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鼻窦检查

鼻窦位置深而隐蔽,单一检查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病情,需结合常规前、后鼻镜检查法,必要时予以诊断性穿刺,影像学检查如鼻窦X线照片、CT、MRI具有优势。

(一)体表视诊和触诊

观察鼻窦对应体表部位如前额、面颊、内眦及眉根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局部有无隆起,眼球有无移位及运动障碍。根据压痛位置,有助于判定为何种鼻窦的病变。

(二)鼻镜检查
1.前鼻镜、后鼻镜检查

方法见“鼻腔检查法”。观察鼻道中有无分泌物以及其量、色、性质和引流部位,检查各鼻道有无息肉或新生物。如中鼻道有分泌物,提示为前组鼻窦炎症,上鼻道有分泌物提示为后组鼻窦炎症。如疑似鼻窦炎而中、上鼻道未见分泌物,可先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收缩鼻腔黏膜,然后采用体位引流法;若疑为上颌窦炎,让患者取侧卧低头位,患侧向上;疑为额窦或筛窦炎,则取正坐位,约10分钟后再观察鼻道中有无分泌物。

2.纤维鼻咽镜检查

先用1%丁卡因和1%麻黄碱棉片麻醉并收缩鼻腔黏膜,然后将纤维鼻咽镜插入鼻腔,观察鼻中隔、各鼻甲、各鼻道、鼻窦开口、后鼻孔、鼻咽部,并可进行拍片或录像、直视下取活检或手术(图1-20)。纤维鼻咽镜检查可进入鼻腔的深部及各鼻窦,其检查直观、方便、可靠。

图1-20 纤维鼻咽镜
(三)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用于上颌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注意冲出物的量和性状,必要时可将冲出物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或细胞学检查。

具体操作:先将鼻黏膜收缩麻醉,然后以卷棉子浸麻醉药置于下鼻道的下鼻甲根部、距下鼻甲前端1~1.5cm处作穿刺点麻醉。3分钟后,将上颌窦穿刺针尖端置于该穿刺点,针头指向眼外眦并固定位置。穿刺时,一手固定病人头部,一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掌心顶住针尾,稍加用力钻动即可穿透骨壁,进入窦腔有“落空”感,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回抽检查有无空气或脓液,判断针头是否在窦腔内,确认针尖进入窦内后方可冲洗(图1-21)。

图1-21 上颌窦穿刺冲洗

上颌窦如有积脓,脓液可随冲洗液经窦口自鼻腔冲出。反复冲洗至脓液排净后注入抗生素药液,退出穿刺针,下鼻道放置干棉球止血。一般情况下,穿刺部位出血极少。

冲洗完毕后应记录脓液性质(黏脓、脓性、蛋花样或米汤样)、颜色、气味和脓量。根据病情每周可冲洗1~2次。

并发症:①因进针部位偏前,穿刺针刺入面颊部软组织造成面颊部皮下气肿或感染;②因进针方向偏上或用力过猛,针头穿入眼眶内造成眶内气肿或感染;③针头穿通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造成翼腭窝感染;④针头刺入较大血管并注入空气后造成气栓。

注意事项:①进针部位和方向要正确,用力适中,有“落空”感后即刻停止进针;②在未确定针头进入窦腔时切忌注入空气;③冲洗如遇阻力则说明针尖可能不在窦腔内,或在窦壁黏膜下,此时应调整针尖位置和深度然后再试冲,如仍有较大阻力应停止冲洗;窦口堵塞亦可产生冲洗阻力,此时如能判断针尖确在窦腔内,稍加用力即可冲出,如阻力仍大应停止冲洗;④冲洗时密切观察病人眼球及面颊部,病人如诉眶内胀痛或眼球有被挤压出的感觉,或发现面颊部肿起时应停止冲洗;⑤穿刺过程中如病人出现晕针、虚脱等意外时,立即拔除穿刺针,使病人平卧,给予必要处理并密切观察;⑥拔针后如遇出血不止,可在进针部位压迫止血;⑦如疑有气栓形成,应急使病人左侧卧头低位,以免气栓进入颅内血管和冠状动脉,并给氧及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四)鼻窦X线检查法

常用位置有鼻颏位(华氏位)用于检查上颌窦,也可显示筛窦、额窦和鼻腔及眼眶;鼻额位或枕额位(柯氏位)用于检查额窦、筛窦,也可显示上颌窦、鼻腔和眼眶。X片可判断窦腔的发育情况、有无鼻窦炎性病变、占位性病变和骨质破坏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鼻腔和鼻窦病变的诊断要比传统的X线片更加清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