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站技术手册
- 许建荣 李聚林 江朝富
- 9201字
- 2020-08-28 14:16:03
第二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方法
献血者的健康检查主要包括献血者咨询、献血者自我核查、献血者一般性检查和血液样本筛查等项目。
一、献血前的核查与知情同意
(一)献血者登记
1.凡符合年龄要求、身体健康、沟通能力正常的所有潜在献血者,都欢迎来到血站进行登记,即使他们后来没有献血成功。
2.献血者登记信息主要包括个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及详细的联系方式。每次献血时都要分配一个编码,一般都是按照国际输血协会的ISBT128编码规则进行,这个编码应该出现在献血登记表、血样、采血袋和分离成分时用到的所有采血袋上。
3.献血者登记的过程是为献血者提供个人资料和完成征询表的机会,这个步骤应该在每次献血时的献血者健康检查之前完成。
(二)献血前核查与知情同意
1.核查内容
献血前的核查与知情同意是献血过程的起点。核对献血者身份应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就应将献血者身份信息用身份证识读器读取或用手工录入方式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要询问献血者和查询管理信息系统中有无既往献血史。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
2.核查方法
献血者选择过程开始于献血前,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告诉潜在的献血者有关献血的健康条件和有危险行为不能献血的原因。然而,献血者尤其是互助献血者和有偿献血者,往往不能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献血前核查和咨询是献血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献血者知情同意的前提,它包括以下工作:
(1)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作出初步评估。
(2)提供有关危险因素的情况。
(3)评价献血者对危险因素的理解程度。
(4)给献血者提供一个自检不合格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的机会。
(5)解释献血的每一个步骤(包括病史、健康检查、采血技术本身、献血后护理和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及这样做的理由。
(6)回答献血者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虑。
(7)献血者对献血及献血操作过程的知情和同意。
献血者往往认为自己感觉没病就是身体健康,其实不然。必须让献血者懂得为什么他们应该提供精确而完整的病史以及可能用过药物的情况。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将不仅可能危害他们自身的健康,而且也可能危害受血者的健康。献血者应该了解一些血液生理知识,了解可能经血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疟疾等疾病的标志和症状。献血前应明确告知献血者,如果经血传播疾病检测结果是阳性,献血者将会收到通知。如果献血者不愿意收到检测结果,他们应接受咨询并被延迟献血,因为血站有义务关心献血者。如果献血者不愿意了解他们的血液检测结果,血站将无法通过转诊进行经血传播疾病治疗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医疗服务,也无法提供如何阻止进一步传播的辅导。
要教育献血者懂得提供真实、确凿和完整的健康状况资料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健康和受血者同样重要,他们才会相信血站的工作人员同样关心他们的健康,并会逐渐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三)阅读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是潜在献血者提供的自愿同意献血过程、献血时所留血样会被用于检测经血液传播疾病、血站对血液的后续使用的协议。献血前的献血者知情同意是以献血者的自主权及对献血者的尊重为基础的。必要时复查有意向献血的献血者在做决定前是否想与其他人磋商,例如家庭成员。在他们准备好之前,不要迫使他们做出决定。
二、健康征询及自我排查
每一位献血者献血前都必须接受系统而详细的健康医学询问检查。献血征询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并定期进行评估、修改。征询过程中应及时杜绝不符合条件的献血者,严格事前把关。健康情况征询表是对献血者健康情况和病史按规定征询项目所作的书面记录,应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和评估,保证不影响献血者健康以及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健康征询和健康检查完成后应由献血者和检查者共同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自主、自由地决定是否献血。检查者应做出献血者是否能够献血的判断。
(一)健康征询的意义
1.体检前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是医学检查的重要内容 因为有许多疾病仅靠有限的体检和血液检验是难以发现的。健康征询就是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表和面对面的交谈,评估一个人的一般健康状况,既往史、传染性疾病暴露史、疫区旅行史和高危行为。
