPH,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IDH基因突变见于各种病理类型LGG(表1-2),其发生要早于p53突变和1p/19q丢失等其他基因改变,并且几乎见于所有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secondary glioblastoma),而在原发胶质母细胞瘤中仅为7%。IDH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但其在LGG早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与临床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分析中,IDH突变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提示较好的总体生存,但尚需包括其他众多预后影响因子的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LGG肿瘤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与高级别胶质瘤有所不同,其分子病理特点在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尚不确定。
表1-2 LGG的常见分子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