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络”应为“十六大络”

大络又称为“别络”,故《灵枢·经脉》中称某一经脉之络为某经之“别”。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解释说:“所谓别者,言十二经脉之外而有别络。”大络是最先从经脉的络穴上分出来的最大络脉。据《灵枢·经脉》和《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载,大络是由十二经脉各分出一络,另外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和胃之大络共同组成,共计十六大络。

然而,古今针灸文献论及大络均称“十五大络”,乃是没有将胃之大络列入之故。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手’,原文误为‘衣’,今据《针灸甲乙经》改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胸)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这里所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是正常脉气搏动的现象;而“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则为脉气外越的病理表现。但无论是“其动应手”,还是“其动应衣”,均指心尖区的搏动已无可非议,而且正当足阳明胃经“乳根”之所在。

十六大络的具体名称,均以十六络穴的名称代替,如手太阴肺经的络脉叫“列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叫“偏历”;足太阴脾经的络脉叫“公孙”,脾之大络叫“大包”;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叫“丰隆”,胃之大络叫“虚里”(乳根)。

中医学认为:“虚里”是十二经脉宗气所聚之处,切按虚里,对脉之宗气的虚实存亡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正常情况下,按之应手、不快不慢、动而不紧、从容和缓。如若按之动数、应手太过,为心阳浮越,宗气外泄;如若按之时有时无、结代不续,乃心脉瘀血之象;如若按之动微,无应手之感,属心气内虚,宗气不足;如若其动已停,其他部位“动脉”也不可触及,则为脉气已绝,死亡之候。