2.通过健康征询使潜在的献血者明白,如果他们不提供准确的病史,不仅可能损害他们的健康,同时也会损害受血者的健康;询问病史应由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或有能力的医务人员承担,要使用简单明了、献血者易懂的语言提出问题,并记录其病史。
3.健康征询也是进行基本的健康检查的过程,要注意潜在献血者是否身体健康,查看是否有虚弱的体征,营养不足,脸色苍白,黄疸,发绀,呼吸困难,酒精或药物中毒,并确认精神智力是否正常,是否能够理解献血过程,并能够做出知情同意。
(二)健康征询的方法
1.以私密性面谈形式进行
献血者征询区、体检区,能对献血者进行保密性征询和正确体检,以正确判定献血者资格。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应以私密的面谈形式进行,以使潜在的献血者了解献血所涉及的内容。面谈开始时的问题,如“你最后一次看医师是什么时候?”这可以避免问多个问题,可引出献血者直接详细地阐述疾病史。同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可引出相关旅行信息,如“你最后一次出国/到国家的另一个地区是什么时候?”。对年轻的潜在献血者,问:“你性生活频繁吗?”,则有可能提供献血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应向献血者解释献血的过程及原因,包括进行的实验室检测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标记物阳性的含义。如为了引出高危行为史所提出的敏感问题和个人问题都需要向献血者做出解释。可能需要进行深入讨论,特别是与首次献血者,他们可能不知道“窗口期”或感染症状和体征,必须为献血者的病史和检测结果保密,如果献血者理解:为什么提供诚实的、准确和完整的个人健康信息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考虑,并向他们保证,对血站而言,他们的健康如同受血者的健康一样重要,则可能会鼓励他们成为定期捐献者。
2.告诉献血者血液初筛结果
献血前征询的另一重要工作是告诉献血者实验室检测结果中反应性和非反应性的含义。如果是非反应性,该如何保持下去;如果是反应性,该如何对待。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使献血者对反应性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必要的话,血站对延期献血者可提供转诊服务。恰当地评估献血者是适宜献血还是延期献血的目的是排除近期获得感染而实验室化验却不能检测出的人群。那些利用献血的机会来免费做HIV检测的人会对血液供应造成威胁,应该告知公众有效的替代检测和咨询机构,如疾病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的地址、电话可在献血现场公示。
(三)献血者病史调查
1.询问病史的重要性
(1)掌握献血者是否存在献过血、是否延期以及是否永久退出献血等情况。
(2)提供献血者健康状况永久的记录:如果以后再次献血,原病史可作为一个基准与随后记录的病史相比较;例如,血红蛋白和血压的改变是非常有意义的标志,可根据这些来决定是否延期献血或接受献血。
(3)工作人员可核对以前的延期献血情况来决定是否延期献血(如献血者最近预防接种过或处于哺乳期)。
(4)已经被列入永久不能献血的人再次出现时,工作人员阻止其献血(由于其病史和危险行为)。
(5)对暂时的或永久的延期献血的原因进行研究,血站对自我排查不合格主动退出献血或自我延期献血的教育结果将进行监控。
(6)献血者有意外情况或患病可能涉及血站,献血者的病史记录可起到保护血站的作用,因此,献血者应对其病史记录签名以确认其准确无误。
2.确定献血者不能献血的原因并予以排查
(1)健康史:
主要包括既往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感染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病毒等,可通过望诊、触诊、听诊、病史征询以及血液筛查等进行排查。
(2)高危行为:
主要包括男男性行为等高危性接触史、文身、吸毒等,主要通过问询进行排查。
(3)免疫接种史:
主要包括疫苗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接种等,主要通过征询进行排查;免疫接种分为主动免疫接种和被动免疫接种:主动免疫接种是指人工将某种致病微生物予以灭活或减毒制成疫苗接种到人体,由此使人体获得对相应疾病的免疫力,目的是为了预防某种特定疾病的感染,一般延缓献血的间隔期较短;被动免疫接种是指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注入人体,使其获得现成的抗体,目的是治疗可能存在的某种特定疾病的感染,一般延缓献血的间隔期较长。例如:用于预防一旦被狂犬咬伤发生感染而注射狂犬病疫苗,延期四周可献血;被狂犬咬伤后注射狂犬病疫苗在最后一次免疫接种1年后可献血。
(4)药物(血液)使用情况:
主要包括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使用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等,通过征询进行排查;例如,使用抗生素提示机体存在感染,使用阿司匹林会对血小板的功能造成影响,输注血液可能会感染经血传播的传染病,使用来源于克-雅病原体感染的组织或组织衍生物(如硬脑膜、角膜、人垂体生长激素等)存在感染vCJD朊病毒的可能;对于服药的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者的接受和延期标准与全血献血者的标准基本一致,但服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的潜在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应推迟献血至少5天,服用特殊的抗血小板药物者应推迟献血14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潜在成分献血者应推迟献血至少48小时。
