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方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和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节奏应保持一致,因此,人和自然实质上是一个整体。此外,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由“气”组成,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充斥在宇宙间的“气”所组成。不同的物体只是“气”的聚合形式不同而已。宇宙间存在着同气相感,因此,人的变化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是一致的。它们都有共同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说这是“天人相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周围事物变化规律来推断人的变化规律。比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类皮肤腠理稀疏,同样生长在赤道附近的阔叶林叶片大,气孔多。而生活在寒带的人皮肤腠理致密,同样生长在寒带的针叶林叶片表面积很小,气孔少。可以看出,无论是人还是植物,在赤道或寒带特有的环境下都有共同的特征,都是为了适应寒温的不同。影响人的自然环境包括季节变化、气候变化、昼夜变化、地域差异以及更高层次的宇宙星球的变化。
延伸阅读
海洋中的海水,由于受月亮的引力作用,每天都在发生周期性的涨落运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汐”。海面涨到最高的时候,称为“高潮”,落至最低的时候,称为“低潮”。海水发生高潮和低潮,是由月亮对海水引力——引潮力的大小决定的。太阳和月亮一样,也能产生潮汐,由月亮引起的潮汐称为“太阴潮”,由太阳引起的潮汐称为“太阳潮”,但太阳距地球比月亮距地球远389倍,其引潮力只相当于月亮的5/11左右。所以,月亮起主要作用。
每当农历初一即朔月、新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十七)即朔月、圆月时,出现一个月中最高的高潮和最低的低潮。这两天潮差最大,海水发生大潮。每当农历初七(或初八)即上弦,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即下弦时,出现一个月中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这两天潮差最小,海水发生小潮。从月相和月相的变化规律中可以判断出潮汐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这对航海人员掌握潮汐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既然引潮力的大小能影响潮汐变化,而人体内的液体占体重的百分之七八十,所以,引潮力的大小同样能影响人的液体平衡,使人的生理和病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据观察资料表明:大部分妇女的月经来潮都在望月时,月亏时的分娩率多于望月;圆月时,容易使人感到不耐烦,易激动而引起心绞痛发作,肺结核出血大都在圆月前七天,圆月和新月时,也就是大潮日时,人的情绪波动最大,心潮起伏这段时间,意外事故和离奇犯罪行为比平日增多,犯罪率增高。由此可见,月盈月亏的变化规律,海洋潮汐大小的变化,以及人的情绪波动,存在着互相牵制的联系。
人体是由“气”所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和组织通过经络贯穿在一起。各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每个器官或组织的功能都与其他器官或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比如一个人肢体的正常活动,与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心主血脉等都息息相关。那么当肢体出现问题后,可能会牵扯到脾、肾、肝或心的功能障碍。再如失眠,通过中医的四诊,可以发现病人有肝郁化火型、心胆气虚型、心血不足型以及阴虚火旺等类型。分别与心、肝胆、肾等脏腑有关。因此,在局部症状发生以后,要以整体观念来分析病情,并制定治疗措施。
由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属性和人体自身整体论,使得在具体诊疗活动中,医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不是将其孤立地看待,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延伸阅读
整合医学是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是医学发展历程中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这种观念的变革不能简单地视为是一种回归或复旧,而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不仅要求我们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加以整合;不仅需要我们将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们将现存与医疗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不仅要以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的单元思维考虑问题,而且要以呈非线性表现的哲学的多元思维来分析问题,通过这种单元思维向多元思维的提升,通过这四个整合的再整合,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整合的统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率先开始寻求突破,并提出了“整合医学”的新概念,希望能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重新整合传统医学的精髓,以此突破医学发展的“瓶颈”。
在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整体整合医学高峰论坛”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在会上表示,如何以人的整体化角度进行疾病预防与个体化治疗,是临床医学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能将人体“碎片化”
“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在分科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医疗界一直在呼吁,医学需要整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认为:“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医西医并重,防治并重。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大连医科大学杜治政教授指出,当前临床医学的分科和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将人体“碎片化”,单一专科体制难以形成对生命和疾病的整体认识,客观上助长了技术万能的观点。
一些研究者指出,由于长期“技术至上”的思维,使一些医生对技术本身产生了迷恋,而他的对象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一场手术下来,医生关注的是难度的大小,被切除的面积和重量,而对手术台上是男是女、多大岁数毫不关心。“在自己专业化的小天地,病人早已经蜕变为器官、组织,有血有肉不假,却无情无感。手术刀在拿起的那一刻,闪着令人心寒的、冰冷的光芒。”
分化与整合是对立统一的,是科学发展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它们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科学发展阶段之中。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合,即适合的合,是要求,是标准,是结果。这样做是顺应历史潮流,顺乎科学规律,顺合社会民意,有其历史和哲学的根据。
樊代明认为,现代医学过于强调学科细分,但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细分的结果只能是与有机整体的人体生命事实背道而驰。“目前,医生缺乏整体观念,只注重器官和病变,这对医学发展很不利。”
“近二十年来,很多医学三级学科再次细分,例如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胰病等科。”樊代明表示,由于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整体观念在逐渐消失。而且过细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一个专科的医生对其他专科的疾病非常陌生,同一个学科内亚专科的分化导致一个医生只能看好一个系统内的一个疾病。“一位肝癌病人就诊,肝胆外科的医生可能只会针对癌变器官进行治疗。在个别医生的眼里,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得了癌症的人,而是一个病变的器官。”诚然,这种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确实带来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的不利。樊代明将其主要表现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状;临床成了检验;医师成了药师;心理与躯体分离;医疗护理配合不佳;西医中医相互抵触;重治疗轻预防;城乡医疗水平差距拉大。
由“整体病”变为“系统病”,再由“系统病”转为“器官病”,这种医学发展趋势应当加以适度的控制,否则必然阻碍医学发展。
实践表明,将学科性质相似的专科融合在一起,或针对同一器官的不同手段的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方面开阔视野,也使医生对疾病的理解更透彻。内外科的携手合作对患者来说非常有利,可以为患者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当今时代,专业越划分越细,围墙文化和故步自封终归被人唾弃,多学科整合模式已经呼之欲出。
整合医学的时代就要来临,其顺势而生,呼之欲出。
(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医学争鸣,2012,3(2):3-12;李颖.“专科医疗‘技术至上’弊端凸显,学界呼唤回归整合医学”.科技日报,2013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