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据病例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治疗等相关的问题和答案

【问题1】

本病例诊断为何病?其诊断依据是什么?应该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答:1.本病例诊断为左眼漏睛(慢性泪囊炎),其诊断依据如下。

(1)左眼反复流泪1个月,大眦头偶有少量脓汁流出。

(2)眼科检查:左眼内眦部皮色如常,扪之不痛,但压之有黏液脓汁流出泪窍。

(3)增加泪道冲洗检查,冲洗泪道时多有阻塞现象,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

2.本病应与流泪症(溢泪)相鉴别:二者均有流泪,但流泪症按压内眦部或冲洗泪道时无黏液或脓液流出;而漏睛按压内眦部或冲洗泪道时有黏液或脓液溢出。

【问题2】

本病例的中医证型是什么?其辨证要点是什么?该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型还有哪些?

答:1.本病例辨证为风热停留证。其辨证要点为:无时泪下,大眦头皮色如常,或微有红赤,微胀不适,眦头常湿,扪之不痛,但压之有黏液脓汁流出。全身无特殊表现或见恶寒发热,头痛,乏力。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2.该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型还有心脾湿热证。其辨证要点为:无时泪下,内眦下方微肿微痛,按压睛明穴下方有脓液自泪窍溢出。全身或见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问题3】

本病该如何治疗?

答:本病病因病机有:①外感风热,停留泪窍,泪道不通,积伏日久,泪液受染而变稠浊;②心有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腐成脓。在辨证口服中药同时常配合外治疗法。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行手术治疗。

1.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停留证:

治以祛风清热,祛瘀消滞。白薇丸加减。若黏浊泪液多而稠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以助清热解毒之功。

(2)心脾湿热证:

治以清心利湿,祛瘀消滞。竹叶泻经汤加减。若脓液多且黄稠者,可去羌活,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

2.本病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1)外用八宝眼药点眼,每日3次。

(2)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滴眼液冲洗泪道,隔日1次,以清热排脓。经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试行泪道探通术,探通时必须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损伤泪窍而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无效者,即不必继续。

(3)针灸疗法:针刺少泽、迎香、临泣、后溪、阳谷等。

3.本病的西医治疗

(1)滴眼液:抗菌类药物,如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0.3%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每日4~6次。

(2)泪道探通术:若为婴儿患者,一般先行睛明穴下方按摩,日久无效者,可于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术后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3)漏睛久不治者可考虑手术,根据情况选用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道激光成形术。

【问题4】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如何?

答:1.本病一般不影响视力,治疗及时,预后尚可。

2.本病虽不影响视力,但病程较长,邪毒蕴伏,内眦脓液不尽,若有目珠外伤,或内眼手术,尤其是黑睛破损时,邪毒可乘虚而入,导致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病症,预后不佳。

【问题5】

与本病相关的疾病(或因素)有哪些?本病应该怎样预防与调护?

答:1.常因鼻泪管阻塞所致,鼻泪管阻塞可发生在沙眼、慢性鼻炎、鼻黏膜肥厚、鼻中隔弯曲、鼻息肉等病。因鼻泪管阻塞,泪液潴留在泪囊内,不能流入鼻腔,随着泪液流入的细菌得以在泪囊内繁殖,使黏膜受到感染,产生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其预防与调护为:①对椒疮重症、鼻部疾病或流泪症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漏睛,并注意检查是否已患本病,以便早期治疗;②在点外用药前,先必须按压内眦部,将浊液排净后用药效果方好;③忌食辛辣炙煿等食物,以防脾胃积热,突发漏睛疮。

知识拓展

新生儿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残膜没有退化,阻塞鼻泪管下端,泪液和细菌潴留在泪囊内,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有2%~4%足月产婴儿,可能有此种残膜阻塞,但绝大多数残膜可望在出生后4~6周内自行萎缩而恢复通畅,也有少数为骨性鼻泪管发育不良、狭窄所致。一般在出生后数日或数周,亲属发现患儿流泪,大量的眼分泌物,眼睑湿疹,泪囊部有肿块,有弹性,大多没有红、肿、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早期发现即应施行泪囊按摩治疗,用手指对泪囊肿块向下作按摩,同时压住泪小管,使分泌物向下冲破先天残膜。如肿块突然消失,表示残膜已被挤破,即告痊愈。如经6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包括多次按摩仍不见效者,可经冲洗及滴用抗生素后再用探针探通,要特别谨慎,避免造成假道。

技能要点

1.睛明穴下方泪囊区按压可有黏脓自上、下泪小点溢出。

2.泪道冲洗法操作同前,可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冲洗泪道。

3.泪道冲洗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在冲洗到无脓液分泌物时方可作泪道探通术。

4.可取泪囊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细胞学检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冲洗泪道、探通扩张及注药潴留。

培训体会

1.本病为慢性病,往往有反复发作史,且与椒疮、鼻病相关,详细询问病史,必要时请鼻科会诊。

2.对内眦头皮色如常且流泪的患者,询问、观察泪液性质,泪囊区按压、泪道冲洗,观察有无黏脓自上、下泪小点溢出,以避免误诊漏诊。

3.本病往往不影响视力及眼外观,但邪毒蕴伏,若有目珠外伤,或内眼手术,尤其是黑睛破损时,邪毒可乘虚而入,导致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病症,对目珠形成极大的危害,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

4.叮嘱患者在点外用药前,先必须按压内眦部,将浊液排净后用药效果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