(5)疫区旅行史:
在某一传染病流行地区逗留或旅行将被延期献血,也是通过征询进行排查;例如,有SARS、H1N1流感、疟疾、疯牛病等疫区旅行史的人员将被延期献血;对新发传染病是否被列入疫区控制要及时跟进相关部门的规定。
(四)填写病史调查表
取得病史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献血者每次献血时填写一张标准的病史调查表。使用标准的调查表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利于系统的收集到每一位献血者的某一类情况;第二,可防止血站工作人员提问时遗漏某些重要问题;第三,在工作人员倾听献血者叙述时,提醒他们观察献血者临床症状;第四,便于血站工作人员作出接受献血、暂时延期献血或永久退出献血的决定。因为所有的情况都以标准的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使用标准的调查表要求病史资料必须准确,要求征询者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能够准确判断并作出正确决定,是暂时或永久延期献血,还是需要对献血者作进一步的检查,尤其是对于首次献血者来说,这一点十分重要。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病史调查表交给献血者请他们自己填写,大多数献血者不懂医学术语,他们希望献血但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对他们自己和受血者身体健康的意义。所以,要尽可能用简单的语言向他们解释这些名词,使献血者明白并确定自己所处的状况,同时要认真回答献血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献血者填写健康征询表的过程也是进行健康状况自我排查的过程。向献血者解释什么是危险行为,解释疾病症状,以及询问病史,特别对新的献血者来说,常常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工作。他们可能不知道诸如“卖淫”、注射吸毒及多个性伙伴是危险的,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以及传染病的标志和症状。向他们解释一定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献血者真正理解,使献血者有能力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排查,进行高危行为的自我排查。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病史调查有助于解决病史调查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采用在线互动方式,献血者存疑时可以通过菜单等方式及时得到帮助,同时克服了面对面征询的尴尬。献血者病史的记录应由献血者本人签字确认,这样做可以在献血者遭受意外伤害和出现不良反应时使血站避免诉讼纠纷。问卷调查在献血者同意的情况下成为献血者记录和档案的一部分;这说明,献血者已意识到献血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献血过程和血液筛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
(五)献血者自我排查后主动退出
1.动员献血者自我排查不合格时主动退出和延期献血是献血者选择的重要工作,主动退出是指献血者由于意识到自己有危险行为并可能损害受血者或由于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而决定退出献血。
2.主动延期是指献血者决定等到不适合献血的状况改变后或条件符合后再献血;献血前征询最重要的一点是鼓励献血者讲真话,必须选择非公开场合进行谈话,血站也应该为每位前来献血的人员保密,除非本人,血站不应向任何人透露献血者的有关信息;当献血者知道自己曾有过经血传播疾病的暴露史,他们就有责任进行自我延期或自我排除。
献血征询表也可以应用不同的方式,如可以在献血前寄到献血者家里完成,其优点是让献血者有时间考虑答案,在献血时能节约时间。然而,有的献血者会误解一些问题,并且由于这些误解造成了自我延期或是自我排除献血;也可以在健康征询面谈前交给献血者填写,有助于血站员工或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向不能完成献血征询表的献血者提供帮助,但是很花费时间;还可以采取电子化管理的方式,献血者可以在计算机上自己完成征询表填写。有很多文献都就计算机化征询表和电脑辅助自我面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论述。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已证实计算机辅助方式能够引导献血者填写出更多的不合适的行为或社会敏感行为,并且通过鼓励献血者个人暴露和自我延期献血,能降低高危献血者的比例。
重要的是,献血者意识到征询表的重要性,所提问题的意义和提供准确和真实信息的必要性。在献血前,应该重新审查已填完的献血征询表,通过一对一的私密面谈,确保献血者明白所提问题,并做出正确回答。虽然首次献血者需要更多的关注,但定期献血者在填写表格时可能会更粗心。
三、献血前一般检查
(一)献血前一般检查内容
