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据病例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治疗等相关的问题和答案
本病例诊断为何病?其诊断依据是什么?应该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答:1.本病例诊断为右眼漏睛疮(急性泪囊炎),其诊断依据如下。
(1)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2)右眼内眦部红肿灼热疼痛,热泪频流3天。
(3)右眼大眦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灼热,触及肿核,疼痛拒按。
2.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针眼(睑腺炎)相鉴别:均有眼部红肿热痛及肿核,但本病部位在大眦睛明穴下方,即泪囊部位感染;而针眼部位在眼睑,或睑缘或睑内面,为睑睫毛毛囊或附属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感染。
(2)与眼丹(眼睑蜂窝组织炎)相鉴别:均有眼部红肿热痛,但本病部位在大眦睛明穴下方,且有肿核;而眼丹为整个眼睑部位的弥漫赤痛,质硬拒按。
本病例的中医证型是什么?其辨证要点是什么?该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型还有哪些?
答:1.本病例辨证为热毒炽盛证。其辨证要点为:大眦睛明穴下方红肿高起,核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2.该病临床上常见的其他证型
(1)风热上攻证:其辨证要点为大眦睛明穴下方红肿高起,泪多,扪及肿核,疼痛拒按;头痛,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正虚邪留证:其辨证要点为大眦睛明穴下方微红微肿,稍有压痛,时有小发作,但不溃破,或溃后瘘口难敛,脓汁少而不绝;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本病该如何治疗?
答:本病病因病机为:①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热毒内蕴,复为风邪所袭,引动内火,内外合邪,壅塞络脉,风热搏结于内眦而成。②素嗜辛辣炙煿,心脾热毒壅盛,循经上攻目内眦,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结聚成疮,进一步则热胜肉腐,肉腐为脓而溃,或成瘘。③气血不足,邪气留恋,则可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本病未成脓者以消散为主,已成脓者可同时采用切开排脓。
治以疏风清热,消肿散结。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方中加入白芷、浙贝母、天花粉以加强消肿散结之功。
治以清热解毒,消疮散结。用黄连解毒汤加减。若大便干结,加大黄以通腑泄热;患处红肿热痛甚者,加郁金、乳香、没药以助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欲成脓而未溃者,可加皂角刺、穿山甲、白芷以促使脓成溃破。
治以托里排毒。用托里消毒散加减。若红肿有核者,可加野菊花、蒲公英、郁金以助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溃后漏口不敛已久,面色苍白者,宜加玄参、天花粉、白蔹以养阴清热、生肌排脓。
(1)未成脓者,可用紫金锭调和外敷,或选用新鲜芙蓉叶、野菊花、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1~2味洗净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促其消散;亦可加用湿热敷。
(2)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亦可掺用九一丹药捻。
(3)中成药治疗,如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
(1)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或滴眼治疗。
(2)若已成瘘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泪囊摘除并切除瘘管。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如何?
答:1.一般不影响视力,治疗及时,预后尚佳。
2.本病发病迅猛,治疗不当,易溃后成漏,而失去排泪功能,致终身溢泪。病处危险三角区,护理不当,易脓毒扩散,造成走黄,毒陷心包而成危证。
与本病相关的疾病(或因素)有哪些?本病应该怎样预防与调护?
答:1.本病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基础上,但也有急性原发性泪囊炎,致病菌通过泪囊壁而侵及附近组织,有时在做泪鼻管探通术时,泪囊壁穿破而使感染播散到泪囊周围组织,引发本病。
2.其预防与调护为:①忌食辛辣炙煿之类刺激性食物,以防漏睛变生本病;②急性发作时不可挤压患处,切勿采用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术,以免脓毒扩散;③素有漏睛者应彻底治疗。
知识拓展
1.慢性泪囊炎,泪囊造影显示泪囊甚小,兼有严重的萎缩性鼻炎,且年老体弱,不宜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者。
2.慢性泪囊炎,有反复急性泪囊炎发作的病史,泪囊造影显示泪囊甚小,年老体弱,不宜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者。
3.慢性泪囊炎,因病情需要如有严重的角膜溃疡、眼球穿通伤以及需要做内眼手术者。
4.泪囊肿瘤。
5.结核性泪囊炎。
技能要点
1.对已成脓者,须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
2.在切开排脓时,应选择弧形切口,切口应与皮肤纹理一致,这样以后才不会留下明显的瘢痕。
3.放置引流后,应每日换药,待无脓液时,方可除去引流条,使切口愈合。不要为了让脓早日排尽而挤压患处。
培训体会
1.本病眼部红肿,严重者可波及上下睑、鼻根部,局部压痛,状如丹毒,临床应注意鉴别,关键在于部位是位于泪囊区。
2.全身不适,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耳前淋巴结肿大,临床辨证论治同时还可采用全身抗生素治疗。
3.治疗根据病程进展,如有波动感及出现脓点,说明脓肿成熟,则须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
4.急性炎症期不可做泪道冲洗。
5.在炎症没有完全消退时,不能做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除术,以免造成感染扩散。
6.脓排出后症状逐渐减轻,但局部会形成瘘道,瘘道闭死后又可引起急性发作。故在炎症完全消退后可考虑行手术并剔除瘘道。
7.急性泪囊炎后应及早治疗,力求在炎症初起时便加以控制,以免日后成脓、溃破,形成瘘管,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
8.医护人员在接触患眼之后,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