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学发展繁荣时期(元、明、清)
在本时期,中医学各个专业的发展十分繁荣,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很多新的建树。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不同中医流派。其中“金元四大家”影响较大,包括“寒凉派”的刘完素,“攻下派”的张子和,“养阴派”的朱丹溪以及“补土派”的李东垣。刘完素他认为“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六气皆从火化”,因此用药大多以寒凉清热为主。张子和认为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主张祛邪以扶正,“邪去正自安”。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朱丹溪创立了“相火论”,以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主张“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祛邪。在此时期,药物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巅峰。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同一时代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书中更首创“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方药八阵分类新法,是记载了张介宾毕生治病经验和中医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著作。明代朱橚等人编著的《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载方达61739首。
明清时期是中医温病学发展的蓬勃时期,叶桂以及吴瑭创立了温病学说。其中叶桂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其所著的《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吴瑭提出了“戾气”学说,创立的三焦辨证方法,并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他如王士雄、薛雪等人,亦为温病学派之大家,为中医温病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代医家王清任清代所著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并绘制图形,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善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疑难重症。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血证论》,于血证的论治颇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