献血前一般检查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临床体检,主要是为了保护献血者健康。一般包括年龄、体重、血压、脉搏、体温、皮肤、巩膜无黄染。献血者应看起来健康,并且没有发热、气喘或慢性咳嗽。应注意观察献血者是否有体质差、虚弱、营养不良、中毒和精神状态不稳定等情况。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应正常,无黄疸、发绀、充血或异常苍白,无创面感染和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无大面积皮肤病。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静脉穿刺区皮肤应清洁、无破损或伤疤,应注意观察是否有静脉注射痕迹。肘前静脉应该清晰易见或可触摸到的,便于静脉穿刺,以免给献血者带来不适,并可将发生献血点瘀伤和其他软组织损伤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有身体穿环或文身,应评估其患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只用于判断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不适用于献血者健康状态或疾病的诊断。
(二)献血前一般检查的标准
1.年龄
献血者的年龄,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相同,最低者为16岁,高龄可达70岁。在预期健康寿命高的国家,对固定献血者不设年龄上限。然而,大多数国家规定首次献血者的年龄上限为65岁。
我国献血法规定,提倡年龄为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规定,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2.体重
血液占体重的7%~8%,50kg体重的人约有总血量3750ml左右;国际上已普遍接受的做法是,一次献血量不应超过人体全身血容量的13%,例如一个献血者要捐献400 ~450ml全血,体重至少应为50kg;捐献350ml全血者体重至少45kg。这个标准是非常实用的,它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验,而非硬性规定;要验证它,需要进行侵入性的实验,在伦理上可能是不允许的。
低体重意味着可能没有足够的血容量,因此体重要有一个最低限制,我国规定男性为50kg,女性为45kg。对于单采献血者,每个单采血浆或单采血小板程序的采集量(不包括抗凝剂)不应超过总血容量的16%。总血容量是根据性别、身高、体重进行估算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根据每千克体重10ml计算献血量。
献血时,一般不需要称体重,除非献血者不知道自己的体重,或体重可能在允许献血的体重下限边缘。
3.血压
测量血压是为了避免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献血。设置血压上限是因为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的规定是:收缩压90~140mmHg或12. 0~18. 7kPa,舒张压60~90mmHg或8. 0~12. 0kPa,脉压>30mmHg或>4kPa。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变化,如情绪、饮食、吸烟等。当测量血压时,个别献血者由于精神紧张,造成血压暂时性升高,出现这种情况可请献血者休息5~10分钟后再次进行测量;常规血压测量可以作为健康筛查的措施,但血液采集场所并非理想的测量环境,因为献血者紧张可导致收缩压暂时性的升高。准确的血压测量需要有精准的测量仪器、良好的环境设施、充足的时间及专业的工作人员。
4.脉搏
测量脉搏主要是了解有无因心脏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脉速或节律的异常,但能否检测出显著异常的脉率或节奏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我国的规定是:每分钟60~100次;精神紧张者脉搏也会加快,应等待安静后再测;有高度耐力的运动员则脉搏低于每分钟60次也属正常,但不能低于50次,对这种情况应做记录;测定脉搏至少30秒,发现有不规则情况则应测1分钟。
5.体温
体温常常是反映献血者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体温不得超过37℃,超过此标准为异常,应暂缓献血至体温正常后2周,这样可以降低感染传播的风险。
6.皮肤
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触诊无明显肿大。
7.五官
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无肿大(轻度单纯性甲状腺肿可献血)。
8.四肢
四肢无严重残疾,关节无红肿及功能障碍;有视力或听力障碍的献血者可以接受其献血,前提是可以进行有充分的隐私保密性的沟通;如果需要帮助的话,应该是工作人员或其他不相关人员,而不是献血者的家庭成员或朋友。
四、献血前血液检测
为确保血液的安全,除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安全的教育、履行知情同意职责,进行病史咨询和实施献血者的自我排查外,还需根据当地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流行情况,对献血者捐献的血液进行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必要的情况下,在传染病流行率高的地区,为减少捐献血液的浪费,提高传染病检出效率,可以在献血前加测某些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相关标志物。
献血前血液检测应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献血小板时还应检测献血前的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型检测不是必检项目。
预测采后血小板计数是采集后献血者体内剩余血小板数量的控制下限,用于验证血小板采集方案。该数值是采集前制订血小板采集方案时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血红蛋白测定
1.血红蛋白测定的意义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正常范围,在不同种族之间、不同性别之间是不同的,并且受年龄影响,尤其是女性。献血前血红蛋白筛查的目的是确保潜在献血者没有患贫血。这可以保护患有贫血的首次献血者和由于多次献血引发储存铁缺乏的献血者。血红蛋白水平正常的献血者可提供优质的血液成分(如血红蛋白含量足且分布均一的红细胞)。
2.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
血红蛋白与血细胞比容都可通过确认了的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的方法进行检测,但这些方法不够敏感,因为只有储存铁已经耗尽时,这些检测值才开始下降。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献血时最方便的测量参数,而且通过对比这些参数的记录可发现贫血和献血诱发的铁缺乏。
(1)硫酸铜法:
献血前血红蛋白测定,可采用硫酸铜比重法。此方法系选择与献血体检最低标准相适合的硫酸铜比重液进行测定,可于短时间内大量进行筛选工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国家均采用此法。硫酸铜法由手指或肘静脉采集血液进行检测。我国规定的标准为:男性≥1. 052以上(相当于血红蛋白≥120g/L);女性≥1. 051以上(相当于血红蛋白≥115g/L)。
硫酸铜溶液的比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有所不同。因此,配制硫酸铜比重液应在20℃进行。然后在使用当天再根据温度进行调配。使用时应分装于清洁干燥的小杯或小试剂瓶中,每瓶100ml。将一滴血液距离溶液表面1cm处轻轻滴下,形成一层蛋白质铜盐,如果血液比重大于规定要求,则于15秒内沉于溶液中,表示达到要求,可以献血;若血液比重小于规定要求,则血滴悬浮于或升至溶液上部,表示血红蛋白未达到献血要求,应暂缓献血。这是一种定性试验,只能测定是否符合献血要求,而不能精确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硫酸铜溶液已有商品化的成品供血站选用。
(2)血红蛋白测定仪:
为提高检测的准确率,避免对献血者的误淘或误采,很多国家已使用小型血红蛋白检测设备,对硫酸铜法检测处于临界值的样品进行定量检测,既提高了检测准确性,也合理地控制了检测成本。
对血红蛋白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应提供书面的健教资料,并建议他们做进一步血液学检查和治疗;应鼓励其在贫血治愈后,再次返回献血。
(二)血型鉴定
鉴于对献血者筛选的目的以及筛选的环境条件的限制,对献血者筛选时的血型鉴定不是必做项目,必要时可做正定型试验,但必须保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如光线良好应达到规定的照度。血液采集后进行血液的血型检测,包括正定型和反定型试验。筛选时血型检测与血液采集后的血型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应通知献血者最终的血型结果。
正定型试验是使用标准抗A、抗B血清检测献血者红细胞血型。在正定型试验中发生凝集或反定型试验中发生溶血或凝集则判为阳性结果(+)、反之为阴性(-)。一般情况下,正定型试验与反定型试验结果应是一致的,若发现任何不一致情况,都应在血液发出前得到合理解决,应注意亚型血型的存在。
(三)采前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比容
对于成分献血和特殊种类的献血者,除上述检测项目外,还有另外一些检测项目,如血小板献血者应增加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比容的检测。
用血细胞计数仪对献血者血样进行检测。检测前注意样品的质量。血细胞比容(HCT):≥0. 36,采前血小板计数(Plt):≥150×10 9/L且<450×10 9/L。
(四)预测采后血小板计数
预测采后血小板计数是采集后献血者体内剩余血小板数量的控制下限,用于验证血小板采集方案。该数值是采集前制订血小板采集方案时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不是血小板采集前、也不是采集后对献血者血液的检测项目。比如,针对某一位已知体重、血细胞比容、采前血小板计数等的献血者,在决定其适合捐献一个治疗量还是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时,应将预测采后血小板计数作为给这位献血者确定采集方案时的考虑因素。一般来讲,单采设备注册审批时均需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用户可据此进行血小板采集程序的验证工作。确认之后,即可形成血小板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以指导常规工作。
(五)献血量和献血间隔
1.献血量
凡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全血献血者,每次可献全血400ml,或者300ml,或者200ml。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每次可献1~2个治疗剂量。全年血小板和血浆采集总量不超过10L;上述献血量均不包括血液检测留样的血量和保养液或抗凝剂的量。
2.献血间隔
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个别地区根据地方立法标准有所调整);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师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上述献血者的体检过程及检查结果的资料均应存档,或输入计算机长期保存,以备查询或追踪使用。在体检中遇有疑难问题,可请其他医护人员或上级医护人员会诊、复查,以便作出最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